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研究Empirical Research

当前位置: 首页 > > 地方研究

以技扶贫:为脱贫攻坚“扩容充电” ——基于全国15个省96个贫困村2921位农民的调查与研究

作者:田培睿、任路等  责任编辑:中农网  信息来源:  发布时间:2017-12-18  浏览次数: 7131

报告要点】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会议上强调:“农村贫困人口如期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是我们作出的庄严承诺。”当前我国贫困村的扶贫工作逐步探索出多种扶贫模式,其中技能扶贫在打赢脱贫攻坚的硬仗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当前贫困村劳动技能培训工作仍存在三个难题:贫困村技能培训开展良好,但实际参与程度较低;村民内在需求多样,但培训内容供给单一;培训效果满意度高,村民盼加大补贴力度。因此,我们亟须发展多元主体以保障资源供给、改进工作方式以完善培训服务、关注村民需求以优化培训内容、提供财政兜底以营造创业环境。

加强对贫困村劳动力的技能培训,是提高广大劳动者素质、增强市场就业竞争力、促进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也是破解当前贫困村发展难题的有力途径。从区域整体扶贫视角考察贫困村劳动技能培训状况及问题,价值十分重大。为此,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依托“百村观察”调研平台,对全国15个省96个贫困村2921位农民进行了问卷调查,并针对贫困村村民[1]的家庭劳动技能培训教育进行了专题问卷调查。调研发现,当前贫困村技能培训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激活了贫困村发展的内生动力,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村民脱贫致富的能力,但仍存在急需解决的问题:贫困村技能培训开展良好,但实际参与程度较低;村民内在需求多样,但培训内容供给单一;培训效果满意度高,村民盼加大补贴力度。为此,我们建议从四个方面下功夫,一是发展多元主体以保障资源供给;二是改进工作方式以完善培训服务;三是关注村民需求以优化培训内容;四是提供财政兜底以营造创业环境。

一、问供给:技能培训开展良好,但实际参与程度较低

当前劳动技能培训已得到全国各地贫困村的广泛重视,组织主体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但实际参训村民比例较低,参训路径较狭窄。

(一)劳动技能培训总体开展状况良好

在所调查的97个贫困村样本中,“组织”过劳动技能培训的贫困村有75个,占比为77.32%;“未组织”劳动技能培训的贫困村占比为22.68%。由此,超七成贫困村已开展劳动技能培训。如山东省鄄城县,先后举办户外家具、服装加工等多项免费培训班,以求实现贫困群众与企业用工需求的无缝对接,创造脱贫致富的有利条件。另外,从贫困村劳动技能培训的组织单位来看,通过对506个贫困村村民样本调查发现,技能培训的组织单位中,选择“村委会”的村民以34.31%比例达到最大值;其次是“乡镇政府”,占比为29.61%;再次是“县政府”,占比为27.73%;参加“企业或合作社”和“其他”单位组织培训的比例皆不到一个百分点。可以看出,劳动技能培训的组织单位多元,且村委会为重要的组织主体。

(二)村民参加技能培训的实际比率低

从参训村民占比来看,在所调查的2921个贫困村村民样本中,接受过劳动技能培训的贫困村村民占比17.32%,未接受过的村民占比为75.11%,比前者高出57.79个百分点。可见,超七成村民未接受过劳动技能培训,参训比例较低。以云南省为例,“据统计,2014年,全省有农村劳动力2335.65万人,但累计参加过培训的有168.17万人,受训比例仅占7.2%。”云南省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但经过系统培训过的技能劳动者比例低。另一方面,从参训人群来看,建档立卡贫困户[2]占总受训人群的65.41%,比非建档立卡贫困户比例高出30.82个百分点。可知,贫困村技能培训的受训主体为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培训的整体受众面相对较小。

(三)参加劳动技能培训的途径较单一

对贫困村村民参训地点的调查中发现,在505个贫困村村民样本中,有382个贫困村村民在“村内”接受培训,以69.33%的比例达到相对最大值;在“政府的培训中心”接受培训的农户占比近25%;而在“民办培训机构”、“职业高中”、“技校或中等专业学校”和“其他”机构受训的村民占比较低,分别为0.54%、1.63%、2.18%、2.18%。由此可见,贫困村村民以在本村内接受技能培训为主,实际可选择的参训途径仍很狭窄。

二、问需求:村民内在需求多样,但培训内容供给单一

各贫困地区参训者存在多重差异,因而对培训内容的内在需求更加多样。目前村民可接受的培训类型较单一,未能充分满足村民的多重需求。

(一)村民对培训内容的需求多样

从贫困村村民的实际需求来看,在2902个贫困村村民样本当中,村民对农业实用技术的需求以38.17%的比例达到最大值;其次为对职业技能培训的需求,占比为18.18%;对农产品市场信息的需求约占到16个百分点;需要医疗、卫生知识的比例为13.41%;而需要文化娱乐、法律法规的占比最小,不到3个百分点。可以看出,当前贫困村村民对于技能培训的实际需求多样。

(二)技能培训的组织种类较单一

从贫困村组织的技能培训的类别来看,通过对全国75个贫困村样本进行调查,70个贫困村组织了农业生产实用技能培训,以48.61%的占比达最大值;其次,46个贫困村进行了劳动力转移就业技能培训,占比31.94%;其他类型的培训皆不足一成。可以看出,贫困村组织的技能培训主要为实用技能培训,其他种类的培训较少。

