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农村研究 > 农村经济

人口城乡两栖状态下农村经济的振兴之路

作者:袁 芳  责任编辑:网络部  信息来源:《农业经济》2019年第0911期,第75-77页  发布时间:2019-10-25  浏览次数: 4287

 农村经济振兴关键在于推动农村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优化,其中人才、资金和技术等要素市场的健全发展是基本手段。目前,在城镇化背景下,农村人口大量流向城市,年轻人或在城市购房定居,或常年在城市务工,使得农村人口城乡两栖成为常态。人口城乡两栖状态造成农村劳动力、人才、资金和技术等要素流失,并制约了农村消费需求的增加,对农村经济振兴构成冲击。对此,我国在乡村振兴战略推进中应当充分重视,并采取对策予以化解。

关键词城乡两栖;农村;经济振兴;对策


农村经济振兴问题的提出不仅是基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新时代背景,也是我国在长期的现代化进程中所形成的城乡二元发展结构下乡村经济相对落后的现状所形成的一个基本发展命题。我国要在新时代基础上实现“中国梦”,实现社会主义强国目标,就必须改变农村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于城市的面貌,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和公共服务供给的均等化,而其前提便是农村经济要振兴。那么,农村经济应当如何振兴,其振兴中面对哪些问题,都是我国应当认真思考的重大问题。农村经济振兴的关键在于推动其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优化,也即要实现农村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而基本手段在于通过市场机制实现涉及农村经济发展的各种要素的优化配置。[1](P92)然而,近年来,我国人口出现了城乡之间的大流动,人口的城乡两栖状态使得农村生产要素的配置以及消费市场发育受到冲击,成为我国农村经济振兴面对的最大难题之一。对此,我国应当正视人口城乡两栖的现状,分析其对农村经济振兴产生的影响,并采取对策予以化解。

一、人口大流动时代城乡两栖状态的出现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城乡户籍流动藩篱的打破,农民向城市流动成为近几十年来我国乃至世界人口流动中的一个重要现象。早于世纪之初,学界便有学者注意到我国在城镇化和工业化快速起步中所出现的农民向城镇流动的现象,并将之成为城乡两栖现象。目前,我国城镇化水平早于2011年超过50%。截至2018年,我国城镇化已达到58.52%。截至2017年,我国农民工数量也已达到2.87亿人。若考虑到我国尚有大量农民在城市买房定居和稳定就业,城乡两栖农民数量应当不低于3亿人。可以说,城乡两栖状态是人口大流动时代一个基本的社会现象。人口城乡两栖现象之所以会出现,主要与如下几个原因有关:

(一)城乡户籍政策藩篱打破趋势愈发明显

长期以来,我国在户籍制度上执行城乡分离政策。当然,此种规定在计划经济时代尤其特殊的历史意义,有利于社会稳定和充分调动资源支援国家发展。在城乡二元户籍政策下,过去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受到限制,除非考入大学或拥有在编工作。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户籍制度改革逐渐推进,基本经历了允许农民进城务工到鼓励农民进城定居两个阶段。目前,我国新一轮户籍制度改革正在酝酿实施之中,基本趋势是打破城乡二元户籍制度,无论市民还是农民都是国家居民。在此情形下,城市良好的公共产品供给以及更多的就业和发展机遇吸引大量农民向城市流动,而其流动的政策障碍已然逐步消失。[2](P67

(二)快速工业化对农村劳动力需求的驱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开启了人类有史以来最为持久的工业化进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经济“新常态”出现以前,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发展形成了庞大的劳动力需求,且在人口红利造就的发展优势下,来自农村的大量剩余劳动力成为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要素。在此背景下,全国各地农民云集珠三角、长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的工业城市打工,成为世纪之交我国一大经济社会现象。近年来,随着全国范围内经济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速以及中西部地区的加速崛起,农民工进城务工已不再局限于少数几个工业聚集区,而成为一种全国现象。农民工或远走他乡,或就近入城务工,一些农新生代农民工还逐步接受了城市生活方式,并大量买房定居,形成城乡两栖状态。[3](P31)可以说,我国在改革开放以来快速推进的工业化进程及其带来的产业结构升级变化是使得农民工入城务工和定居的主要动力。

(三)城镇化进程也将更多农民纳入城市生活圈

在一个国家的工业化进程中,大量来自农村的廉价劳动力是最基本和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其重要性甚至远远大于先进技术。当工业化达到一定水平,国家的城镇化将出现一个加速发展阶段。改革开放以来,伴随快速工业化进程,我国城镇化水平已经由上世纪90年代初的26%上升到接近60%。城市拥有更多的就业和发展机遇,也能提供数量充足且品质更高的公共产品,而新生代农民和农民工往往接受过更多教育,且因入城务工和大量接触网络信息,对城市生活从就业和思想两个层面上都更加容易适应和接受。在此情形下,大量农民或入城务工购房定居,或在所属区域内中心城市购买定居,然又在农村保留有宅基地和民居,形成了城乡两栖居住的现象。人口城乡两栖已然是我国社会在转型期出现的一个特殊现象。[4](P103)目前,我国农村宅基地产权发证批复已然收紧,而随着二胎政策的放开,进城购房已成为新生代农村适婚青年的必然选择。

