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农村研究 > 农村文化

基层治理视域下的传统乡贤文化

作者:孙丽珍  责任编辑:网络部  信息来源:《社会科学战线》2019年05期  发布时间:2019-06-18  浏览次数: 2667

摘 要乡贤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几千年传统农业社会中不可缺少的文化桥梁在沟通精英文化与民间文化国家权力与基层管理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古代乡贤文化是一个多向度的文化现象我们既要认识到其正面价值也不能忽视其负面问题只有坚持多元参与“精英民主”与“大众民主”融合起来古代乡贤文化才能转化为现代乡村治理资源。

关键词乡贤文化精英文化乡村治理国家权力儒家德治


乡贤文化是与农业社会密切相关的一个文化概念。所谓乡贤是指乡村本土有才能有德性被当地民众所尊重敬佩的贤人。乡贤至少由两类群体组成:一类是离开了乡土成为国家机构和城市社会组织中的精英分子并同自己祖居的乡土有密切的联系对乡土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都持续产生影响力的人物;另一类是没有离开本乡本土但是在家乡有着深厚的经济影响力社会号召力和文化感召力积极活跃地参与乡土各类事务和活动对本乡的社会建设有重要贡献的人。

乡贤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几千年传统农业社会中不可缺少的文化桥梁其在沟通精英文化与民间文化国家权力与基层管理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随着近年来中国社会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如何将这种离乡村越来越远的传统文化模式引入乡村我们可以从中国乡贤文化的历史经验中汲取智慧。近年来对于传统乡贤文化的研究大多集中于区域性的问题梳理,1而整体理论性建构较少。本文试图就乡贤文化的重要社会弥合价值做一构建。

乡贤在中国古代基层社会中的作用

在古代农业社会里随着以政治经济和军事为主要功能的各类城市聚居点的产生原本祖居于乡村的精英可以通过国家的人才选拔等渠道进入城市。尽管他们脱离了乡土但是同乡土仍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乡贤文化主要是指某个地方历经几代名贤积累沉淀下来形成的对当地的信仰思想和价值有激励作用的一种文化形态。2

对中国古代社会而言根据不同的划分标准可以将乡贤分为思想道德之贤诗文传世之贤官绅济乡之贤三种类型。前两者对乡村有着代代相传的影响力:如果是在世者他们就是乡村文化建设中被向往和学习的榜样是当世的乡土精神领袖;如果是前代文学之士道德楷模那他们的道德修养高风亮节和美文高论将会激励代代乡土后辈奋发向上进取不已。历史上的名人如苏武陶渊明岳飞朱熹等就是这样的乡贤典范。官绅济乡之贤则是那些为政清廉造福百姓的官员或者在社会治理经济建设等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绅士。这些乡贤各有所长来自于乡村在成为社会精英后又回报乡村或者说其突出成就和影响力又成为乡村发展的推动力和一般大众追摹的精神力量。先秦以来文献记载中的父老乡老乡贤主要是指这一群体。

西汉建立之初乡贤就成为辅助国家政权治理地方的重要力量。刘邦在占据关中之前就有“与父老约法三章”之事所谓“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3。由此可见父老在维护社会秩序整合民间力量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刘邦正是认识到了这一点善作善成才取得了关中民众的支持。而重视以“父老”为代表的民间力量正是他一贯的做法。史载其“出关至陕抚关外父老”4“至栎阳存问父老置酒”5重视“父老”成为汉室兴起的一个重要因素。

两汉时期的乡贤不仅仅指一般“父老”还包括一些还乡的官员他们往往也是文化知识的传播者。东汉时期的李伯度就是这样一个典型史书记载:“李法字伯度汉中南郑人也。博通群书性刚而有节……坐失旨下有司免为庶人。还乡里杜门自守。故人儒生时有候之者。”而东汉的荀淑“荀卿十一世孙也。少有高行博学而不好章句……安帝时征拜郎中后再迁当涂长。去职还乡里。当世名贤李固李膺等皆师宗之”6。像荀淑这样的人就更是一代大儒了他回归故里后仍有诸多名士追随受学。在古代社会从官僚体系退职还乡的官员们同时也是在乡村传播儒学的名师其知识水平和经学义理能力远远超过一般的乡村经师。

魏晋实行九品中正制乡老的作用更为突出优秀的乡间人才多经他们推荐仕宦那些“既无乡老纪行之誉又非朝廷考绩之课”7者自然很难在国家的上升通道中得到录用或升迁。这里所说的“乡老”既是基层官员也是有影响力的基层乡贤。

唐代的乡贤不仅为地方治理提供自己的管理经验而且断讼决狱。他们不仅介入乡村事务还协助地方官员进行基层治理。如唐代的元让:“擢明经……擢太子右内率府长史。岁满还乡里人有所讼皆诣让判。”8

