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研究Empirical Research

当前位置: 首页 > > 地方研究

莫让党员干部成为乡村振兴的“短板” ——基于全国31省212村403位农村党员干部的调查

作者:徐娅楠 任 路  责任编辑:中农网  信息来源:  发布时间:2019-02-26  浏览次数: 3365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将人才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作为农村人才振兴的重要一环,当前农村党员干部队伍建设存在不均衡的趋势和特点,具体来说,其存在青老结构失序、能力大小失调、收入水平失衡等诸多问题。为此,课题组建议:引导提质,使青老农村党员干部“同协作”;教育赋能,让高质低能农村党员干部“共进步”;挖潜创新,令多元乡村治理主体“齐发力”,充分发挥农村党员干部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

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且明确指出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人才振兴。农村党员干部队伍建设作为人才振兴中的重要一环,对推进乡村振兴工作至关重要。那么,当下农村党员干部队伍建设呈现何种趋势及特点呢?2017年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依托“百村观察”平台,对全国31个省212个村的403位农村党员干部以“农村党员干部发展状况”为题进行了专项调查。调查发现,农村党员干部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有力实践者,其队伍结构呈现出如下特征:年龄结构失序、文化程度失调、收入水平失衡。为克服上述困境,推进乡村人才振兴,必须注重引导提质,做好教育赋能,鼓励挖潜创新,使农村党员干部和其他治理主体能够同协作、共进步、齐发力。

一、当前农村党员干部队伍建设的趋势与特点

俗话说“群众看党员,党员看干部”。农村党员干部作为农村发展中的“关键少数”,农村党员干部队伍建设影响着乡村振兴工作。那么,当前农村党员干部现实状况如何?

(一)看年龄:青老结构失序,老龄农村党员干部成主力

403个农村党员干部中,其年龄均值为54.65,中位数为54,相较于2013年的51.66和51均有明显提升。进一步分析农村党员干部的年龄分组发现,30岁以下的占比为0.99%,40岁及以上的占比为93.79%。其中,50岁及以上的占比为66.99%,同比高出2013年7.48个百分点。

在北方某省乡镇,全镇28名村支书中50岁以上的就有24人,40岁以下的村支书数量为0。山东东平的一位农村党员干部也透露,在其所处的党支部中,60岁及以上的老龄农村党员干部占比达50%以上,且绝大多数的村庄事务由老干部负责,被群众戏称为“老干部治村”。不可忽视的是,老龄农村党员干部因学习能力变弱等客观因素导致其先锋模范作用发挥受阻,并且严重影响了党在基层执政能力的提升。

(二)看教育:能力大小失调,低质农村党员干部任主角

根据调查数据,处于小学、初中、高中、大专及以上教育水平的农村党员干部占比依次为11.17%、42.18%、35.73%和10.17%,另有0.74%的农村党员干部为文盲。虽然相较于2013年而言,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农村党员干部占比增加了2.36个百分点,但完成九年义务教育的占比却同比下滑6.47个百分点,农村党员干部的教育状况依旧堪忧。

与此同时,考察农村党员干部参与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大会状况之间的关系发现,大专及以上教育水平的农村党员干部经常参与的比重最高,为82.50%;小学教育水平的比重最低,为46.67%,二者之间相差35.83个百分点。此外,由于农村党员干部的整体教育水平偏低,导致其工作方法与思维模式因循守旧,缺乏竞争意识与开拓精神,远不能适应新时代乡村振兴工作的需求。

(三)看收入:水平高低失衡,中产农村党员干部占主流

农村党员干部收入水平不高,具体来说,中等家庭收入的农村党员干部占比最高,为60.30%;高家庭收入的农村党员干部占比次之,占比均为19.85%,与外出务工的农民家庭相比,留村工作的党员干部家庭收入偏低,影响了党员干部工作的稳定性。

此外,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农村党员干部所面临的收益机会与向上流动之间的矛盾愈发突出,其极易成为“微腐败”高发人群。农村党员干部一旦开始利用手中“微权力”谋取私利,最终损害的不仅是基层政治生态,更是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据统计,仅2017年广东省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就已查处农村基层党员干部违纪问题1.58万件,给予纪律处分1.46万人,移送司法机关372人。

二、增强农村党员干部队伍建设的几点建议

为进一步增强农村党员干部队伍建设,课题组建议从引导提质、教育赋能、挖潜创新三方面入手,助推农村党员干部队伍建设迈向新征程。

(一)引导提质,使青老农村党员干部“同协作”

优化农村党员干部年龄结构,是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力的重要举措,也是进行乡村振兴的题中之意。一方面,吸收优秀青年党员入班子。农村党支部在选举党员干部时应坚持择优原则,对于有一技之长或者能够带领村民发家致富的青年党员,应优先考虑引导其加入班子。努力吸收一批80、90后的青年党员,切实解决农村党员干部队伍老化、青黄不接等问题,改善农村党员干部的年龄结构。另一方面,鼓励老年党员干部供余热。在做好老年党员干部退居二线工作的同时,也要密切关注其思想动态,对有热情、有余力的老年农村党员干部,要做好思想动员工作,积极鼓励其继续为组织建设、村庄发展、乡村治理等贡献智慧,开创青老农村党员干部共谋乡村振兴的良好局面。

(二)教育赋能,让高质低能农村党员干部“共进步”

要想发挥农村党员干部在乡村振兴中的先锋模范作用,提升其治理能力是关键。首先,严把文化准入关口,提高新发展党员干部质量。在顺应社会发展的前提下,适当提高优秀农村党员进入村党委班子的文化要求,从根源解决农村党员干部文化水平不高难题。其次,加大主题培训力度,提升已有老党员干部素质。借助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广泛听取农村党员干部对教育培训的意见与建议,实施“菜单式培训”,确保对农村老年党员干部的培训工作落到实处。再次,做好廉政教育建设,树立中产党员干部好作风。可根据实际需求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宣传教育月活动,通过学廉政法规、讲廉政党课、办贪腐展览等方式,筑牢中产农村党员干部的反腐与法纪防线,最终促使其养成不敢腐、不能腐、不愿腐的良好作风。

(三)挖潜创新,促多元乡村治理主体“齐发力”

乡村振兴,治理有效是基础。基于法治的多元主体共同治理是推进治理有效的重要方面,多元共治既可以实现资源互通,也可展现专业互补便利。在乡村振兴中,要想实现多元共治,必须做到以下几点:一是挖掘传统基层治理智慧。注重引入在外学习和工作的大学生、技术骨干与退休干部等人才资源,培育富有地方特色的新乡贤文化,积极引导外流返乡人才和乡贤在乡村治理中发挥作用。二是大力发展农村社会组织。除重视共青团、妇联等准政治类的组织以及经济合作社等经济类的组织外,还要关注民事调解、公共卫生等“草根性”的社会组织。三是激活普通农民治理热情。将农民视作乡村治理的主体,尊重农民意愿、照顾农民利益,让农民在政治参与中锻炼治理能力与水平,最终实现振兴乡村的终极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