(三)可参与的培训类型亟待丰富

从贫困村村民参加的培训类型来看,对于所调查的全国506个贫困村村民样本,接受生产实用技能的村民数量为414个,占比最高为63.01%,而参与其他类型培训的占比较少。可以看出,村民参与的培训多为生产实用技能方面的培训,相关培训类型亟待丰富以推动技能培训整体效益的提高。

三、问期待:培训效果满意度高,村民盼加大补贴力度

当前贫困村技能培训体系逐步完善,培训效果得到了明显提升。同时,培训工作依然存在各方面的问题。对此,村民提出了较高期待。

(一)村民对技能培训工作的满意度高

在所调查的504个贫困村村民样本中,对劳动技能培训表示“比较满意”和“非常满意”的受访村民占比合计72.02%,超过七成;表示对劳动技能培训“一般”、“不太满意”和“很不满意”的群体占比合计为27.98%,近三成贫困村村民认为培训工作未达到自身的预期。整体而言,贫困村村民对当前开展的技能培训教育工作总体满意。

(二)政府资源供给现状急需着力改善

就政府如何改善培训工作进行调查,村民认为应“加大培训补贴力度,保障扶贫对象培训条件”以27.45%达到最高比例;认为应“整合资源,构建职业培训的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占比22.55%;而“加强培训援助,不断提高培训质量”占比最低,为15.68%。总体而言,贫困村村民高度期待政府加大培训补贴力度,以保障培训条件。如湖南省自2016年1月1日起即规定:“贫困劳动力参加技能培训的补贴标准在普惠性的基础上上浮了70%,达到1410元每人。”各贫困地区扶贫工作对政府资源供给提出了较高要求。

(三)培训促就业的作用有待充分发挥

通过对当地组织培训存在的问题进行统计得知,在诸多的问题当中,“培训后不能解决就业”占比为39.06%,达到相对最大值;“培训内容不符合实际需求”相比前者占比下降20个百分点;认为“现场培训较少,远程培训多”的占比最少,为10.27%。综上所述,贫困村组织培训中最大的问题为培训未能充分发挥促就业的作用,未能有效破解村民就业难困境。

四、改进技能培训体系,提高培训服务质量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建议进一步完善贫困村劳动技能培训体系,提高培训服务的质量和效果,以切实发挥好劳动技能培训的效用。

(一)发展多元主体以保障资源供给

一是以政府财政为主导,提供有力的财政支持。逐步加大对职业技能培训的投入力度,相关经费纳入财政预算,设立专项资金,以做到专款专用。对用工企业和技能培训机构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加强培训机构的软硬件建设,提高参训的积极性。二是以多元主体为补充,供给稳定的补充资金建立一种由政府主导、社会各方力量参与的多渠道资金筹措机制。同时引导非营利组织和金融组织积极参训,以确保培训资金来源的稳定性和多样化。

(二)改进工作方式以完善培训服务

一是推进培训政策,拓宽参训范围。在已推行地区继续深化,并保证政策落实的时间、内容和质量。对仅做“表面功夫”的村庄严厉整顿。对尚未开展培训的村庄要加强督促,在借鉴已开展培训村庄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实际开展培训。二是扩大参与广度,激发参与热情。各级政府要加强宣传,强调劳动技能培训的重要性。村委会层面可通过入户宣讲等方式开展宣传,激发各主体参与培训的热情。扩充培训渠道,运用信息时代的便利输送相关培训资料,拓展受众面。三是优化服务态度,提供暖心培训。开展培训服务时要充分考虑村民的心理,培训人员要优化自身服务态度,做到“手把手,心贴心”式培训。

(三)关注村民需求以优化培训内容

一是积极听取村民的意愿和需求。培训前应对村民的需求进行认真调查,避免培训内容与村民需求脱节。尽可能减少村民参训的经济负担和时间成本。多种培训方式相结合,以达到最佳的培训效果。培训后根据村民需要提供跟踪服务与指导。二是因地制宜地选择农业应用技术。进行技术培训时,应结合当地的自然环境和经济环境发展需求,选出真正适合当地农业生产发展的农业实用技术。三是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农业实用技术培训与相关实际农业活动结合起来,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四)提供财政兜底以营造创业环境

一是以财政扶持为基点,完善贫困户贷款体系制定符合实际的操作流程,合理调整贷款的准入条件,精简审批流程,提高贷款普及率。同时出台相应的优惠政策,加大对贫困村村民的贷款优惠力度,降低村民创业的资金压力。二是以创业培训为杠杆,撬动传统思想的转变。增加创业培训数量,组织创业相关的技能培训。加强现代文化教育,增加对现代科学技术水平和现代市场经济知识的传播。三是以政策性保险为保障,降低创业风险几率健全村民创业保险的法律法规,对特定条件下贫困村农户创业失败,尤其是自然原因造成的创业失败,在资金补贴方面给予适当倾斜


[1]既包括贫困村内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又包括非建档立卡的贫困户。

[2]指已经完成审批流程,建立了贫困档案,并获得贫困卡的贫困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