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研究网
作者:李 娜 发布时间:2021-02-04
信息来源:《亚太经济》2020年第4期
【摘 要】近年来,产业融合成为中日农业领域的热词。日本“6次产业化”和“农工商连协”等政策颁布以来,中日农业产业合作取得一定成果,但随着边际效益的减小,政策背后的内在性矛盾逐渐凸显,成为阻碍产业融合发展的瓶颈。在此背景下,“6次产业化2.0”“开放式农工商连协”等提法开始引起关注。2015年,日本“知识聚集和活用场所”启动,聚集产学官等领域多元化主体,以向第一产业导入高精尖技术为中心,辅之以创新性市场推广模式,旨在加速科研成果商品化过程,继续激发农村地区活力。当前,中国正在大力推广“一二三产业融合”措施,与日本各项产业融合政策有异曲同工之妙。借鉴日本经验,中国在推进农业产业融合进程中,应建立多元化产学官协作机制,培养综合型农业技术人才和经营人才,强化产业集群育成和地域振兴视角。
【关键词】日本;农业政策;产业融合;开放式创新;产学官合作机制;乡村振兴
一、引言及文献综述
近年来,日本农业面临农田撂荒、老龄化加剧、劳动力不足等诸多问题。2018年日本全国耕地面积442万公顷,相比于1990年的524.3万公顷减少了近15.7%。2015年日本农业劳动力人口平均年龄高达66.1岁,农业发展面临形势可谓十分严峻。在此背景下,最近几年日本农业经历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改革政策,其中的产业融合政策颇具代表性,引起广泛关注和研究。2007年11月,日本为促进中小企业和农林渔业者之间资源共享和产品合作开发而推出“农工商连协”政策,截至到2020年2月该政策的认定支援计划已达到811件。此外,2010年12月日本颁布《六次产业化、地产地消法》,鼓励农业从事者向农产品加工、贩卖等下游产业链拓展事业领域,通过推动第一产业和第二、三产业的一体化来增加第一产业的附加价值。据日本农林水产省粮食产业局调查结果显示,2018年6次产业化事业中加工、直销总收入达到2.2兆日元;截至到2020年3月为止,6次产业化综合化事业认定计划件数达到2557件,遍及全国各地。日本农业领域的产业融合政策可以说效果非常明显,取得了阶段性胜利成果。
然而,随着政策的推进和边际效应的减小,各项事业中的内在性矛盾和结构性问题逐渐显现。日本学者齐藤修指出,“农工商连协”模式由于第一产业的自然属性和二三产业中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理性人”之间的冲突易产生利益对立、一产价值被主导、农民享受不到补贴扶持等弊端。(斎藤修.2012)此外,2012年日本政策金融智库调查显示,6次产业化活动中59.9%的农民认为面临扩展销路问题,35%认为加工能力有限,27.7%的被调查者缺乏运营和管理经验。各主体在产业融合的实际践行中逐渐面临瓶颈。基于此等现象的频繁出现,农业产业融合模式中开放式创新活动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学者们重视。例如,日本学者羽田等分析了开放式农工商合作模式的可能性,并强调在开放式平台中知识创造和知识管理的重要性。(羽田裕,渡辺明.2013)此外,“6次产业化2.0”提法开始出现,不同产业间的深层次交流和创新性商业模式的创造成为决定事业能否成功的关键。(仲野.2016)同时,中国也有学者在分析了现有6次产业化的先天性缺陷和农业企业品牌战略价值后,提出基于生产侧企业品牌的农业6次产业化2.0战略构想,并强调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此战略中的主导作用(潘修扬,汤勇,等.2017)。笔者认为,未来农业发展将不仅仅依靠二三产业向第一产业的单方向介入和进军,单从别的产业环节向农业领域传递价值利润远远不够,而是需要创造新的市场。深化各领域人才交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农业创新性活动将成为行业发展的必要元素,而在此基础上如何快速进行技术的导入和完成产业的升级转化成为农业领域产业融合新的需求和痛点。
