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研究 > 妇女研究

基于留守妇女阅读现状的农家书屋服务研究——以重庆市为例

作者:邓 倩  责任编辑:网络部  信息来源:《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8年07期  发布时间:2018-11-18  浏览次数: 2005

【摘 要】留守妇女是中国社会转型时期产生的特殊弱势群体。本文对重庆市农村留守妇女的阅读现状进行了调查,发现留守妇女的阅读文化生活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阅读时间和阅读量不足、阅读渠道狭窄、闲暇生活单一等方面。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分析了农村留守妇女阅读困境的主要原因,并以农家书屋为平台提出了相应建议。

【关键词】留守妇女;阅读;农家书屋


随着中国社会的转型,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囿于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性别分工模式,农村已婚妇女的流动比例明显低于男性,从而形成了规模庞大的留守妇女群体。据民政部统计,我国农村目前约8700万留守人口,其中留守妇女所占比重为54.02%,占农村劳动力的60%以上。由于丈夫常年外出务工,留守妇女独自承担着农活、家务、子女抚养、老人赡养等多重工作,她们负担重,幸福指数低,已成为乡村社会不和谐的隐痛。所以,在推广全民阅读、建设知识型社会的今天,探究如何实现和保障农村留守妇女的文化权利,满足她们的精神需求,已成为图书馆服务新农村的重要议题。

截至201710月末,通过十年建设,全国农家书屋共计58.7万家,向农村读者累计配送图书11亿册,农民人均图书拥有量从0.13册增长到1.63册。实践证明,农家书屋工程不仅是推动文化扶贫的重要载体,而且也是实现对农民的文化关怀、文化享有与文化提高的重要途径。农村留守妇女作为农家书屋文化服务的主要群体,她们的阅读文化生活特点,应该是农家书屋建设的重要因素,必须得到重视和研究。

1研究方法

1.1被试选择

本研究依托重庆市社科规划课题,对重庆市农村劳动力输出最为集中的渝东南和渝东北地区开展实地调研,历时1年,主要选取了“两翼”地区的开县、酉阳、忠县、云阳和石柱五个县,每个县选取3个乡镇,每个乡镇选取1个行政村,共计对15个行政村的980名农村留守妇女进行抽样调查。调查时将农村留守妇女界定为:丈夫长期在本县以外地域务工、经商或从事其他生产经营活动,外出时间超过一年以上而留守在农村的已婚妇女。调查回收有效问卷936份,回收率为95.5%。被调查留守妇女以中青年为主,年龄集中在20-50岁,占比为88.7%;文化程度以小学和初中居多,占比为75.5%

1.2调查方法

调查方法采用问卷调查结合实地调研,从阅读时间与数量、阅读渠道、闲暇生活、阅读行为、阅读活动5个方面对留守妇女的阅读现状进行了实证分析。此外,还选取了8个乡镇52户具有代表性的家庭,与留守妇女进行深度访谈,掌握她们的阅读活动情况,以使调查尽可能准确科学。调查问卷包括客观题和开放题两类:客观题,每一个选项,选择记1分,不选记0分;开放式问题,针对图书资源、馆藏建设、馆员服务等方面自由作答。最后,用SPSS软件对问卷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留守妇女“阅读缺失”严重,阅读时间和阅读量不足

首先,留守妇女的阅读时间偏少(见表1)45.4%的留守妇女每周阅读不超过1小时,31.3%的留守妇女每周阅读不超过2小时,仅6.6%的留守妇女每周阅读在5小时以上。其次,留守妇女的阅读量不足。20.7%的留守妇女年阅读量为0本,54.2%的留守妇女年阅读量不超过4本,仅7.8%的留守妇女年阅读量在10本以上。这与2016年我国国民人均图书阅读量7.86本相比,农村留守妇女的阅读量远远低于国民人均指标。原因之一是,丈夫常年外出务工,不可避免地增加了留守妇女的劳动强度,她们承担了本应由夫妻共同担负的生产劳动和家庭责任,这无疑使她们难有充足的业余时间进行阅读。


1重庆留守妇女阅读时间、阅读量各选项百分比



2.2留守妇女的阅读渠道狭窄,数字化阅读欠缺

调查发现(见表2),农村留守妇女的阅读渠道狭窄,“电视”(66.5%)是她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随后是“朋友交流”(39.3%),而“纸质书刊”(27%)、“图书室或农家书屋”(10%)、“书店”(5%)尚未给她们提供足够的文化支持。另外,留守妇女的数字化阅读明显不足,选择移动终端和电脑终端阅读的占比为29.8%12.2%,选择电子阅读器阅读的占比为2.6%。这表明,在数字化阅读成为普遍趋势的今天,留守妇女的数字化阅读明显滞后。


