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书目Recommended bibliography

当前位置: 首页 > > 推荐书目

四清运动实录

作者:郭德宏 林小波  责任编辑:网络部  信息来源:  发布时间:2018-08-30  浏览次数: 56481



内容简介

20世纪60年代,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发生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它持续了四年之久,直到“文化大革命”爆发。运动从一开始的“清账目、清仓库、清工分、清财物”发展到带浓厚政治色彩的“清经济、清政治、清思想、清组织”到运动后期又错误地提出运动的重点是整所谓的“党内走资派”,致使不少干部受到不应有的打击。本书作者积多年研究心得,运用大量史料全面叙述了“四清”运动从起源、发动、铺开到高潮的历史过程,重新梳理了运动中出现的的重大事件,如桃园经验、北大社教、《二十三条》的制定、毛刘冲突等等,并对这些重大事件的前因后果和来龙去脉进行了客观的、实事求是的分析,披露了一些鲜为人知的史料。

 

作者简介

郭德宏,男,19423月出生,山东省昌邑市人,1967年毕业于山东大学历史系。曾任《中共党史研究》杂志副主编,中共中央党史研室第一研究部主任、中共中央党校中共党史教研部主任,现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现代史学会会长、《党史研究与教学》杂志名誉主编等职。共发表文章240多篇,出版个人专著、合著10余部,主编或参与编写著作40余部,获国家图书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等各种奖励20余次。

林小波,男,1971年出生,山东省海阳市人。中共中央党校中共党史专业博士研究生。在《中共党史研究》等杂志发表文章20多篇。

 

目录

第一章 起源

毛泽东:“严重的问题是教育农民”

“阶级斗争要年年讲、月月讲”

反修防修,防止和平演变

第二章 发动和试点

“二月中央工作会议”与《前十条》

“五反”试点

农村“四清”试点

《后十条》

第三章 铺开

“双十条”宣讲

继续“五反”

“四清”铺开

毛泽东视察“四清”

第四章 高潮:政策制定

1964年5月中央工作会议

刘少奇视察“四清”运动

《后十条》修正案

第五章 高潮:夺权样板

“白银厂经验”

“桃园经验”

“小站经验”

“北大社教”

第六章 高潮:大兵团作战

集中优势兵力,大军压境,找歼灭战

检查和反对右倾思想

领导干部蹲点,指导“四清”

练兵练将,整训工作队

夺权斗争

第七章 转折

1964年12月中央工作会议

《二十三条》

“大四清”

第八章 尾声

“四清”纳入“文革”

历史评价

附录一:四清运动大事记

附录二:参考书

 

系统研究“四清”运动的拓荒之作——《四清运动实录》

黄延敏

 

“四清”运动是新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之一,是党史、国史研究的一个重大课题。从运动的源流上看,“四清”运动既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一贯重视和解决农村和农民问题以及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延续,又是十年“文化大革命”的前奏和预演;从运动的历史时段上看,“四清”运动是连接“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经济社会发展冒进的“左”与“文化大革命”政治上全面“左”的历史关节点;从运动的内容看,“四清”运动以20世纪60年代发生的“清账目”、“清仓库”、“清工分”、“清财务”开始,以后逐渐发展到带有浓厚政治色彩的“清经济”、“清政治”、“清思想”、“清组织”,以致运动后期又错误地提出重点是整所谓的“党内走资派”,致使党内不少干部受到不应有的打击。“四清”运动作为在“反修防修”理论指导下的一场错误的“左”倾实践,不但在实践上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而且对党在认识“什么是社会主义”以及如何加强党的建设的理念上也留下了深刻的痕迹。因此,研究“四清”运动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学术价值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但是,由于当时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中共中央领导人对运动存在意见分歧、开展“四清”运动的各级干部对党的方针政策的不同理解,以及中国农村特殊的环境,使得“四清”运动本身具有极大的复杂性和明显的地域差异性。同时,由于资料比较散,收集相对困难,再加之当年亲自参加过“四清”运动的人大都健在,这些因素都使得“四清”运动研究成为一个难度非常大的课题。因此,“四清”运动研究尽管早已引起研究者的重视,却一直是党史、国史研究的薄弱环节。

