作者:陶明强 责任编辑:中农网 发布时间:2015-11-23 浏览次数: 194次
2014年10月30日上午,由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联合主办的《中国农民状况发展报告·政治卷》研究成果新闻发布会在学校逸夫国际会议中心成功举行。出席此次发布会的领导和嘉宾有:中国农村研究院院长徐勇教授,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副院长石挺研究员,学校宣传部主任、校报副主编党波涛老师及课题组部分研究人员。此外,新华社、中新社、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香港文汇报等多家新闻媒体出席此次发布会。中国农村研究院任路博士代表课题组发布了《中国农民状况发展报告·政治卷》,中国农村研究院院长徐勇教授和执行院长邓大才教授等回答了记者提问,徐勇教授为此次发布会作总结发言。
此次发布的《中国农民状况发展报告·政治卷》是以“中国农村法治与基层民主建设”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前期大量的问卷跟踪调查与数据分析,对农民的政治知识、政治观念、政治态度、政治评价和政治参与等方面的内容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整理并进行描述性分析,着重就农村法治建设与基层民主建设两个主题进行重点梳理,力图呈现农民政治意识与政治能力现状,形成如下基本观点:
一、农村法治建设的阶段性特点
农村法治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以普法宣传和基层司法服务为重点的农村法治建设让不知法、不懂法、不信法和不用法的“法盲”向知法、懂法、信法、用法的“法民”转变,同时在发展中也面临着四大困境:普法宣传广覆盖与法律认知低水平的困境;法律本身公正与法律实施不公的困境;自觉遵守法律与消极被动用法的困境;法律援助下乡与矛盾化解在基层的困境。
二、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的阶段性成果
基层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的基础性工程,包括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在“四个民主”中,民主选举先行一步,民主管理、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紧随其后,经过数十年的努力,取得了一系列的阶段性成果,具体说来分为如下四个方面:民主选举稳中有升、民主管理持续推进、民主决策走向深化、民主监督后程发力。
三、农民眼中的“中国梦”
十八大以来,“中国梦”成为党和国家的重要指导思想和重要执政理念。作为一个农民大国,要实现“中国梦”首先是要让中国农民“圆梦”。那么,中国六亿农民对未来有什么期待,有着什么样的“农民梦”呢?
具体来看,农民的梦想包括以人民幸福为主的“国家梦”、以民生与公平为主的“社会梦”、以经济发展为主的“村庄梦”、以生活宽裕为主的“家庭梦”、以衣食住行为主的“个人梦”等五个层面。
(一)人民幸福的“国家梦”。农民的“国家梦”是农民对于国富民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与社会和谐等方面的期待与愿望。
数据显示,与民族复兴的国家梦不同,农民对“人民幸福”的期待最高,占比达47.78%,而“民族复兴”的占比为3.31%。随着年龄的增长,农民对于“国富民强”的期待递增,30岁以下的农民占比为16.67%,而60岁及以上的农民占比为40.34%。另外,大专及以上的农民对期待“社会和谐”占比为30.77%,是其他文化程度农民的两倍左右。农民最大的“国家梦”是人民幸福,年长的农民倾向于将国家强大与人民幸福结合起来,即“国富民强”,而学历高的农民则关注社会的和谐。
(二)改善民生的“社会梦”。农民高度关注看病、养老等民生问题。
对看病问题有些担心,期待能够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农民占比高达77.37%。另外,对养老问题表示担心的农民占比也达到了68.86%。由此可知,看病、养老等社会民生建设对于农民“社会梦”的实现至关重要。
贫富差距和腐败问题已经成为农民眼中比较严重的社会问题。数据显示,75.29%的农民认为贫富差距较为严重,近70%的农民认为腐败问题比较严重。
(三)发展经济的“村庄梦”。农民的“村庄梦”是对村庄的未来期待,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个方面。