另一方面,随着新兴技术革命的演进,ICT、AI技术越来越多地被应用到农业领域。2019年4月日本农研机构开启“农业数据合作基盘”(WAGRI)运营计划,构建数据共享及合作平台,加速智慧农业的发展。早在2004年,中国就有学者主张推行多元化合作农业技术创新模式,提出“政府主导型”“市场诱导型”“联合驱动型”合作方式。(高启杰.2004)
日本以政府为主导的农业产学官合作机制亦存在科研周期长、资源集中、成果转化过程复杂等问题。最近几年欧美兴起的国家食品产业集群相关政策引起日本政府重视和研究。2000年以后,欧洲开始兴起知识经济的构筑,政府面向农林渔业者大力开展地域政策和产业政策以促进创新活动。日本政府在结合国内农业领域创新需求和欧洲国家食品产业创新性集群政策的基础上,于2015年开启了“知识聚集和活用场所”计划。该计划旨在向农林水产食品领域导入其他行业的知识、技术,催生创新性研发成果并转化为新商品、新事业,是基于开放式创新的新型产学官合作模式。截至2020年5月,“场所”中已搭建了170个开放型研发平台,聚集了3443个来自全国各行各业的成员,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取得了瞩目成果。中日农业同属东亚小农经营体制,资源禀赋和生产规模相似,日本农业领域的政策动态对中国有很高的参考价值。本文将重点分析“知识聚集和活用场所”这一农业开放式创新平台的运行机制、进展情况及取得成果,并进一步思考对中国的启示。
二、相关政策梳理和背景
(一)既有的农技推广体系
日本由于自然资源禀赋限制,在农业发展方面高度重视技术研发和推广。早年为提高粮食产量引进BC(Biological Chemical)技术,上世纪70年代普及M(Mechanical)技术以提升种植效率。最近几年,ICT(Informa‐tionand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在农业的应用发展迅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能够达到75%以上。
1947年日本颁布《农协法》,日本农协在农地改革中作为战后改革的重要一环而设立,1952年召开第一届全国农协大会,明确规定了农业协同组织在农技指导和推广应用方面的义务。
1948年日本颁布《农业改良助长法》,通过向农业生产者普及栽培技术及经营方面的实用性知识提高生产力和自给率,改善农民生活。
1952年日本设立专门的普及职员以进行农技推广和普及,1958年成立农业改良普及所并于1994年整改为农业改良普及中心。
2020年日本全国农业普及职员数为7768人。普及指导中心目前有482所,其中90%以上配置有普及指导员,覆盖面广。
如图1所示,在日本协同农业普及事业体制中,农林水产省与地方自治体共通构建运营体制、设定交付金、实践研修等,都道府县设立普及指导员、普及指导中心、试验研究机构、研修教育设施(农业学校等)。普及指导员与试验研究机构、市町村团体、教育机构等联系密切,通过巡回指导、咨询、农场展示等手段与农民直接接触,促进技术推广。日本农业科研及技术推广体系特点可总结为“三位一体式”机构设置,政府主要把控方针政策制定,农协分布在全国各地农村区域促进技术推广普及,产学官协作体制推动各领域农业科研工作和成果转化。三者交叉并行,相辅相成。同时,日本设置“协同农业普及事业交付金制度”,中央和地方财政负担各占5%和95%,2020年中央普及事业补助金加上各地预算达到586亿日元。
图1 日本协同农业普及事业基本框架
资料参考:農林水産省『協同農業普及事業をめぐる情勢』,2019。
截至2016年,农业推广政策完成了“国库辅助负担资金改革”“地方补助税改革”“税源分配调整”等措施,扩大地方财源,削减行政事业成本,发挥地方自主性。
(二)相关政策梳理
2012年12月,再度当选首相的安倍晋三推出“安倍经济学”政策,以大胆的货币政策、机动的财政政策、唤起民间投资的成长战略“三支箭”为核心,以期改善自20世纪90年代经济泡沫破灭以来持续低迷的日本经济和通货紧缩境况。该政策也不无效果。相比2012年第四季度而言,2015年第一季度GDP实现了2.0%的累计年增长率,有效求人倍率持续高水准,完全事业人数减少61万人,女性就业人数增加78万人。
