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研究网
作者:李志刚 发布时间:2017-11-09
信息来源:《东方论坛》
【摘 要】扎根理论研究方法是一种基于归纳的定性分析技术,在社会学研究领域如教育、宗教等方面运用较多。该方法的特点是从现象中提炼理论,从而创建或丰富既有的理论体系。鉴于企业研究在方法突破和理论创新上的必要性,通过对扎根理论法的适用领域、研究过程、分析技术和疑难问题等内容的论述,对致力于理论探索和方法提升的企业研究者有一定启发意义。
【关键词】扎根方法;译码分析;理论构建;运用例举
定性研究是一组各类研究方法的统称,如民族志法、自然探究法、片段分析法、个案研究法和生态样本记录分析法等等都属于定性研究的范畴。扎根理论(Grounded theory)被视为是定性研究方法中比较科学有效的一种方法,此理论最早由二位社会学者Galsser&Strauss在1976年发展出来。所谓扎根理论,是指经由系统化的资料搜集与分析,而发掘、发展,并已暂时地验证过的理论,它在某一场合可能指代一种研究方法,在另一场合则可能指代基于该方法得出的研究结论。Strauss&Corbin指出,扎根理论强调理论的发展,而且该理论植根于所搜集的现实资料,以及资料与分析的持续互动。
一、扎根方法适用的领域及研究前提
科学研究的各种方法,都有各自不同的优劣势,都有不同的擅长领域。研究者选择不同的研究方法,往往意味着采取了不同的研究思路。同时,方法的选取和使用更要源于研究主题的性质,恰当的将研究问题与方法有机结合,是得出有价值的研究结论的必要条件。
(1)扎根理论法的特点在于其认为社会学需要建立理论,它认为定性研究或任何研究都应着重资料分析与理论建立。因此,该研究方法比较适用于那些现有理论体系不是很完善、很难有效解释实践现象的领域,或者也可以说是存在理论的空白点、出现了一些全新现象的领域。
比如,笔者曾参与了科技部科技促进发展研究中心和挪威国家应用科学研究所(Fafo)的一项合作研究,该课题基于深入访谈实地调研了四川和青海两省的大样本企业,获得了大量有价值的资料信息。在资料整理分析时,课题组发现存在一种创业者多次直接或间接参与创建新企业的“连次创业”现象(笔者给此现象的命名),这引起了研究者的极大兴趣。国内外对企业创业行为的研究由来已久,并且成果颇多,各种原因所至,研究者们得出的结论与研究目的、研究地域、研究样本和研究方法高度相关,从而显得千姿百态。鉴于“连次创业”是一种非常特殊的社会现象,相应的研究比较少,而我国西部地区又具有独特的区情,于是,在掌握了详实的企业访谈资料基础上,笔者运用扎根理论法进行了资料分析,得出了一些关于“连次创业”问题的初步结论。
(2)扎根理论研究方法是一个不断比较、思考、分析、转化资料成概念以建立理论的过程。这种重视资料、重视互动的方法特性,使得研究者可以借助和事件当事人的连续、亲密互动和抵近观察来收集资料。在与事件、现象的互动中,研究者用以提炼全新结论的理论敏感性不断提高,其归纳提炼的研究结论也逐渐丰满。
扎根理论对资料的依赖性,使得其与案例研究方法紧密联系起来。这是因为基于案例的选取和资料收集才能更好地开展后续的扎根分析,对于企业问题的研究更是如此:深入企业现场的案例调研能够使得研究者有机会获取被访问者对有关现象的解释和说明,并且在调研过程中通过多次反馈达到充分沟通,从而保证了研究者所获取数据的真实性、有效性和丰富性。案例研究方法曾经在某段时期被研究者所质疑,是扎根理论的出现及其资料分析的严密性、科学性带来了案例研究方法的复兴。但值得特别注意的是:扎根理论方法的资料搜集与分析是一并发生、同时进行、连续循环的,也就是研究者要以研究过程中分析所得的暂时结论为指导,不断审查资料的储备丰裕度,不断调整分析的重点方向,不断进行资料的补充工作。这与一般定性研究方法资料收集完毕后展开集中分析的做法有很大区别。扎根理论法要求边收集资料、边分析资料、边补充资料、边调整研究的具体方向或重点,这就使得研究者最初界定研究领域或主体时不能过于狭窄,而其整体控制能力和动态灵活性也显得尤为重要。
二、扎根理论方法的一般分析流程