2重庆留守妇女的阅读渠道各选项百分比



2.3留守妇女闲暇生活单一,阅读需求较弱

闲暇生活是个体在自由支配时间内进行具有补偿功能、发展功能和社会功能的休闲活动,闲暇生活方式很大程度决定着人们的文化生活质量。调查发现(见表3),“看电视”(64%)、“打棋牌类”(55.6%)和“串门闲聊”(45.4%)是留守妇女闲暇生活主要的消遣方式,“阅读”(15.4%)仅排在第7位。这说明:一方面,农村相对封闭的文化环境、薄弱的文化基础设施以及熟人社会的乡村结构特点,决定了看电视、打牌、串门的闲暇方式在农村长期占据着主要地位;另一方面,农村留守妇女的文化素质整体偏低,加之因循守旧、安于现状的思想严重,她们阅读的主观能动性不强。

2.4留守妇女缺少科学的阅读行为,阅读以娱乐性为主

科学的阅读行为是留守妇女摆脱落后思想观念,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基础。调查显示(见表4),一方面,留守妇女对阅读缺乏全面认知,64.2%的留守妇女认为阅读是为了“娱乐消遣”,只有少部分人是为了“提高自身修养”(17.8%)、“掌握技术”(26.6%)和“学习、增长知识”(26%)。另一方面,留守妇女去图书室并非以获取信息为主,她们主要是为了“娱乐”(54.5%)和“打发时间”(45.7%),紧随其后的是“交友”(33%)和“看稀奇”(29.3%),“阅读书刊”(16%)、“利用电脑获取信息”(10.5%)和“听讲座、技术培训”(8.8%)则较少。


3重庆留守妇女闲暇生活各选项百分比



4重庆留守妇女的阅读目的、阅读行为各项百分比



2.5留守妇女对农家书屋的知晓度不高,阅读活动参与度较低

留守妇女对农家书屋的了解程度是她们利用农家书屋的前提。

5重庆留守妇女对农家书屋知晓度、阅读活动各项百分比



发现(见表5),一方面,留守妇女对农家书屋的知晓度不高,30.3%的留守妇女完全不知道农家书屋这一机构,53.9%的留守妇女仅听说过或稍微了解,只有5%的留守妇女非常了解。通过访谈,去过农家书屋的留守妇女只占33%,在农家书屋借过书的仅占9.8%。另一方面,留守妇女很少参与农家书屋举办的阅读活动。仅2.8%的留守妇女经常参加读书活动,56.5%的留守妇女从未参加过。即使参加者,也是“每年一次”(68.4%)的参加频率居多。

3农村留守妇女阅读困境的主要原因

3.1乡村文化边缘化使农村留守妇女的精神资源贫乏

文化是社会场域中具有恒久价值的生产力,相对于政治和经济的刚性,文化以“内嵌”和“无意识”的方式进行生产。“文化在整个社会中的优先性以及文化的决定性意义是当代社会最重要的特点……文化差异正是现代风险冲突的一个重要诱因。”乡村文化在和城市文化的碰撞和冲突中,其千百年来的文化属性正处于消解和变迁中。

 

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迁移使得乡村原有的社会结构产生震荡性的变迁,与人口的流动和变化相伴而来的是传统的乡村文化的破而未立,它主要体现为城市文化的强势扩张带来乡村文化主体的空心化与乡村文化认同感的疏离,乡村社会的独特性正日益丧失,逐渐沦为邯郸学步的城市文化的追随者。乡村作为农村留守妇女的生活场域和精神家园,乡村文化价值体系的解体,必然导致留守妇女的精神资源贫乏,闲暇生活日趋物质化和庸俗化,成为文化的空壳人。