在此政策背景下,2013年日本政府提出推行“进攻型农业”,打造充满活力的美丽乡村,并制定了2025发展纲要。在“农山渔村活性化战略”中,明确提出“创新战略”作为九大战略之一,以进攻型姿态向广大农村地区吹去改革之风。
2013年1月“进攻型农林水产业推进本部”“农林渔业成长产业化支援机构(A-FIVE)”相继成立,5月,成立“农林水产业地域活力创造本部”。2014年9月,“进攻型农林水产业运行本部”成立。2013年12月日本发布《农林水产业地域活力创造计划》,制定四大改革措施“扩大需求边际”“构筑供给对接需求价值链”“强化产地”“维持发挥农业多功能性”,将产业政策和地域政策作为“车之两轮”并行实施。2014年6月修订中提出2020年农林水产食品出口目标额定为1兆日元,2030年目标为5兆日元,积极开展本国食品产业的海外扩张。
2015年3月修订的《粮食农业农村基本计划》法案中强调开辟农业新领域,充分应用AI、ICT新技术等,加速产学金官的合作研究。2015年3月农林水产技术会议制定了《农林水产研究基本计划》,决定在农业领域导入异质性知识、技术,开展新型产学合作研究从而孵化创新性技术,实现国产农林水产品高附加价值链构建。2015年6月内阁会议通过《经济财政运营和改革的基本方针2015》,作为政府方针提出将“推动产学官协同开放式创新模式,支援吸引多元化研究主体的平台搭建,促进民间资金导入和应用配对,强化创新性技术成果转化作用”,如表1所示。
表1“知识聚集和活用场所”相关政策梳理
资料来源:笔者整理所得。
以上一系列政策表明,日本政府近年来逐渐加快了发展农业的步伐,在提升农业经营主体的竞争力、强化农业科技创新以及农业的产业融合事业方面可谓不遗余力。
(三)“知识聚集和活用场所”启动
在一系列政策的铺垫下,2015年12月日本农林水产省成立产学官协作协议会,2016年4月“知识聚集和活用场所”启动,目标为在农林水产食品领域导入异领域知识和技术,加速创新性技术研发并致力于科研成果的商品化导向,构建新型产学协作研究体制。截至2020年5月,平台会员数达到3430个,其中研发平台达到170个,以政府、科研机构、企业等为核心的农业领域创新性事业在全国各地积极开展。农林水产技术会议事务局设定“知识聚集和活用场所”三大基本理念为开放(Openness):开放各产业领域主体的参与机会,促进“人”“资金”“信息(场所)”广泛结合;协同(Collaboration):植根于市场需求多方合作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等,将团队合作优势最大限度发挥;贡献(Contribution):提高日本农林水产食品产业竞争力,为实现国民有实感的富裕社会和可持续发展的国际社会做出贡献。
此外,“知识聚集和活用场所”将发挥以下功能:(1)轮毂功能。打破领域和组织界限,汇聚各行业资源,创造交流机会。(2)市场开拓功能。以市场需求为起点进行创新性科研活动,实现需求与技术配对,促进研发向商品的自主性转化,培育风险企业。(3)事业支援功能。研发活动中各司其职、责任分担,提前对商业计划和知识产权归属做出界定,科研资金来源多样。(4)信息发布功能。及时公布科研成果及新产品商业模式,吸引更多资源,产生“知识聚集和活用”的良性循环。(5)人才培养功能。传统的日本农业产官学连协机制以国立、公立研究机构为主体,具有学术性强、技术性高的特点。但由于产业间、组织间壁垒导致研发周期性长、成果转化缓慢,农业领域的跨界合作受到制约。“知识聚集和活用场所”以推动农业领域开放式创新活动为路径,引入高精尖技术,缩短研发周期,加速科研成果与实际商品化事业结合,为农村地域振兴、打造活力农业开辟了一条新道路。
需要强调的是,6次产业化、农工商合作、以及农业开放式创新可以说均属于产业融合政策领域,但也存在一定区别。日本政府将农林渔业者向二三产业的扩展行为以及以农业为主的合作行为定义为狭义的6次产业化,广义的6次产业化在此基础上还包括二三产业向农业的事业扩张以及以二三产业为主导的合作模式,即农工商合作事业。由此可见,从事业主体来看,6次产业化以第一产业为主导,向二三产业的“副业”扩展;农工商合作以食品加工、流通、零售等二三产业为主体,实现向上游第一产业的合并式开拓;而开放式创新主体具有多元化特点,通过在开放式平台不同行业的交流提升产业整体的附加价值。6次产业化政策主张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的拓展,农商工连协政策主张中小企业进军农业领域。笔者认为,二者均属于“垂直统合式”产业链构筑模式,忽略了产业间的交流诉求及地域间联动的可能性。“知识聚集和活用场所”弥补了这一缺失。相比前两者,开放式创新的“场所”式产业融合更具根本性、革命性和持久性。