宋明以来是乡贤文化形成和成熟的重要时期那些通过科举考试进入官场的各级官员或者通过考试获得功名的读书士子因为其掌握着重要的社会资源所以逐渐成为在乡村社会管理风习教化地方公共事务中贡献力量的社会贤达。因此乡贤不仅是功成名就归故里的官绅还有乡里中德行高尚深通六艺的士子。他们形成广大的乡绅阶层在礼制司法经济等方面为乡村建设提供助力。尤其在边疆治理与建设方面乡贤的作用颇为重要。如明清时期黔东南乡贤就参与了该地各种类型学校的建设他们身体力行捐资助学9为乡村教育的兴建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乡贤在基层社会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的功绩被社会所认可在基层礼仪祭祀中被设祠祭祀。汉唐以来对先贤的崇祀主要采取专祠奉祀即为某位或某几位先贤建立专祠祭祀。此类祠堂或位于乡贤故里或处于官廨寺观或其他神祠之内。自北宋开始乡贤的祭祀之地开始转移到学校。10到明清时期按照地域把先贤分为名宦与乡贤在府州县儒学里建立乡贤祠集中奉祀本地的乡贤开启了乡贤祭祀的新模式。

乡贤是儒家伦理精神的忠实实践者因为他们是最了解乡土情况的人所以能够站在乡村社会整体利益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的高度比较公正地对待乡里乡民的利益诉求用自己的道德影响力和道德威望处理各类民间事务。乡贤作为一个群体与乡贤祠祭祀传统相结合形成了中国传统社会中的乡贤文化体系它集劝善教化公益治理于一体从行为和精神上整肃乡间人心团结乡民调适矛盾处理纠纷扶弱济贫弥补国家制度和官府管理的缺失。

传统乡贤文化的多面性

自汉代到明清时期在上千年的岁月中乡贤不但在教育司法等领域发挥作用还通过设义仓建义田设义学课学子建桥修路等公益事业或以他们的言行践行儒家“孝”文化或始终以治国平天下为己任或积极参与乡村的治理而受到人们的敬重和仰慕他们的事迹代代流传。先贤的思想道德和言行一致身体力行弥补了国家权力与乡村之间的鸿沟他们也因此成为乡邦之间代代相传的典范和榜样而基层社会乡贤祠的设立又激励一代代乡贤以前贤为榜样继续致力于乡村建设。但是古代乡贤文化并不是一个完全正向价值的传统文化它也有其多面性。

从空间范围来看乡贤文化在其发挥作用的向度上具有多面性涉及乡村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并且同各种不同的地方文化形态有密切的联系相辅相成地发挥作用。从时间范围来看乡贤文化的历史继承性非常明显它往往是某个地方历经几代名贤积累沉淀下来的一种文化传统和文化情结甚至就是一套具有地域特征的治理文化是包含了信仰思想和价值的一种文化形态。同乡贤文化相伴而行的有方志文化姓氏文化名人文化旅游文化等文化形态。

从其发展时段来看汉唐乡贤致力于设义仓建义田设义学课学子建桥修路等公益事业但他们也为沽名钓誉而相互争斗给乡村文明与秩序建设带来破坏或恶劣影响。尤其明清以来此风更炽。随着“乡贤”一词所包含的群体不断扩大但凡本乡有势力者都被归为乡贤而其后代或家族都追求将其家族中的有势力者供奉到乡邦学宫。《万历野获编》卷十三中所说的“学宫祀乡贤最为重典。今乡绅身都雄贵其父必登俎豆正说明乡贤在古代社会中成为榜样后学的一种制度性设置。随着“乡贤”的供奉渐成为标榜家族的一种手段以至于产生“乡贤”泛滥的趋势。正是因为乡贤祠供奉过于泛滥以至于一些气节之士断然声称“不祀乡贤不刻文集不求志铭不从形家言”11。《明夷待访录·学校》记载了规范乡贤祠的举措:“凡乡贤名宦祠毋得以势位及子弟为进退。功业气节则考之国史文草则稽之传世理学则定之言行。此外乡曲之小誉时文之声名讲章之经学依附之事功已经入祠者皆罢之。”到了清代更是以国家律令的形式规范乡贤入祠:“雍正二年议准。前已入祠之名宦乡贤令各省督抚学政秉公详查。如果功绩不愧名宦学行允协乡评者将姓名事实造册具结送部核准仍许留祀。若无实迹报部革除。嗣后有呈请入祀者督抚学政照例报部核明。如私自批行入祀事觉将请托与受托人等治罪。”12