3.2农村阅读基础设施薄弱限制了农村留守妇女获取信息的途径

相对于城市,我国农村地区文化事业发展滞后,尤其是西部农村的阅读基础设施缺失严重。笔者调查发现,55.4%的留守妇女所在社区或村镇没有正式的图书室,加之农村村屯分散,交通不便,58.3%的留守妇女认为利用图书馆极为不便,一些乡村即使配有图书室,但可供留守妇女阅读的文献资源没有保障,阅读桌椅紧张,阅读环境较差,图书室大门紧闭、沦为摆设的情况较为常见。这势必削弱留守妇女利用图书馆阅读的愿望。另外,“文化共享工程”发展缓慢,边远地区的村图书室不具备电子阅览功能,数字资源的适用性与针对性不足,信息化专业人才匮乏,基层网点无法正常开放成为常态。截至2016年底,我国农村互联网普及率仅34%,低于城镇35.4个百分点,城乡互联网普及率差距较大。所以,农村硬件资源短缺,阅读基础设施不完善,已成为留守妇女阅读渠道狭窄的一个关键因素。

3.3农家书屋后续建设不足造成对农村留守妇女文化引导乏力

农家书屋作为农村重要的文化阵地,其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在服务基层的过程中也暴露出系列问题,制约了书屋的可持续发展,使其难以在农村形成主流需要和主导意识。首先,经费保障不足,基层部门缺乏资金来源。通过调研,重庆农家书屋建设资金由中央负责70%,各区县配套30%,一些书屋因经费不足,仅简单利用闲置旧房,远离村民聚居地,无力开展文化活动,服务能力逐渐弱化。其次,书屋资源短缺,图书配比不合理。调查发现,大部分书屋的藏书量在1000册左右,图书、报刊种类只有十几种甚至几种,电子图书、网络报纸等电子资源匮乏。此外,书屋的图书采购主要为统一配置,而非农民参与选书,因而出现供需错位、资源配置不接地气的现象。最后,农家书屋的管理堪忧,管理员几乎全是兼职,且服务形式单一;书屋每天固定的开放阅读时间不能保证,农忙时节更是一关了之,书屋工程效益难以显现。

4面向农村留守妇女的农家书屋服务对策

据重庆市农村留守妇女阅读文化生活现状的调查分析,笔者认为,农家书屋作为图书馆服务在农村的一种延伸,它有责任和义务搭建平台,优化与整合现有文化资源,不断提高服务质量与效果,切实解决留守妇女的阅读困境,缩小她们与城市人群的“信息鸿沟”。

4.1重建乡村文化认同感,推进乡村文化建设

文化认同是文化建设的前提和基础,乡村文化认同是农民对自己文化的接受与理解,对共同的文化行为、文化理念和文化品质的坚守与传承。随着乡村文化的弱化,留守妇女正失去对乡村文化的认同感。为此,农家书屋作为农村传播先进文化的一个窗口,应因地制宜,“积极打造‘活动品牌’……通过深切的感同身受来激发灵感,提出更多有创意重实效的活动载体”,将城市优秀文化与乡村传统文化相结合,强化乡村社会规范,推进乡村文化建设。例如,举办科学耕种、绿色养殖的农业技术观摩活动,培养留守妇女的生态观;举行“一家亲”评比活动,弘扬“仁、孝、勤”的道德观;开展“演传统戏曲、唱民歌民谣、展民间技艺”活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和乡村文化。通过各种方式,潜移默化再塑乡村文化的活力和向心力。

4.2形成资源共享模式,满足留守妇女的阅读需求

信息时代,文献资源既是人们生产和生存的资源,又是放眼看世界、实现自我提高和自我价值的精神资源。通过资源共享模式,丰富书屋文献资源,是保证留守妇女可用资源多样化的重要手段。其一,将农家书屋纳入政府公共图书馆网络,建立图书资源共享机制。如吉林省长春市将农家书屋作为分馆纳入到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中,实现市、县、乡、村四级图书馆联网,市图书馆对农家书屋的文献资源统一采购、编目、管理、配送,并定期交换图书,实现上百万图书的资源共享。其二,将相邻的或者信息需求相近的区域结成“农家书屋联盟”,实现资源最大限度的利用和流通,盘活农家书屋图书资源。其三,动员社会各界以公益、慈善形式积极参与农家书屋建设,结合留守妇女的阅读兴趣,采用资助、募集、捐助等方式扩充留守妇女可用资源。其四,鼓励留守妇女捐献自有图书,凭借“个人所有、统一管理、资源共享”的理念,建立农家书屋“图书银行”。