三、运行机制
(一)“3 1”机构设置
“知识聚集和活用场所”包括“产学官合作协议会”“研发平台”“研究协议组织”3层构造,再加上1个外部评价机制,如图2所示。
图2“知识聚集和活用场所”运行机制
资料参考:日本农林水产省“知识聚集和活用场所”官网。
第一层构造——产学官合作协议会。如上所述,该机构设立于2015年,下设于日本农林水产省农林水产技术会议事务局,旨在通过促进农林水产食品行业与其他行业从生产到消费的全产业链的信息交换,促进研发平台及团队的形成,从而加速农业领域的创新进程。协议会内设四层机构:总会-理事会-运营委员会-协调会。其中,总会负责举办召集会议,理事会来汇集全体会员的意见。由理事会成员选举的运营委员组成运营委员会,将举行聚集协调者们的协调会,在实务层面支援协议会活动。协调会是“产学官合作协议会”和“研发平台”的中介机制,对于研发平台活动信息共享、建议咨询等至关重要。协议会通过在全国各地举办研讨会促进农业领域先端“知识的聚集和活用”,主要分3种形式:(1)“便利店型”:本身具有明确的问题意识和解决手段的会员,促进各方信息交换活动;(2)“卖场型”:有待解决问题的会员,其他会员提供针对性解决手段或想法的活动;(3)“人生导师型”:现阶段问题或解决手段不明的会员,通过与其他会员的交流以启发新的灵感和商业模式的活动。
第二层构造——研发平台。平台属性是协议会中在一定领域具有共同的问题意识和课题的成员之间跨越既存行业、技术壁垒而开展新研发战略的团体。研发平台中,协调人制作合作协议、研究战略、知识产权保护等方案,促进研发活动的高效运行;同时在科研成果向实际商品化、事业化转化过程中发挥作用。由此,协调人可谓研发平台的中心和各方机构的纽带,在保障知识聚集和活用机制顺利开展上不可或缺。另一方面,协议会的会员们在设立研发平台之初,关于协调人在活动目标、内容、成员管理、平台运营等方面的责任和义务进行规定并交由协议会组织审议,以达到信息透明、权责明确。此外、在研发平台中,该“场所”重视国立研究开发法人1的参与和合作。原因在于,无论从基础研究的实用价值判断到科研成果转化乃至推广的整个阶段,这些机构能够保持中立立场,且在基础研究中积累了相当的经验。这一点值得借鉴和参考。
第三层构造——研究协议组织。研究协议组织是以研发平台战略为基准,以一定领域内专业技术交流为基础进行创新性研究开发的组织团体。涉及的主体有农产品种植者、民间企业、大学、研究机构、金融机构、自治体、NGO/NPO等。该组织根据研究内容和进展阶段可广泛选择应用民间资金以及政府资助研发资金。同时,“知识聚集和活用场所”为促进农业领域创新性研发活动,以支援各方主体自主自发性投入为宗旨,尊重并保持创新主体对于研发资金的最终选择权。
“知识聚集和活用场所”作为开放式创新在农业领域的导入机制,如何突破农林水产和食品行业所达瓶颈而备受期待。该模式重视以上三层构造之间的有机协作,对于层级之间运行效果的整体把握成为必要一环。因此,“外部评价机制”应运而生。“外部评价机制”中的“’知识聚集和活用场所’评价委员会”对前两层构造,即协议会和研发平台负责;“第三方评价委员会”对第三层构造,即研究协议组织负责。评价委员会在以5年为一期的第3年进行中间评审,在第5年进行期末评审。评审内容包括“知识聚集和活用场所”的体制构造、创新性研发活动状况、协调者活动等方面的效果评价和达成度明确化,从而进行新一期政策的开展。这种外部评审机制能够对“场所”中各方发挥作用和研发成果以第三视角进行检验,同时具有一定的激励作用。
(二)科研立项
2013年“农林水产业・地域活力创造计划”制定了4大政策课题:“产地的强化”“国内外需求的扩大”“连接需求与供给的高附加值价值链构建”“农村多功能性的维持和发挥”;“食品农业农村基本计划”制定了4大政策主题:“老龄化、人口减少带来的国内食品市场缩小、人手不足问题”“世界范围食品市场的扩大以及对日本食品关心度的提升”“消费者需求和食品课题的多样化”“多功能性农村的持续”。在以上课题中,近年来日本国内备受关注的“世界范围食品市场的扩大以及对日本食品关心度的提升”“消费者需求和食品课题的多样化”相关研究欠缺,而这些变化需要各行各业之间协同合作以构建新的商业模式。