扎根理论研究方法的核心是资料收集与分析过程,该过程既包含理论演绎又包含理论归纳。扎根理论资料收集方法与其他定性研究没有显著区别,而其资料分析则要求严格。Strauss(1987)将扎根理论对资料的分析称为译码(coding),系指将所搜集或转译的文字资料加以分解、指认现象、将现象概念化,再以适当方式将概念重新抽象、提升和综合为范畴以及核心范畴的操作化过程。该过程要忠实于资料,挖掘出资料的范畴,识别出范畴的性质和性质的维度。范畴间复杂交错的本质关系就是研究所得的理论,也就是说扎根理论研究之目的在于从理论层次上描述现象的本质和意义,从而建立一个适合于资料的理论。通过对多种文献资料的整理归纳,得出比较规范的扎根理论研究流程如图1所示:
一般观点认为,扎根理论方法既然是一种从现象归纳理论的技术,那么其对文献的依赖度就应该是非常低的,而且大量的文献成果说不定还会起到打乱研究者思路的负面作用。实际上,文献分析也是扎根理论方法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基于文献回顾和分析,我们才能够识别出哪些研究命题可能会存在理论空白点,或者既有的理论是否真的无法有效解释现象,这是选择研究方向的前提;另一方面,任何社会现象都存在某种联系,不可能有完全孤立的现象或理论。因此,扎根方法最终提炼的结论需要与既有理论进行比较、互验,既有理论也可能丰富扎根理论成果,更何况扎根分析的一些概念和范畴还可能直接引自文献资料。
同时,扎根理论对资料信息的丰富度和代表性要求较高,这就使得案例的选取显得非常重要。定性研究的抽样必须要以能深度、广泛和多层面反映研究现象的资料为样本,而不能像定量研究那样选取能代表人口并推论到人口母群体的样本。定量研究的样本注重代表性,倾向于样本的随机本质和统计推论所需的数量要求,而定性研究则注重样本信息的丰富性和内涵深刻性。
案例研究的数据收集一般有访谈、观察和企业文档三种方法,其中访谈是最重要的一种直接接触企业、获取第一手资料的手段。访谈具有及时辩明问题的特性和很强的灵活性。同时,访谈还具有启发性,研究者可以在访谈中发现实践中的新思想、新做法。甚至连被访谈者也没有意识到的思想火花,研究者都可以对其加以显性化、条理化、系统化,进而升华至理论层面。因此,访谈可能会增加研究者发掘理论空白点的机会,适合于对那些新现象和新事物的深入研究,这正好满足了扎根理论研究议题新颖、亟待挖掘理论的要求。
为了保证资料的真实、准确,在资料整理方面,需要通过多种数据的汇聚和相互验证来确认资料的有效性。接下来,资料的具体分析过程包括开放性、主轴和选择性译码三个主要阶段,这是扎根理论最具特色也最为关键的部分,我们在下面详细论述并辅以实例探讨。
三、扎根方法的分析技术及例举
扎根理论方法对资料的分析过程可以分为三个主要步骤,依次为开放性译码、主轴译码和选择性译码。这三重译码虽然在形式上体现为三个阶段,但实际的分析过程中,研究者可能需要不断地在各种译码之间来回转移和比较以及建立连接。
(1)开放性译码
开放性译码指将企业资料记录逐步进行概念化和范畴化,也就是根据一定原则将大量的资料记录加以逐级“缩编”,用概念和范畴来正确反映资料内容,并把资料记录以及抽象出来的概念“打破”、“揉碎”并重新综合的过程。开放性译码的目的在于指认现象、界定概念、发现范畴,也就是处理聚敛(Convergence)问题。开放性译码的程序为定义现象(概念化)——挖掘范畴——为范畴命名——发掘范畴的性质和性质的维度。对范畴的性质和性质的维度进行界定,是为了确保概念到范畴的提炼操作尽量科学贴切。为了说明开放性译码过程,我们以“蒙牛资料记录”分析中部分资料的开放性译码作为举例,具体如表1所示:
这里的概念和范畴命名有多重来源:文献资料、访谈记录、小组研讨或研究者“新创”,其原则标准是一定要能够真实、准确反映现象的本质。同时,概念和范畴的得出也并不是一劳永逸的,为了找到最能反映资料本质的概念和范畴,我们在资料和概念、范畴间不断循环往复考察。而且,概念和范畴也处于动态变化之中,这或者是由于我们研讨后找到了更贴切的概念,或者是由于我们对资料的理解有了新的进展。