几十年来,经过研究工作者的努力,在“四清”运动研究中,已经有了一些质量比较高的论文和专题研究成果,但这些研究成果大多是局部的、个案的、片段的,缺乏系统的、全景式的、有理论深度的研究著作。

由中共中央党校党史教研部郭德宏教授、林小波博士合著、浙江人民出版社于2005年出版的《四清运动实录》是国内第一部全面、系统研究“四清”运动发展脉络的学术专著,该书的出版填补了“四清”运动研究的空白,是系统研究“四清”运动的拓荒之作。

本书作者积多年研究心得,运用大量的原始资料对“四清”运动的源与流进行了客观的历史考察,对“四清”运动经验与教训进行了深入的理论剖析。综观全书,笔者认为该书具有如下几个优点:

第一,从书中资料的使用来看,该书既重视对中央文献相关资料的发掘和应用,也重视对地方史志相关资料的爬梳与钩沉;既重视引用运动亲历者的回忆录、日记等,又注重借鉴相关研究成果。正是由于作者对“四清”运动史料全方位的发掘整理,并对庞杂的史料作了鉴别、考证、分析,使得该书具备了扎实的史料基础,为本书成为系统研究这一问题的拓荒之作奠定了基础。

第二,从该书的内容来看,作者以丰富、翔实、典型的资料,既对“四清”运动从起源、发动、铺开、高潮、转折到最终纳入“文化大革命”的历史过程进行了全方位的历史考察,也重新梳理了运动过程中出现的若干重大事件,如桃园经验、北大社教、《二十三条》的制定、毛刘冲突等等,并对这些重大事件的前因后果和来龙去脉进行了考证和客观的评析。还对城市以及企业的“五反”进行了考察与比较。同时,该书对中央领导层由于对“四清”运动认识不同而引发的分歧及其后果也进行了较为详细、中肯的分析和评价。

第三,该书对“四清”运动中若干环节的叙述与评价非常细致、到位。现列举一二:其一,对于“四清”运动起源的研究,一直是党史、国史研究的重点,亦是研究的难点。该书以开阔的研究视野,将“四清”运动放在较长的时间跨度和宏大的时代背景下,对毛泽东为什么要在20世纪60年代初发动这样一场运动,中央领导集体又为什么一致地接受了毛泽东的思想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分析;其二,对于“四清”运动中两个《十条》的异同,该书也进行了深入的探析,阐述了刘少奇在主持“四清”的一段时间里的思想变化及其原因,以及运动由此发生的变化,这些分析颇具新意,又具有一定深度;其三,对于“四清”运动的评价,该书认为“四清”运动实际上提出了一个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问题,这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如何对待干部、党员以及各级组织的官僚主义、脱离群众、特殊化等一系列问题,如何加强党的建设、如何教育党员干部的问题。总结这些经验教训,对于新形势下教育党的干部,加强党的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借鉴意义。这种分析极有见地,也凸现了本书在理论和实践上的现实意义。

第四,从该书的研究方法来看,作者不仅娴熟地运用了传统史学的研究方法,言必有据,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既有对历史事件客观的描述,又有对具体历史事件以及整个运动过程实事求是的理论评述。而且还注意吸收了当今史学研究的新方法、新观念;既重视运动本身的源流考察、宏大叙事,又重视对运动中重大事件的个案探究、微观剖析;既重视宏观审视上层的决策过程、思想及思路,又重视中、下层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存在的差异性。

第五,从该书的写作风格来看,语言晓畅活泼,可读性强,避免了以往学术著作语言枯燥、叙事生硬的缺点。

第六,该书的编撰体例也是一个重要的优点。作者将“四清”运动的发展过程进行了整理,以大事记的形式附录在书的后面,这种体例可以使一般读者非常清楚地了解“四清”运动的整个过程与发展脉络。

由上可见,该书资料翔实,叙事完整,史论结合,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是一部严谨的学术著作。当然,正是因为这是国内第一部系统研究“四清”运动宏观发展脉络的著作,存在一些不足也是在所难免的。如果说这本书还有什么缺点的话,笔者认为在资料运用方面对地方档案资料的发掘和对运动亲历者的访谈还尚显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