“知识聚集和活用场所”在洞察实际情况以后,以上述课题为基础整理短期和中长期农政实施项目从而制定了以下6大研究课题:(1)日本食品产业的全球化;(2)面向健康长寿社会的健康增进产业的创造;(3)农林水产业的信息化和生产系统的革新;(4)生物系素材产业的新创造;(5)新一代水产增养殖业的创造;(6)世界范围种苗产业实现日本主导权。“场所”中的成员们可以参加任意一课题开展创新活动,同时,以上6大课题以外的研究领域如果属于极具潜力的未来产业,也将成为支援的对象,研发课题的设定具有一定灵活性。
一般来说,农业领域从基础研究——科研成果商品化大概需要10年以上;实用型技术——成果转化大概需要5年以上。在如此中长期研究阶段中,由于资金、设备等的制约,只有大学或公立研究机构才足以发挥核心作用。而民间企业即便是进行基础型或应用型研究,也仅限于与自身产品或服务接近的部分。“知识聚集和活用场所”在以上二者之间充当中间人角色,将大学或科研单位的研究成果运用到民间企业的商品化、事业化中,实现理论技术与实际需求的无缝连接与有效配对。除上述中长期研发课题外,该平台还创新性设置了“专项配对基金”,以支持3~5年的短期研发项目,从而加速科研成果的转化和新的商业模式的诞生。
(三)人才保障
如上所述,日本在农技研发和推广体系中设有专门的技术普及人员,人才培养和农业教育体制比较完善。在“知识聚集和活用场所”特别是研发平台中,协调者作为执行责任人,负责从研究战略的策划到科研成果落地的一系列活动,其主要作用包括商业模式和研发计划的制作;研究协议组织中必要的研发费用调度;研究成果的及时发布;科研成果转化管理等。相比以往农技人才,以上这些职责对协调者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在开放式创新活动中,由于参与主体较多,成员背景多元,如何将实际需求与恰当的技术研发机构进行匹配考验协调者的能力。另外,关于开放程度的把握也十分重要。拥有核心技术的机构与实际需求方合作时如何避免知识产权纠纷,利益如何分配等问题需要提前协商,这需要协调者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相关经验。
根据“知识聚集和活用场所”构想,协调者所需能力主要包含以下几方面:(1)对农林水产和食品行业的了解及热情。(2)具有市场、技术、知识产权等相关专业知识及商业模式开发能力。(3)对研究开发成果的评价和管理能力。该平台注重技术的持续性输出而非单一成果产出,要求协调者在科研成果转化,风险评价,项目妥善管理等方面具备一定经验。(4)关系网协调和实际经验。协调者需在民间企业、大学、研究机构等国内外组织建立广泛的关系网,同时具有产学合作研究转化为商业模式的经验。(5)公平、中立性立场和广域性视野。由此可见,协调者需要不断学习各种专业知识,同时提升沟通能力,不断积累参与研发项目的实战经验。实际上目前此类人才储备在日本国内并不充分,基于现实情况,日本当前也十分重视对此类人才的培养,对于当下不满足要求但能在平台发挥作用的人才也大力引进并任用。
四、现有成果
(一)“知识聚集和活用场所”开展概况
日本农林水产技术会议事务局自2016年起每年发布“知识聚集和活用场所”产学官合作协议会年度活动报告,活动预算总额从2016年的8.25亿日元增至2018年的43.9亿日元。如图3所示,其会员数和平台数均逐年上升,且呈继续扩大倾向。
图3 2015-2020年“知识聚集和活用场所”开展情况
数据来源:2015-2018年日本农林水产省.“知识聚集和活用场所”产学官合作协议会活动报告。
截至2020年3月,会员数达到3430个,平台数达到170个。其中,“农林水产业的信息化和生产系统的革新”领域设立研发平台数最多,达到50个;其次是“面向健康长寿社会的健康增进行业的创造”,达到35个,以上两个研究领域平台数占总数的50%。这与近年来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及日本老龄化的严峻形势不无关系。此外,初设的六大研究课题以外的新研究领域也呈逐年增长态势,极具发展潜力。