数据显示,以经济发展作为“村庄梦”的农民占比高达47%,而村庄政治层面的占比仅有4.5%。因此,农民最大的希望是发展村庄经济。此外,东部农民在村庄政治层面的期待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倍多,东部发达地区的农民更希望发展村庄政治,扩大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等,健全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等制度,而中部和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农民对村庄社会文化建设的充满期待,希望有更多的公共文化设施和文化娱乐活动。
(四)发家致富的“家庭梦”。农民的“家庭梦”分为居住条件、养老、生活富裕、医疗、后代发展、家庭和谐、休闲娱乐等七个方面。
农民最渴望的是生活富裕,其占比达到40.16%,远远高于其他六个方面。此外,农民在休闲娱乐层面的占比有1.83%。可见,增加家庭收入是农民“家庭梦”的主要内容,发家致富是农民最大的愿望。具体来看,低收入农民更关心家庭的养老以及医疗问题,低收入农户关注养老的占比为7.44%,而中高收入农民的占比为2.54%。相比之下,收入较高的农民更关心家庭和谐与休闲娱乐等方面。
(五)衣食住行的“个人梦”
农民的“个人梦”划分为衣食住行需要、社会安全需要、社会交往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从数据分析可见,大多数农民关注衣食住行等生活需要。另外,西部农民在安全需要层面的占比在东、中、西三个地方中比重最高、需求最旺。同时,少数民族农民在安全需要层面的占比要高于汉族农民。可见,西部农民和少数民族农民期待自己的生活更有保障。
四、中国首个农民政治能力指数
政治能力指数,又称政治素质指数或民主能力指数,是从政治知识、政治观念、政治态度、政治评价和政治参与等方面入手,运用因子分析法对反映政治能力高低的36个主观客观指标进行量化分析,建立了衡量农民政治能力的计量模型。经测算,全国农民政治能力指数为0.5867,可以看出整体农民政治能力处于中等水平。这也是本次发布会所体现出来的一个亮点。具体来看:
1、中年男性农民的政治能力比较突出;
2、高学历高收入农民的政治能力高于低学历低收入农民;
3、农村干部政治能力最高,务工农民政治能力最低。
紧接着,新华社、中新社等媒体记者就报告中所涉及的样本数量、区域差异性等问题与课题组进行了提问探讨。
随后,徐勇教授对该课题的相关情况作了总体说明,他谈到,本次报告与前不久召开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的主题“依法治国”高度契合;法治的生命在于实行、在于落地、在于进入广大农民心中,否则条文再好也无实际效应;中国有一半以上的农业人口,自秦汉以来,人治在全社会根深蒂固,而法治的基点在农村、法治重点在农村、法治难点也在农村,农民的法治状况决定着中国的法治状况,农民法治意识的强弱决定中国的法制能走多远。徐勇教授指出,从本次调查来看,目前,农民的法治现状与国家目标相去甚远,国家法治建设任重而道远。对此,他提出三点建议:第一,进一步普及法律知识,特别是强化宪法观念,让农民真正了解宪法赋予他们的“神圣而不可侵犯”的权利,增强农民人权意识;第二,在民主实践中增强广大农民法律意识,具体说来,就是在具体法律运用中要借助实践,通过村民民主活动使农民法律意识增强,使民主与法治相匹配,在民主实践中培养法律意识;第三,为农民用法提供制度渠道和平台,“政府维稳、农民维权”是政治生活中的重要问题,而在现实生活中农民维权大多采用非法律渠道,造成政府与农民政治不和谐,因而就要求政府在治理上实现根本转变,政府提供合理的法律平台与法律保障,使“民众依法维权,政府依法维稳”。
在总结发言中,邓大才教授针对目前法律专业化与农民低素质的矛盾提出“五化”的建议:一是法治社会化,即法律要从高高在上的文本走进民间;二是法治生活化,即法律要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三是法治习惯化,即要在懂法、用法、守法上根据农民习惯进行调适;四是法治价值化,即要让法治成为人们的一种信仰;五是法治权利化。
据悉,此次发布的《中国农民状况发展报告·政治卷》是“中国农民状况发展报告”系列成果之一。“中国农民状况发展报告”还包括《中国农民状况发展报告·社会文化卷》和《中国农民状况发展报告·经济卷》。中国农村研究院计划每年发布一项研究报告,3年为一个周期,通过10年、20年、30年,以至更长时间的持续跟踪调查,形成一个具有连续性、比较性、预测性的系列研究成果,为农村改革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政策建议。本次“政治卷”是继2011年首次发布之后的第二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