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与中国

中国农村研究网

美国与中国

作者:费正清  发布时间:2016-10-29

信息来源:



内容简介

《费正清文集:美国与中国(第4版)》可分成三部分,一部分讲述中国早期的历史;二部分为近代中国革命史的描述,从西方入侵直至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三部分讲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前后的中美关系。《费正清文集:美国与中国(第4版)》被美国权威杂志《外交》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书之一,曾在西方学界和政界产生了广泛影响。费正清以博学而洒脱的风格,风趣、清新的笔调娓娓道来,使一本严肃的史学专著成为难得的极具可读性的历史文化佳作。对于历史学家,它是对于现代中国的历史分析;对于学生,它是关于中国的权威指南;对于外交家和企业家,它成功探索了中美两国间难以捉摸而又颇具影响的情感呼应。

作者简介

费正清(John King Fairbank)(1907—1991)是美国最负声望的中国问题观察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曾在中国研读、旅行、教学。1955—1973年费正清任哈佛大学东亚研究中心主任,并任哈佛大学希根森(Francis Lee Higginson)历史讲座教授。20世纪美国众多有影响的中国问题专家皆出其门下。


目录

第四版序

前言

引篇

1章中国景观

南北对比——中国的渊源——人与自然的协调

第一篇旧秩序

2章中国社会的本质

社会结构——早期中国是个“东方式的”社会——士绅阶级——中国的文字和文人——资本主义的不发达状态与商人

3章孔孟之道

儒家原则——经学正统——中国的军国主义——中国式的个入主义——科学的不发达

4章异族统治与朝代的更迭

游牧民族的征略——头几个中外帝国——满人的成就——朝代的盛衰周期第5章政治传统官僚体制——法律——宗教——中国的人文主义——民间教派与农民起义

第二篇革命过程

6章西方的侵入

欧洲的扩张面对着中国的扩张——中国对欧洲的影响——朝贡制度——条约体系——人口问题上的灾祸

7章叛乱与复辟

作为反叛雏形的白莲教——太平天国——捻军及其他叛军——儒家政府的复辟

8章维新与革命

自强运动——帝国主义与1898年的改良运动——革命派与维新派——清廷的改良与共和革命

9章国民党的兴起

探索新秩序——五四运动——国民革命

10章南京政府政治发展情况——蒋介石的崛起——走向工业化——地方政府

11章共产党的兴起

10年的起伏多变——毛泽东的兴起——战时意识形态方面的发展第三篇美国与人民共和国

12章我们历来的对华政策

美国的扩张和英帝国——美国对于中国的两面性——门户开放政策的演化过程——美国的贡献和自由主义的命运

13章美国的政策和国民党的垮台

美援与调处——国民党的垮台——美国“丢失中国”——盟友台湾

14章人民共和国:建立新秩序

政治体制——经济建设——社会改组——朝鲜战争与苏联援助

15章力求社会主义改造的斗争

农业集体化——第一个五年计划——对知识分子和干部的斗争——中国在世界局势中的地位——大跃进——人民公社

16章第二次革命

毛和他的反对者——中苏分裂——官僚主义流弊的滋长——毛重新掀起革命: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文化大革命

17章前景:中国和我们自己

我国的对华政策以及在朝鲜和越南的战争——70年代新前景——从中国的过去看中国的今日——新秩序问题

后记

文摘


《美国与中国》 中的东方主义

孙红林

【摘 要】费正清先生的《美国与中国》以中国历史图景为切入点,企图在揭示中国传统文化本质的同时,分析当今世界中美之间的冲突和发展。这本书给我们提供了了解自身的很好的参照,但是其中蕴含的“东方主义”却不可忽略:中国很大程度上来说是被东方化了的中国,是西方表述中的“他者”。传统中国的图景及近代中国的变化都是东方化了的。对于作为被描述的客体的中国读者来说,认真对待“东方主义”,以全面看待费正清的观点是非常有价值的。

【关键词】费正清;《美国与中国》;东方主义

美国汉学家费正清先生的《美国与中国》是一部研究中国历史并剖析中美关系的著作,它对于我们认识自身和理清中美关系都起着很大的作用。作为一名力图影响政治的历史学者,他写此书的愿望就是“改变美国人对中国的歪曲理解”,使中美“双方彼此了解对方的不同动机有助于接受对方的不同点”。无论是对中国的认识的深刻程度,还是其独到的见解之处,学界前辈们也都高度评价。

但是现在,在全球化的今天,我们的视野逐渐日益开阔,信心逐渐建立了起来,便能更客观地站在一个新的起点全面地看待《美国与中国》。对于其中充斥着的“东方主义”,我们不能视之不见。费正清先生再怎么努力应用史料,再怎么进行实地调研,他也是有自己的主观目的的,而且他所秉持的是西方人的立场,不可避免地在描述中蕴含着东方学的色彩。

一、东方化了的中国表述

“东方主义”在费正清先生的《美国与中国》中随处可见,它首先蕴含在引篇和第一篇的“旧秩序”中,费先生笔下的中国传统图景是东方化了的图景。这里所说的“东方主义”来源于萨义德先生的《东方学》。“东方主义”将“东方”当作西方文化自我认同的他者,在差异的世界观念秩序中确立西方所谓“本质”与价值,即把“东方、东方人、东方习俗、东方‘心性’、东方命运等”本质化为“东方性”,如神秘、放荡、残暴、堕落、专制、腐败、古旧、停滞、混乱、邪恶等。这样的东方只是西方的东方形象,是东方化了的东方,它是在西方既定的、体现着西方观念与价值的话语或形象体系中呈现自身的,甚至东方也在西方为其构建的话语体系和意识形态中思考与表述自身。近现代以来,身处强势的西方文明对弱势东方文明的一种片面和平面的认识和描述,只是一种史官似的扭曲表述。