各研发平台管理运营机构北至北海道,南至冲绳,遍布日本全国各地。2018年日本农林水产技术会议事务局发布了《“知识聚集和活用场所”产学官合作协议会活动报告》,东京都作为资源聚集地平台数最多,高达37个。紧接着的茨城县有11个。而每个平台中汇集了各行各业的企业、科研机构、民间团体、自治体等主体,以点带面,通过核心平台的辐射效应推动地域农村振兴,如图4所示。
图4 2018年各研发平台管理运营机构所在地
资料参考:2018年日本农林水产省“.知识聚集和活用场所”产学官合作协议会活动报告。
2018年,该“场所”的协调机构总计146个,其中民间企业和大学占到64.4%,国立研究开发法人和公立科研机构紧随其后,在“知识聚集和活用场所”开放式创新模式中发挥关键作用,如表2所示。
表2 2018年研发平台中协调机构统计
数据来源:2018年日本农林水产省.“知识聚集和活用场所”研发平台活动报告。
另外,在2019年“知识聚集和活用场所”共2852个成员中,研究人员有763个,占总数的26.8%;农林水产食品从业者529个,占到了18.5%;通信技术服务行业430个,占15%左右;再其次是制造业成员,占11.4%。由此可见,“场所”中科研成分和IT、制造业成分较大,农业领域的创新活力突出,如表3所示。
表3 2019年“知识聚集和活用场所”会员所在行业统计
数据来源:2019年日本农林水产省.“知识聚集和活用场所”产学官合作协议会活动报告。
(二)典型案例
1.功能性健康食品应对老龄化社会
“大脑衰退预防食品研发平台”于2018年2月由东京大学新领域创成科学研究科久恒副教授团队、农研机构食品研究部门、东海物产株式会社三机构创立。该平台旨在从水产品、乳制品等一般食品中提取并分析能够预防大脑衰退的特定成分,如鸡胸肉中的“咪唑二肽”等,以提高老年人的健康水平。2019年平台成员达到30个,70%是企业法人。
该平台研究领域属于6大领域之一的“面向健康长寿社会的健康增进行业的创造”,除乳畜产品外,其研究领域拓展至水产品、大豆、小麦等植物性农产品,以开发功能性健康食品。其中,平台和东大新领域创成科学研究科“柏之叶智慧城市”合作开展高龄者的饮食生活和大脑机能调查研究;农研机构食品部门以膜处理技术为基础开发制造高附加值食品的新技术;东海物产株式会社发挥医药临床试验经验,主要负责提供相关商业计划。
该平台每4年以研讨会形式举办信息交流会,促进成员沟通。2018年9月,平台成功开发的含10%咪唑二肽的鸡肉提取物产品由东海物产株式会社出口至韩国、中国台湾地区等,2025年目标营业额为10亿日元。同年,平台研制的高纯度“咪唑二肽”产品化获得日本文部科学大臣表彰的“科学技术奖”。
2.智慧农业助力地域创生
“ICT连接地域共生农业价值基地研发平台”以2016年设立的“全国KOSEN食・农・环境研究项目”2为母体,是连接农业法人、ICT企业、大学、公立研究机构的开放式创新型产学研网络,2019年成员达到52个。其目的是运用低成本ICT农业构筑地域安全食品系统,使农业附加价值回流第一产业,促进农村地区就业机会。该平台整合日本全国各地的高等专门学校ICT农业相关研发资源,设立共同数据库,推动各地区智慧农业发展。日本国立高专有51所,学生人数大约50000人,教职工4000人左右,大多数都生活在老龄化严重、人数急剧下降的二线城市以及农村地区。基于此现实情况,该平台以“开发低成本智慧农业技术”和“培育地域IOT人才”为目标,促进高专人才对农村地域振兴的贡献。
2019年3月,鹤岗工业高等专门学校和山形县JA全农3关于研究交流和地域贡献达成协议。JA全农山形在三川市农场运用鹤岗工业高专开发的低成本环境传感器系统“高专版气象站”开始了栽培管理试验。该系统运用传感器可以测量温度、湿度、气压、风向、日照等影响作物生长参数,运用人工智能(AI)技术科学进行栽培管理,使制造成本削减了30%左右。一般市面上同等装置在100万日元以上,而该平台开发的教育类套件价格在10万日元左右。此外,农业由于其资源禀赋的特殊性,易受品种、环境、栽培手法等影响具有多样性和不确定性,“少量多品种式”种植模式是很多家庭农业从事者的选择。该平台倡导的“CIVICTECH”以中小规模家庭农业主为对象,主张农民自主利用技术从事智慧农业。同时,智慧农业中的ICT技术也可运用在灾害预防、安全防护、物流、乡村旅游等领域。