二、城乡两栖状态下农村经济振兴面对的难题

在我国城乡二元发展格局下,乡村经济振兴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在我国这样一个农村和城市交错存在、农民人口数量庞大、地域辽阔并面对地区发展差异的国家来说,农村经济振兴必然是一个涉及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在各生产要素的配置中,以劳动力和人才为存在方式的农村人口是核心要素,因为产业升级离不开消费需求增长和市场机制不断健全下产业发展之间的良性互动。农村人口城乡两栖现象的出现必然对农村经济振兴产生诸多冲击,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农村经济振兴面对劳动力短缺

长期以来,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这样一个概念的提出给人留下一种误解,那就是我国农村并不缺乏劳动力。实际上,随着我国农民工进城务工成为一种国家现象,农村劳动力匮乏的问题已经成为现实。截至2017年,我国农村常驻人口约为5.77亿人,而当年农民工数量高达2.86亿人。可以想见,每两个农民中便有一人外出务工,而外出务工者往往为农村的青壮年农民。可以说,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已成为常态,而农业生产往往由其上一代来经营。新生代农民工虽然依然顶着“农民”头衔,每年也会两栖往返于农村和打工城市,但其经济活动与农业生产之间的联系日益薄弱,从侧面也反映出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所面对的劳动力短缺问题已经非常突出。当然,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尤其是小型农机的推广,农业生产需要的劳动力数量减少也是正常现象,然一些地区“空心村”的出现则说明农村经济振兴中劳动力短缺的问题已然非常突出,且现代农业经济的培育也必然需要大量劳动力,而农村人口大量城乡两栖现象的出现也会对农村产业升级形成劳动力制约。

(二)农村经济振兴面对人才匮乏问题

农村经济振兴的主线在于推进传统农耕经济向现代农业经济的转变,现代农业经济发展不同于传统农耕生产,是一种技术含量更高且需要一定管理技能的新型农业经济形态,诸如生态农业和休闲农业发展,对劳动者的素质要求已经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劳动力范畴,而是要求其具备一定的网络信息技能、管理技能和其它综合技能。总而言之,现代农业经济发展对具备一定知识技能的人才需求具有必然性,然农村人口城乡两栖状态下农村青壮年人口的外流导致农村经济振兴面对的人才瓶颈越发突出。尤其是农村中培养出来的大中专毕业生以及具备一定技能的高职人才往往选择在城市务工就业,其城乡两栖状态的出现往往只是因为上代亲属尚在农村定居。同时,农村外出务工者往往具备一定技能后也选择长期在城市务工,甚至购房定居。于是,农民技能越好,知识越丰富,视野越开阔,和农村的距离也会越远,也更愿意去城市务工、定居和发展,使得农村经济振兴面对的人才匮乏问题更加突出。

(三)农村经济振兴面对消费需求培育乏力问题

农村经济振兴要在培育和释放农民消费需求的基础上依靠市场机制引导要素配置来推动产业的升级,需要构建农民消费需求培育和产业升级发展的良性互动机制。显然,农村保有一定的人口数量,尤其是具有更强消费需求和消费能力的青壮年人口是推动农村需求培育的基本前提。人口城乡两栖状态造成农村人口数量减少甚至出现“空心村”现象,使得农村消费需求乏力,必然制约农村产业的培育升级。近年来,我国农村受益于国家政策向“三农”问题解决的倾斜,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农民收入显著提高,然农村消费潜力依然得不到有效释放,尤其是农民消费对于农村经济的带动作用并不明显。恰恰相反,人口城乡两栖现象下,农民进城务工购房却在客观上刺激着城市经济的发展,使得城乡发展差距尤其是动力机制存在方向性配置问题。农村经济若要振兴,必须正视农民的消费需求培育问题,为农村经济振兴中的产业升级找到市场出路,或将农村产业升级纳入全国统一市场之中。

三、城乡两栖状态下农村经济振兴的出路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为我国彻底解决城乡二元结构下农村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提供了契机。乡村经济振兴的关键在于农村产业升级。农村产业结构由传统农耕向现代农业经济的转型离不开农村市场机制的健全、农民消费需求的培育和各种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在产业升级和要素配置中,人是核心要素。人口不仅是劳动力和人才的来源,而且是资金、技术、管理以及其他一切生产要素背后最本质的要素。同时,人口还是市场培育的基础,因为人的消费需求是产业培育的前提。因而,农村经济振兴绕不开乡村人口这一核心要素。乡村人口城乡两栖状态的出现固然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中无法避免的正常现象,然我国在思考农村经济振兴这一问题时,必须立足这一现象来探寻乡村振兴的出路。[5](P59)具体来说,面对人口城乡两栖成为常态,我国在农村经济振兴中要着力做好如下工作:

(一)充分利用电商平台,健全农村市场机制

农村经济振兴必须依托不断健全的市场机制,而充分利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构建农村电子商务平台则可以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农村市场建设在农村人口城乡两栖状态下应当在积极释放内部消费需求的同时加速推进农村市场融入全国统一市场,而最便捷的方式便是积极构建各种与农业相关的电子商务平台。我国应在乡村振兴战略推动中形成支持农村电商平台建设的系统政策,构建农村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机制,推进电子商务知识教育培训走进农村,走向农民,融入农业。我国可以在“一村一品”和“一村一业”的基础上依托每个乡村的特色产品和特色产业构建电子商务平台,并将每个村的电子商务平台进行对接,构建起以村为基点,覆盖全国乡村的电子商务平台集群,为农村产业发展构建起动态更新、方便快捷的网络市场平台,以有效解决农产品销售中产能产量和市场需求之间存在的信息不匹配问题。

(二)推进大学生支农工作,为农村经济振兴提供人才反哺

人口城乡两栖状态的出现,使得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流向城镇,而外出务工或定居者多为接受过更多教育或掌握一定技能的农村人才,加之农村培养出来的大学生也多选择离开农村发展,此种局面造成农村经济振兴面对严重的人才匮乏现象。对此,我国应当充分正视农村产业培育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人才瓶颈,出台针对性政策有效缓解农村发展中面对的人才问题。我国要对农村经济振兴中存在的人才缺口进行充分调研,进行分类,并依据农村人才需求继续推进大学生支农工作,如可以考虑适当延长本科生支农年限,提高其薪资待遇,并为其未来发展提供更加可靠的出路。另外,我国还要通过提高薪资待遇和改善发展平台积极引导农村教育、医疗卫生以及生态农业、休闲旅游等现代农业经济与农村各项事业发展急需的各类人才通过行政事业单位招聘以及人才市场机制进入农村,为农村经济振兴以及其他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提供全方位的人才反哺。

(三)充分利用资源优势,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面对人口城乡两栖状态,农村经济振兴虽面对一定制约因素,然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依然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心所在。农村人口城乡两栖状态的出现意味着农村将有一定数量的人口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传统种植业,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将有相当数量的土地需要流转。对此,我国应当推进农村土地资源的流转方式创新,充分发掘农村土地资源优势,为规模化、集约化、市场化的现代农业发展开辟出路。我国可以引导农村以土地入股方式组建农产品以及其他产品或服务合作社,引入现代企业管理模式推动农村经济组织的创新发展,并充分利用当地的土地、农产品、山水田园风光以及乡村民俗资源等发展生态经济、休闲农业以及特色农产品等新兴产业,推进农村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6](P85

(四)健全农村社会保障,进一步释放农民消费能力

农村经济振兴应当建立在一定的产业发展基础上,而产业培育的前提在于农民消费需求的释放。目前,我国城乡二元社会结构下,农民之所以城乡两栖,主要是因为城市拥有更为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以及其他公共产品供给。农村经济振兴必须要引导农民消费,并不断释放其消费能力,而只有健全农民社会保障制度并不断增强保障能力才能让农民敢于消费,愿意消费和有能力消费,农村消费市场才能更加健全和繁荣,也才能为农民产业培育和经济振兴提供有力的消费市场支持。[7](P48)同时,我国还要进一步增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能力,在教育、医疗、自来水、电力、交通和通信等公共产品供给上增加农村投入,在进一步优化农村产业发展环境的同时引导农民消费需求升级及其消费能力的提高,形成农村经济振兴中消费需求释放和产业升级推动的良性互动格局。


参考文献

[1]李妍.城乡两栖农民思想动态及其对农村发展的影响[J].农业经济,2016(03):91-93.

[2]杨英法.中国农村宅基地产权制度研究[J].社会科学家,2016(02):65-69.

[3]付光伟.从“两栖”到“三栖”:农民工生存方式的变化及其影响[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03):31-36,44.

[4]王志章,韩佳丽.农业转移口市民化的公共服务成本测算及分摊机制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5(10):101-110.

[5]朱宇林,李月,柯文前.国内人口迁移流动的演变趋势:国际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人口研究,2016(05):50-60.

[6]杨英法,周子波,陈静.以文化和智能制造推进先进制造业发展的路径研究——以河北省为例[J].云南社会科学,2018(03):85-89.

[7]吕德才.两栖生活模式下的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探讨[J].邢台学院学报,2016(03):4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