费正清居高临下地巡视这个“怪异”的活生生的戏剧舞台,“尽管偶尔表现出对亚洲的同情,但却总是采取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而他对中国的表述,含金量非常之高,以致中国人似乎非常乐意接受西方人所期待的那种转变——所有转变都向人们所期望的反向发展。但是“一种表述本质上乃牵连、编织、嵌陷于大量其他事物之中的,唯独不与‘真理’相联——而真理本身也不必是一种表述”。[1]

二、东方式的中国图景

从人口到艺术、文字等几乎所有中国的图景都是东方化了的。该书认为:中国人口太多,以至于众多的人口聚居在贫瘠的土地上,沟壑纵横、千疮百孔,老百姓整日整夜为生计忧心,“太多的人过分密集在太少的土地上,为生存耗竭了土地资源,以及人的智慧和耐力。”[2]但中国史上,历来以人口众多来显示国力的强大。此外,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国人讲求“天人合一”,是一种协调的关系,这种关系在今天已经渐渐显示了它的重大意义。然而对这样的思想,费正清却认为是中国人消极被动地接受大自然的摆布。中国人“把节省劳动力的创造发明视为异端”,西方人有积极主动的精神,而东方古老的中国却是消极被动的、失败的。

至于中国书画和西方的不同,费先生认为中国书画是传统贫弱社会被自然征服的反映。他写道:“在宋代山水里,小小的人物与巉崖相比显得非常矮小,而在意大利的古画里,自然景物只是后来添上去的背景。”对这两种不同的文化进行比较,本应该客观地看待其民族的环境的时代的不同,是横向的、平视的比较,然而费正清却先入为主地带着东方主义情节来看的,“西方的宗教认为神人是同形同性的”,“要明白两者之间的这种鸿沟有多大”,“只要把基督教同相对而言不具人物性格的佛教比较一下”[3]就行了。

法国史学家、评论家丹纳认为艺术受到种族、环境和时代三大因素的共同影响。艺术的本质是对主要特征的模仿,“作品的目的都在于表现某个主要特征”,[4]反过来,艺术体现了对生命和世界的观念看法,这没有高下之分。中国书画临摹自然,是对于大自然的无限热爱,表达自己的境界,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自在,这在某种程度上比西方的人物画更宽宏大度。但它被本质化为体现神秘、堕落、古旧和停滞的代表。字里行间,善意的背后不可避免地潜藏着这样的台词:“东方人被视为比西方人劣等的民族。”费正清一如西方东方学家一样,“将自己熟悉的地方称之为‘我们的’,将‘我们的’地方之外不熟悉的地方称之为‘他们的’。这一具有普遍性的做法所进行的地域划分可以完全是任意的。‘任意’是因为‘我们的领地’与‘野蛮人’对此区分加以确认”。[5]

三、“冲击—反应”模式的东方主义

在素描似地对中国进行了东方化之后,费正清分析了西方与中国的“冲击—反应”模式。他回避了中国的被动,回避了中国大门被强盗粗暴的战争方式打开而带给中国的无限灾难和创伤,而应用西方的现代化理论,分析了西方入侵后的一个世纪里中国的社会革命。他认为,西方能从自身的文化内部实现现代化,而缓慢的甚至是僵化的中国束缚于自身的文化传统,必须借助外界的冲击才能有所反应,也才能实现现代化。“冲击—反应”模式就是以西方为中心的观念,它夸大了西方在中国近代史上的作用。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可以认识到费正清先生多少是个东方学家,“东方学家现在已经融入到东方历史之中,与其难解难分,成了东方历史的塑造者,成了东方在西方眼中的典型符号”。[6]对西方文明的冲击作出的反应,才是中国的近代化。

“冲击—反应”模式在《中国对西方的反应》一书中更为突出,这个模式围绕着中国传统的图景和文化内涵去展开,却是一个以西方价值观来认识东方的研究模式,带有某种意义上的种族偏见。20世纪贫弱中国的反应一开始是被动的,软弱无力而且是步伐凌乱的。只是最后,费正清修正说,中国不是停滞不前的,它有缓慢的行动,而战后的中国现状,掺和着传统的挣扎,但至于走什么路并不能由美国来确定。

早期的描述中,费正清一直为西方对中国的侵略进行辩护,否认帝国主义战争造成的灾难,认为西方是现代文明的使者,认为战争只是“两个文明的冲突”,是“西方扩张面对中国的扩张”,而且以中国有“汉—异共治”的传统来解释中国的沦陷,说是“中西共治”。很显然,这是十足的东方主义在作怪,是文化霸权的潜藏。

应该指出的是,费正清毕竟对中国的了解和理解是颇具深度的,他不再是早期欧洲“东方学”中对中国的凭空想象。但是这丝毫不能抹去其东方学的色彩,我们理应入乎其内地看出自身存在的问题,但更应该出乎其外地看到,我们不能任由西方人来表达和描述自己,甚至也跟着他们观念表述自己而美其名曰反思,认为自己本质上是个病人,同样,我们也不能排斥西方的眼光,俯视他们的一切,而是应该采取平视的角度,平等地打量他人并从他人的眼中认识自己。我们可以尝试抛开以自我为中心的观念,开放地接触而不是全盘地接受,在和谐交流中充分展示各自的智慧,再创中华文明的灿烂辉煌。


参考文献:

[1]爱德华.W.萨义德著.王宇根译.东方学[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303,349.

[2][3][美]费正清著.张理京译.美国与中国[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9:4,14.

[4][法]丹纳著.傅雷译.艺术哲学[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61.

[5][6][美]费正清著.张理京译.美国与中国[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9:68,73,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