3.高鲜度冷链物流扩大海外输出
“九州・冲绳农林水产品出口促进研发平台”设立于2016年,主要分析实际农林水产品的生产、配送、贩卖、消费等一系列出口环节中存在的制约因素和面临课题,通过产学官合作研发机制针对性解决问题,达到扩大出口,提高农业生产者收入的目标。日本九州、冲绳地区每年农业出口额约2兆日元,此前以九州农业成长产业化连协协议会及九州农林水产品等出口促进组织机构为代表,一直积极推动该地区的出口事业。该平台在九州、冲绳地区每2~3个月举办一次研究会,促进农业生产者、物流企业、消费者之间的交流,同时在全国各地的产地及海外市场开展实地考察。目前为止讨论的有2大课题:“高鲜度保持输送系统研发课题”“新一代设施栽培技术开发课题”,参与成员有九州农业成长产业化连协协议会、九州大学农学研究科、九州农林水产品直销株式会社、日通商事株式会社等。
其协调机制分3个小组:(1)学术组,由大学等研究机构组成,提供学术知识;(2)商业组,由农业生产者、物流企业、零售商、制造商等多元化成员组成,开展具体商业活动;(3)协调组,由各个大学中专业协调者组成,负责学术组和商业组的配对以及研发项目的制定。此外,该平台和“Society5.0农场复合研发平台”“食品的创新性保存和物流技术研发平台”“水产增养殖产业创新性孵化平台”合作开展了“扩大出口战略的市场调查”活动,并于2019年被内阁府“战略性创新创造计划(SIP)”中智能食品供应链系统构建项目采用。未来也将该平台推广至中部地区、东北地区乃至全国。
五、参考价值和启示
(一)建立多元化产学官协作机制
2020年,中共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强化科技支撑作用”,加强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等创新平台基地建设。参考近年日本建立“知识聚集和活用场所”的多元化产学官协作机制,中国在建设农业科技和推广体系时需要在政府主导的前提下,重视开放性和创新性。政府需要在农技创新中转变职能,由过去的直接主体向间接干预和提供公共服务转变。此外,日本“知识聚集和活用场所”专门设置了第三方评价体系,在及时把握科研进展和评价科研推广成果方面发挥作用。中国也需要导入外部评价理念,同时保证科研机构的公信力和评价机构的中立性,激发各参与机构的热情和活力,从而加速技术在农业领域的推广和应用。
(二)培养综合型农业技术人才和经营人才
人才是创新动力的源泉。日本农业教育中注重通识教育,增强技术人员的团队精神、加强职业道德素养、普及基本市场经营知识,提高其综合性和应用性。农业科技创新由于周期长、综合性强等特性需要联合开展研发项目,中国创新主体往往各自为政,缺乏协同创新的意识和机制上的建立。此外,日本重视科研与教育、市场化推广之间的联系。2015年日本设立的“知识聚集和活用场所”目的之一即加速科研成果向商品化的转换,平台中设立“协调人”机制起润滑作用。当前中国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存在科研与生产、市场需求脱节问题,企业活力有待释放。可借鉴日本经验,适当将科研活动由学术定位向商品化定位过渡,大力培养农技推广人员和农业经营人才。
(三)强化产业集群育成和地域振兴视角
“知识聚集和活用场所”基于开放性创新视角,通过打破行业间的界限以推动食品行业的发展。据日本官方统计,日本农业生产额为8.5万亿日元而食品加工业规模达到75万亿日元,约9倍左右,食品产业链的价值提升潜力巨大。同时,日本诸多农业政策均从农村地域振兴视角开展计划。如著名的“一村一品”运动,“农山渔村活性化战略”等。农业除了产业以外,还承担着环保、社会关系、文化传承等角色,并不能完全适用市场经济理论,需要强化地域振兴视角,保护农业的多功能性。中国农村地区发展亟待提升,是“大有可为的广阔天地”。在相关政策制定中,中国也可以参考日本农政强化产业集群育成和地域振兴视角,在顶层设计时把握全局和宏观视野,推进农村的整体发展和振兴。
参考文献:
[1]平力群.日本农业政策的转向:从社会政策到产业政策[J].世界农业,2018(2):1-12.
