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崔建霞 责任编辑:中农网 发布时间:2015-11-23 浏览次数: 141次
2014年6月4日晚,中国农村研究院第二十七期“百村讲坛”在9号教学楼一楼报告厅举行。中国农村研究院执行院长邓大才教授、胡振红副教授、陈军亚副教授、郝亚光副教授、黄振华及杨嬛老师等出席。全体基地班博士生、硕士生参加了此次讲坛。
本期的主题是“公共政策执行的逻辑:农村社保的视角”,三位2013级基地班的同学结合自身寒暑假调研的思考,从不同角度对所观察到的农村社保政策执行问题进行了分析。
三位同学分别分析了“新农合、农村低保及新农保”等公共政策执行的基层逻辑、农民逻辑及其社会逻辑。张志波同学以河北省前土桥村新农合政策执行情况为例,归纳出公共政策执行的基层逻辑在于“选择性执行”。董晓露同学以河北省南孟村为例,通过分析该村农民对农村低保政策的不同态度及其原因,总结出公共政策执行的农民逻辑为“选择性响应”。侯婷婷同学基于河北省塞西店村村民对新农保的不同需求现状,认为公共政策执行的社会逻辑在于“需求导向”。
听完三位同学的报告,同学们就相关问题积极地与主讲人进行了探讨与交流。最后,老师们进行了精彩点评。黄振华老师肯定了各位主讲人的表现,同时提出了今后在写作中的要求,即“立意要高、思路要清、过程要细、提升要精”。胡振红副教授分享了三方面启示,一是政府提供的农村社保与市场驱动的社保有殊途同归的效果;二是农村社保的建立有时代必然性;三是公共政策需要政府、市场和社会同构。郝亚光副教授建议同学们要注意“学理上的提升、概念的建构及理论的勾连”。
邓大才教授对本期百村讲坛给予了肯定,认为与前几期相比,本次讲坛更加成熟,同学们学会了紧紧围绕一个主题、一条主线、一个结论展开分析,希望从三个方面努力将百村讲坛打造成“学术型讲坛”:一是要从更大、更广的背景上进行理论提升;二是要学会从不同视角,不同眼光分析主题;三是要注重概念的建构,并用概念来进行解释和预测。最后,邓大才教授希望大家在百村讲坛的舞台上,在各位老师的带领下,不断获取知识、反馈自己的调查研究,将百村讲坛变成一个学术交流的讲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