4.3拓展服务方式和内容,引导留守妇女阅读

目前,农家书屋缺乏契合留守妇女实际需求的文化服务,加之农村交通条件有限,导致她们很少去书屋看书或借书。所以,拓展农家书屋的服务方式与内容,是吸引留守妇女到农家书屋获取信息的有效手段。首先,农家书屋应定期开展调查,了解当地留守妇女不同的文化需求,然后建立留守妇女档案库和长期知识服务制度,有针对性地提供服务。其次,根据留守妇女的劳动、生活作息习惯,制定弹性服务时间,如农家书屋可选择下午、晚上、节假日或农闲时间开放。再次,配备多功能流动文化车,将书刊、影碟、共享工程数字资源及服务设备派往缺乏图书室的偏远农村,让当地留守妇女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文化服务。最后,把农家书屋建成农村文化活动中心,打造一支属于留守妇女的文化骨干队伍,传承民间的秧歌、民歌、舞蹈等活动,并积极与都市的、现代的文化活动交流互动,取长补短,相互促进,以此提升农家书屋对留守妇女的吸引力。

4.4推进农家书屋的数字化建设,优化网络阅读环境

随着农村信息服务的深入开展,推进农家书屋数字化建设,是提高留守妇女数字化阅读的有效途径。首先,结合手机、电脑、移动阅读器等阅读设备,推进农家书屋的数字阅读服务,实现书屋24小时实时在线。其次,结合“绿色电脑进西部活动”,加快农家书屋电子阅览室建设,依托全国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推送精品文献资源,提供一站式检索服务,让留守妇女既可阅读图书,又能咨询信息。再次,以卫星传输为渠道,通过电视或电脑终端接收信息,为农家书屋提供多样化数字资源,其内容丰富、更新及时、操作简单、覆盖率高的优势,能有效弥补传统书屋资源匮乏、更新缓慢、借阅不便的缺陷。目前重庆已建成480所卫星数字农家书屋,每年可提供2000多册电子图书,100多种最新网络报刊杂志,2000多小时视频类节目及近期影视作品,为广大留守妇女开启了一种全新的阅读模式。

4.5建立长效的留守妇女知识服务体系

改善农村文化和提升留守妇女的阅读素养是一项持久性文化建设工程,需要整合社会多方资源。其一,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将农家书屋、乡村基层文化服务点、农村远程教育中心、农民学校纳入一个体系,构建集图书阅读、教育宣传、文艺表演、娱乐活动、科技推广等为一体的多功能文化站,为留守妇女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其二,实施阅读推广计划,健全行政村与自然村两级阅读推广网络,设立2-3个农村阅读推广示范户,将重点目标人群设为留守妇女群体,开发适合她们所需的阅读服务活动。其三,加强农家书屋宣传力度,定期在庙会、集市等群众聚集场所张贴海报、印发宣传册,将留守妇女中的阅读积极分子作为典型进行表扬,让更多留守妇女意识到农家书屋是摆脱文化贫困的有效途径。其四,发挥公共图书馆与高校图书馆的人才优势,组建专业服务团队,积极参与农家书屋建设,让书屋的馆藏资源发挥最大的社会效益,使之成为农村留守妇女可依赖的知识充电站和精神家园。


【参考文献】

[1]张悦.新农村建设视域下留守妇女心理研究及防御机制建构[J].河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6)76-82.

[2]吴娜.农家书屋10年配送图书11亿册[N].光明日报,2017-12-19(11).

[3]新浪网.第十四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出炉:2016年人均阅读7.86本书[EB/OL].[2017-04-18].

http:∥book.sina.com.cn/news/whxw/2017-04-18/doc-ifyeimqy2574493.shtml.

[4]吴惠芳,饶静.农村留守妇女的社会网络重构行动分析[J].中国农村观察,2010(4)81-88.

[5]胡登全.风险传播的长域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183-184.

[6]CNNIC.第4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17-08-04].http:∥www.cac.gov.cn/cnnic40/index.htm.

[7]丁振伟.真人图书馆:农家书屋创新服务之佳选[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6(2)87-91.

[8]吕宾,俞睿.城镇化进程中留守儿童乡村文化认同危机及对策[J].宁夏社会科学,2016(4)229-233.

[9]李晓文.农家书屋后续管理工作的问题及对策[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4(10)99-101.

[10]吴畅.建立农家书屋图书流转机制的思考[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3(6)29-33.

[11]谢敏仪.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中农家书屋发展对策探析[J].图书馆研究,2017(1)22-28.

[12]李永锋,韩海晶.农村留守妇女阅读现状调查分析与策略研究[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6(3)2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