[2]刘升元,赵兴绪,康红.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制约因素剖析[J].社科纵横,2000:28-30.
[3]高启杰.中国农业技术创新模式及其相关制度研究[J].中国农村观察,2004:53-56.
[4]高强,孔祥智.农业科技创新与技术推广体系研究:日本经验及对中国的启示[J].世界农业,2012(8):9-16.
[5]春燕,吉根泰.产官学结合、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的驱动力——日本推动创新(知识)集群新模式[J].科学管理研究,2014:110-112.
[6]邢晓柳,中日农业科技发展比较研究[J].世界农业,2014:135-211.
[7]胡凌啸,周应恒.提升小农竞争力:日本农业新政策的指向及启示[J].中国农村经济,2018:126-138.
[8]潘修扬,刘悦,柯福艳,汤勇.基于生产侧企业品牌的农业六次产业化2.0战略探讨[J].浙江农业学报,2017,2(98):1392-1397.
[9]李平,刘智君,王维薇.中日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比较分析[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8:1-3.
[10]Henry W. Chesbrough,Open Innovation-the New Imperative for Creating and Profiting from Technology,2003.
[11]清水徹朗.日本农业政策与农协改革相关动向及日本农业的未来展望[J].世界农业,2016(8):95-101.
[12]後藤一寿.農業におけるオープンイノベーションとプラットフォームの役割[J].農業経営研究,第55卷第1号,2007:32-43.
[13]斎藤修.6次産業·農商工連携とフードチェーン[J].フードシステム研究,第19卷2号,2012:100-116.
[14]羽田裕,渡辺邊明.農商工連携による新製品の開発・普及に向けて―「場」における知識創造とマネジメント―[J].都市経営,2013(2):101-112.
[15]羽田裕,渡辺明.農商工連携による新製品の開発・普及に向けて[J].都市経営,2013.
[16]仲野真人.農林漁業を成長産業へ導く「6次産業化2.0」.[R].野村證券金融経済研究所,2016:24-55.
[17]農林水産省.6次産業化の推進につい[R/OL].[2016-04].https://www.maff.go.jp/j/shokusa-n/renkei/6jika/attach/pdf/2015_6jika_jyousei-191.pdf.
[18]農林水産省.協同農業普及事業をめぐる情勢.[R/OL].[2019-09].https://www.maff.go.jp/ch-ushi/seisan/hukyu/attach/pdf/index-17.pdf.
[19]農林水産省「.知」の集積と活用の場産学官連携協議会~平成30年度活動報告~[R/OL].[2019-02].https://www.knowledge.maff.go.jp/uploads/22fda6f2c311ab5dd4221c05113f772127925038.pdf.
[20]農林水産省.平成28年度からの「知」の集積と活用の場の構築に向けた展開方向[R/OL].[2016-04].https://www.knowledge.maff.go.jp/uploads/160415_2-02.pdf.
[21]農林水産省.研究開発プラットフォーム活動事例集2019.[R/OL].[2019].https://www.k-nowledge.maff.go.jp/uploads/PFkatudo_jireisyu2019.pdf.
[22]農林水産省.研究開発プラットフォーム活動事例集2018.[R/OL].2018https://www.k-nowledge.maff.go.jp/uploads/PFkatudo_jireisyu2018.pdf.
注释:
①“国立研究开发法人”是日本独立行政法人中主要进行研究开发的法人,根据个别法而规定。独立行政法人根据业务的特性分为中期目标管理法人、国立研究开发法人、行政执行法人三个部分。
②KOSEN(独立行政法人国立高等专门学校机构)成立于2004年,在日本全国设置了51个国立高等专门学校,设置专业涵盖工学、理科、农学、社会学科等。
③JA全农(日本全国农业协同组合联合会)是日本全国农业协同组合、经济农业协同组合联合会、专门农协联合会等联合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