由此可见古代乡贤文化是一个多向度的文化现象或制度设置我们既要认识到其正面价值也不能忽视其负面问题只有这样才能继承其历史过程中形成的优秀部分而摒弃其负面影响。

乡贤的乡土情怀与基层治理

远在汉代汉高祖刘邦就有“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这样的感慨将安邦定国志向与“归故乡”的乡土情结结合在一起。因而唐代人说“衣锦还乡古人所尚元代人亦有“异乡乐土何如父母之邦倾盖英游难似里闾之旧”13的慨叹。正是这种乡邦情结使得脱离乡土的精英们在人生的不同阶段都与乡土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密切联系。

中国古代社会治理体系中父老乡贤和乡老这样的基层治理者实际上是中国基层社会得以运行的重要环节正如《晋书》所云:“昔在前圣之世欲敦风俗镇静百姓隆乡党之义崇六亲之行礼教庠序以相率贤不肖于是见矣。然乡老书其善以献天子司马论其能以官于职有司考绩以明黜陟。故天下之人退而修本州党有德义朝廷有公正浮华邪佞无所容厝。”14这种“州党有德义朝廷有公正”所倡导的正是政府的官僚体系管理与民间社会的自我治理相结合的一种治理体系。由此可见古代中国的乡贤在社会管理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在封建等级制度下传统中国社会的个体农民与国家城市存在极大的隔阂在这样的背景下出身乡村而又身居城市和官僚系统中的乡村精英在不同时期却始终扮演着将农民与国家乡村与城市连接起来的重要角色。因而乡贤文化形成了兼具地域特点和民族共性的乡村文化与精神。乡村精英犹如黏合剂使中国农民更像一团团的泥土而并非一粒粒的沙子。15

传统的乡贤文化在古代国家统治力不能完全触及的地方发挥其乡村治理功能归根结底在其乡村民主或乡村自治的表象之下其实更多地还是国家权力的延伸不但“乡贤”的主体是以读书做官的群体为主其发挥作用的资源也主要来自国家权力机构。因此借鉴乡贤文化就要认识到“大众民主”与“精英民主”的适当配合。学者们对“乡贤文化”的现代研究也表明只有坚持“协调性”“包容性”和“平等性”坚持乡村民众的或团体的多元参与“精英民主”与“大众民主”融合起来16古代“乡贤文化”才能转化为现代乡村治理资源发挥其沟通城乡文明的作用。

我们不能不注意到传统乡贤文化的社会功能之所以不同于国家的社会治理功能就是因为它与儒家德治理想密切相关又以“乡邦亲族”为背景“乡土情怀”为纽带将国家政教原则与乡村秩序协调统一从而在基层治理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正如相关研究者所言:“乡贤作为地方公共事务的身教楷模发挥了化导民间风规习俗稳定地方社会秩序的重要作用;他们遵循的是‘活’的生活政治学的行动逻辑往往能以满足乡民利益的方式主动参与符合国家需要的文化秩序的建构活动。今天无论官方或民间都在呼唤新乡贤的出现实际即是呼唤合理健康的文化秩序的重建。”17

 

1刘华明:《明代苏州乡贤研究》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6年;薛正昌:《宁夏乡贤文化与乡村振兴研究》《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5期;江丹魏贤梅:《唐宋时期乡贤对文化传承的作用---以徐州地区为例》《文教资料》2016年第8期;贾文丰:《中原乡贤文化的形成与影响》《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6期。

2徐丹:《传统乡贤文化产生的历史背景研究》《湖南邮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年第2期。

3《史记》卷8《高祖本纪》。

4《史记》卷8《高祖本纪》。

5《史记》卷8《高祖本纪》。

6《后汉书》卷62《荀淑列传》。

7《晋书》卷45《刘毅列传》。

8《新唐书》卷195《元让列传》。

9吴丽虹:《明清时期贵州乡贤与民间乡村教育摭论---以贵州黔东南民间乡村教育为例》《教育文化论坛》2018年第6期。

10赵克生:《明清乡贤祠祀的演化逻辑》《古代文明》2018年第4期。

11《浙东纪略》“兵部尚书余煌”条。

12《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402《礼部·风教·名宦乡贤》。

13胡秪《通祗山集》之《乡贤请还乡疏》。

14《晋书》卷45《刘毅列传》。

15李宁:《乡贤文化和精英治理在现代乡村社会权威和秩序重构中的作用》《学术界》2017年第11期。

16郭夏娟秦晓敏:《“三治一体”中的道德治理---作为道德协商主体的乡贤参事会》《浙江社会科学》2018年第12期。

17张新民:《从乡贤文化看社会秩序的重建》《教育文化论坛》2016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