经过以上的第一层译码分析,得出的概念和范畴都逐次暂时替代了大量的一手资料内容,我们对资料的精炼、缩编和理解也在逐渐深入,继而分析和研究复杂庞大的资料数据的任务转而简化为考察这些概念,尤其是这些范畴间的各种关系和联结。不对资料进行概念化和范畴化,扎根理论研究的后续分析和成果展示是无法进行的。换言之,概念化和范畴化将收集来的资料转换为一个个利于比较和分析的单位,促动研究者对资料里反映的现象提出问题,引导着研究者对各种假设和现象提出质疑,推动了研究者进一步探索、识别和导出范畴间的新关系。
(2)主轴译码
在概念化和范畴化阶段,研究者将资料分解并指认出范畴,该过程对资料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抽象和提炼,但最终得出的范畴几乎都是独立的,其间的关系并没有得到深入探讨,而关系的建立是得出结论的必要前提。为此,要将各个独立的范畴加以联结,将被分解的资料重新整合,这有赖于主轴译码阶段典范模型工具的运用。
主轴译码是指通过运用“因果条件→现象→脉络→中介条件→行动/互动策略→结果”这一典范模型,将开放性译码中得出的各项范畴联结在一起的过程。主轴译码并不是要把范畴联系起来构建一个全面的理论架构,而只是要发展“主范畴”和“副范畴”。换言之,主轴译码要做的仍然是发展范畴,只不过比发展其性质和维度更进一步而已。典范模型是扎根理论方法的一个重要分析工具,用以将范畴联系起来,并进一步挖掘范畴的涵义,其作用体现在:我们可以利用产生某个事件的条件、这个事件所寄寓的脉络(也就是该事件在维度上的位置),以及在事件中行动者采用的策略和采用后的结果,来帮助我们更多、更准确地把握该范畴,从而实现了剖析范畴内涵和识别范畴关系的统一。因此,条件、脉络、策略和结果虽然也都是范畴,但都是与某一“主范畴”有关而用来帮助了解该主范畴的,故将其称为副范畴。关于典范模型分析过程举例如图2所示:
典范模型的六个主要方面,用以引导对范畴的整理和分析,实际上就是将范畴安排至典范模型六个方面的不同位置,位置即体现了关系。典范模型建构起了范畴间的紧密关系,通过典范模型我们对主范畴有了更加全面、准确的了解,这其实也展示了与企业资料的持续互动。基于现象的复杂性,我们得出的主范畴可能不止一个(当然太多的话也会失去意义),对应的典范模型也会不同。于是,某一范畴可能在针对不同主范畴的典范模型中发挥不同作用,也就是说,某范畴在分析主范畴A时可能是因果条件,而在分析另一主范畴B时则成为结果。我们可以把同一范畴反复置于不同典范模型的不同位置,原则是服从于解释和说明主范畴的内涵及体现范畴间的联系。
(3)选择性译码
经过以上对范畴的典范模型分析,我们对范畴及其关系的理解又加深了一步。在对原始资料、概念、范畴,尤其是范畴关系不断比较的过程中,扎根理论分析进入了第三个译码阶段——选择性译码。选择性译码是指选择核心范畴,把它系统地和其它范畴予以联系,验证其间的关系,并把概念化尚未发展完备的范畴补充整齐的过程。该过程的主要任务包括识别出能够统领其他所有范畴的“核心范畴”;用所有资料及由此开发出来的范畴、关系等扼要说明全部现象,即开发故事线;继续开发范畴使其具有更细微、更完备的特征。选择性译码中的资料统合与主轴译码差别不大,只不过它所处理的分析层次更为抽象。
对于笔者分析过的蒙牛公司裂变创业案例而言,通过对范畴的继续考察,尤其是对主范畴及相应副范畴的深入分析,同时结合原始资料记录进行互动比较、提问,发觉可以用“厚积薄发、柔道运势、学习型高成长”这一核心范畴来统合其他所有范畴。“蒙牛”公司充分展现了这一概念的内涵,即利用自身多年的资源、能力积累,快速打破追随发展的态势,改变企业生存环境,力求主导产业走势。围绕该核心范畴的故事线可以概括为:企业创建后采取追随战略,与业内优秀企业捆绑,厚积薄发;灵活处理与竞争者及利益相关者关系,善于借助与竞争者、“热点”事件捆绑,善借时机助势,吸附整合资源,来实现快速发展;持续学习创新,最后改变追随者“内蒙牛”态势,积极打造自己“中国牛”、“世界牛”的企业地位。
核心范畴及故事线的提炼,简化和集中了我们对个案的理解。为了使分析更有说服力也更丰富,有必要对核心范畴展开进一步探讨,这可以通过识别核心范畴的性质、维度和位置来实现。关于核心范畴的分析,我们以笔者针对另一家企业展开的“继承式裂变创业”扎根分析为例,具体见表2:
四、扎根方法的理论扎根及总结
根据扎根理论研究方法,围绕核心范畴、主副范畴以及所有范畴和概念而构建的立体网络关系,就是研究的结论。主轴译码和选择性译码的分析已经体现了结论的雏形,但“理论的扎根”还有待于运用所有资料来验证范畴和关系。理论扎根的过程是“保持资料与理论间来来回回的互动性,不断将来自现实世界的资料,转化成较高的抽象层次的范畴、维度与概念,并建构概念之间的关系、直到理论性饱和为止”。理论的生成,需要研究者再次运用典范模型这一工具将核心范畴与其他范畴尤其是主范畴加以联结,并用所有资料验证这些联结关系。就个案的扎根分析而言,如果研究者对围绕核心范畴构建的范畴体系关系不满意,或者觉得其中某个部分存在逻辑模糊性,就需要再次收集、补充有关资料,再次对三重译码分析的准确性加以检视,或者对范畴的关系加以调整。
笔者认为,为了使扎根研究的结论更具说服力也更丰满,应该针对某一新现象或新领域展开多重案例研究。具体研究思路可以参考以下建议:首先,对每一个围绕主题精选的案例都独立进行译码分析,并得出个案的研究结论,这一结论可能更具有特殊性;其次,在多个个案研究结论之间开展比较研究,从而实现“同中求异、异中求同”,更好的理解独特现象的理论内涵;第三,可以考虑对多个个案提炼出的范畴、主范畴和核心范畴进行归类、整合,也可以把它们作为一手资料,再次运用扎根分析的译码技术展开研究。
总之,对于那些既有理论不足且理论的现象解释力不够的研究领域,扎根理论方法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分析技术。该方法可以帮助研究者舍弃文献演绎模式,利用归纳方法从现象中提炼该领域的基本理论,从而在逐渐创建和完善该理论体系的过程中实现其与既有理论的有效对接。当然,该方法的有效运用主要有赖于以下两方面的努力:一方面,花费大量精力选择一个好的、有意义的研究方向或领域,识别可能存在理论空白的命题实际上是件很难的事情;另一方面,注意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并严格按照扎根方法的原则、步骤和技巧、要求进行时而枯燥时而有趣的资料分析,并大胆提出理论假设和提炼全新结论。
参考文献:
[1]胡幼慧.质性研究:理论、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实例[M].台北:巨流出版社,1996.
[2]李志刚,刘银龙.“连次创业”现象的扎根方法研究[J].内蒙古大学学报,2006,(2).
[3]Layder,D.“Grounded Theory and Field Research”,NewStrategies in Social Research[M],Cambridge Polity Press,1983.
[4]李志刚,王迎军.继承式裂变创业的扎根理论方法研究[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07,(2).
[5]胡幼慧编.定性研究:理论、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实例[M].台北市:巨流出版社,1996.
[6]Michael Quinn Patton著,吴芝仪、李奉儒译.质的评鉴与研究[M].台北:桂冠图书公司,1990.
[7]李志刚,李兴旺.“蒙牛”快速成长模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扎根理论研究方法的运用[J].管理科学,2006年第3期.
[8]Anselm Strauss,Juliet Corbin著,徐宗国译.质性研究概论[M].台北:巨流图书公司,1997.
[9]徐宗国.扎根理论研究法——渊源、原则、技术与涵意[J].香港科学学报,香港,199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