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书目Recommended bibliography

当前位置: 首页 > > 推荐书目

农民经济学——农民家庭农业和农业发展

作者:弗兰克·艾利思  责任编辑:网络部  信息来源:  发布时间:2018-05-06  浏览次数: 7652


内容简介

农民问题是今天中国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在观察农民的生活、生产、他们对外界的态度、对自身未来的预期的时候,我们需要理论工具,这就像我们观察自己心跳、观察太阳升落需要理论工具一样。艾利思的《农民经济学——农民家庭农业和农业发展》就是一部专门向读者提供农民研究的经济学理论工具的入门书。主要使用文字阐述,辅之以图表和简单数学公式,但层次分明、逻辑清晰、深入浅出,因此它不但适合于经济学、农业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的教学需要,其他社会科学学科以及关心农民状况的一般读者阅读起来也很顺畅。


译者简介

胡晨北,1953年出生于南京市,曾在南京大学、北京大学和德国科隆大学分别获得经济学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现任同济大学中德学院德意志银行基金教授。发表的论文有《略论服务业资本——马克思〈资本论〉体系的一个扩展》,《经济发展过程中工资上升运动的一种解释》,《中国经济长期发展的一种可能机制》、《农业土地制度和经济发展机制——对二十世纪中国经济史的一种理解》。主要研究领域是发展经济学和中国经济发展,并长期关注中国农民问题与相关研究。

 

目录

中文版序言

第一版序言

第二版序言

第一篇 农民、经济学、政治经济学

第二篇 最优化农民理论

第三篇 农民家庭内部关系分析

第四篇 专题和总结

参考文献

人名索引

主题词索引

译者后记


农民经济学——农民家庭农业和农业发展

邵 燕

【摘 要】农民问题是今天中国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在观察农民的生活、生产、他们对外界的态度、对自身未来的预期的时候,我们需要理论工具,艾利思的《农民经济学——农民家庭农业和农业发展》就是一部专门向读者提供农民研究的经济学理论工具的入门书。同样随着农业的发展,农业生产经营本身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也提高了,农民将不再只是从事简单的生产活动,要依靠科技,面向市场,根据价格信号做出种植什么的决策,更要面临着如何将产品销售出去的问题。可以说,在将来的农业经营中,没有相当的文化就无法运用科学技术,没有理论的指导最终恐怕连农民也当不成了,所以《农民的经济学》无疑是每一格关心中国农业、农村、农民的人们必须要读的书。

【关键词】农民;农民经济学;农业经济理论


20世纪80年代,随着西方经济学中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问题的提出和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发展经济学家不再对那些宏大的发展战略感兴趣,而将研究重点转向发展中国家的微观主体行为。由于在发展中国家,农民占人口绝大多数,同时发展中国家的农民与发达国家的农民相比有其特殊性,因而摆在发展经济学家面前的迫切任务是,必须从发展中国家的实际出发透彻理解农民的行为,才谈得上提出符合发展中国家实际的发展战略。因此,对农民行为的研究,在80年代后逐渐成为热点,其结果便是:“农民经济学(Peasanteeonomies)”的诞生。F.Ellis的《农民经济学》一书的出版并成为流行的大学教科书,是农民经济学问世的重要标志。

英国学者弗兰克·艾里思是研究农民家庭和农业发展的重要著作。1988年第一版问世就得到很多人的关注和一致好评。1993年作者对书进行了修改。此后作者自己的注意力转向研究小农业以及农民的谋生方式。最近作者的学术重点则放在对南部非洲农民的研究。本书所关注的主题是农民的家庭和农业生产的经济分析。主要讨论的是农民的家庭成员为了生产、为了家庭生存以及在可能的情况下为了提高生活质量而利用他们所支配的资源。尽管此书是作为经济学的教科书所编写的,但数学水平比较低所以同样适应于致力于乡村研究的其他学科。

本书主要关注内容分为四个部分:l、农民的定义、经济学和政治经济学;2、介绍了关于农民经济学的各种理论;3、农民家庭的内部关系;4、农业与耕地面积、环境以及技术变革之间的关系。

作者对于农民的定义独树一帜,不是从经营方式的角度进行界定的。作者从单纯的经济学视角对农民进行界定: 农民是家庭农业生产者,他们仅仅部分地融入到不完全或者不完善的市场里。这个定义的则重点有三个:家庭、部分参与市场和市场的不完善(艾里思,2005)。而作者是以农户而非农民作为整本的分析单位。从家庭内部的结构以及人际关系出发,通过对家庭经济体系的分析从而对整个农业体系进行分析。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将女性在农业中的作用纳入到了分析框架之中。为了弥补把家庭当作经济分析单位的一个重要缺陷——容易忽略家庭内部关系对经济行为的影响。作者着重分析了农家的妇女在家庭以及农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把女性问题引入到家庭经济分析的各种方式之中。

在农业社会里,妇女通常是被忽略的农业生产者。家庭内部的劳动与性别分工是由社会决定的。妇女们不仅承担着人口再生产的重担,还要和丈夫共同担负起生产的重担。毫无疑问,在农业家庭中妇女处于一种附属地位,所进行的劳动是不计报酬的。作者引用的大量的实证研究2表明女性的劳动时间要比男性多,男性很少从事家务以及养育孩子的劳动,而女性的田间劳作却不会少很多。因为家庭内部的关系大多是情感而非市场性的,所以用于分析家庭内部的经济学模型都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因此作者建议采用两中方法来进行分析:把决策市场因素和非市场因素分离开来:区别出仅有男性或女性从事的经济活动。家庭内部的社会关系影响了家庭资源配置的效率,因此我们的政府在制定农业政策的同时也应考虑到女性的需要。

《农民经济学》系统介绍了一系列家庭农业的微观理论,这些理论的一个共同点是建立在农户目标的先验假设和农民可以其中做出决策的市场假设之中。以此出发来解释农民的各种经济行为。这些理论有追求利润型农民、风险规避型农民、劳苦规避型农民、部分参与市场的农民以及分成制农民。在介绍这些理论时,本书采取了同样的结构,系统阐述了各个理论的假设、推理、结论和政策含义。作者在对五种对农民行为进行解释的理论进行比较总结时定义出两个概念:“最沮丧情况”和“最优情况”。两个概念分别代表了风险规避、劳苦规避以及分成制的农民;以及活跃在竞争性要素和产品市场上利润最大化的农民。最不容忽视的是五种理论在一起产生了一个效果:农民的行为和大社会的不可分离性。或许由于作者的经济学背景作者对于农民和政治、文化制度的讨论比较少。

书中还大量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农民研究。它在集中阐述马克思经济学精髓的基础上,对农民经济学的各种理论和主要问题都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解。马克思的理论是将小农放在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之内进行讨论。小农深嵌入于资本主与市场之中,要想摆脱限制就必须参加更大的市场竞争中。此外作者还比较了新古典经济学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农民问题的研究,向读者清楚地展示了这两大理论体系的异同。新古典经济学家从个体经济单位出发,强调个体选择的自由和社会的和谐:而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则从作为整体的社会出发,强调社会对个体的行为约束和阶级对抗。

社会和经济变革是一个不能被忽视的主题,同样农民的定义和农民的政治经济学中都包含的社会和经济的变革。本书将耕地面积和技术的变化视为社会变革的主要指标。耕地面积作为战略性选择的重要性逐渐减弱,农业技术的变化越来越成为为家庭农业劳动者增加实际收入的财富之源。因此,农民们需要购入更多的先进设备,挑选精良的种子品种,提高自己的效率,在市场中获得更多的利润。

同样的农民的环境问题也越来越多地受到学者和广大民众的关注。农民对待环境资源也是理性的使用者。

本书的不足之处在于似乎忽略了农业发展阶段的特性以及社会政治制度和文化的影响。像中国具有全民性质的国营农场中农户的经济行为是无法归入其解释框架的;同样班费尔德笔下的意大利南部村庄的“非道德的家庭主义”原则指导下的行为更多和市场的联系不大。也许这些和农民经济学无关,总之,这本书有助于我们提升讨论农民问题的层次,使我们可有力透彻地观察、理解、分析、预测农民的经济行为。


参考文献

[1]弗兰克·艾里思,胡景北译,农民的经济学一一农民家庭和农业发展(第二版)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20068P1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