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研究Empirical Research

当前位置: 首页 > > 地方研究

智网“管家”:打造基层有序管理升级版 ——东莞市厚街镇创新社会治理的调查与思考

作者:李加斌  责任编辑:中农网  信息来源:  发布时间:2017-12-18  浏览次数: 6176

【报告要点】2016年中央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推动治理方式创新”。但对于东莞而言,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人口规模日益扩大、人员流动显著加强,但治理方式仍旧粗放,导致“三小”场所林立、高危人群难查、安全事故频发,出现了治理成本与治理绩效的“倒挂”现象,陷入了“有管无序”的困境。为此,东莞市厚街镇先行先试,以互联网为切入,探索出一条以网管家的新路子。即以互联网为载体,搭建社会治理信息平台,通过数据智能采集、信息一键输送、隐患跟踪处置、内部协同管理,由外而内、从浅入深地将“互联网”融入社区治理全过程,进而减轻了政府行政负担,提升了社区管理效能,进一步实现了基层管理的精细化和智能化,助推了基层有序管理提档升级。

一、监管乏力,基层紧绷“安全弦”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单靠传统的治理手段已经不能满足基层管理的需要,弊端凸显,管理难度和管理压力不断加大,基层管理工作面临严峻的挑战。

(一)租管人员错位,管理有“裂缝”

厚街镇素有“全国乡镇企业百强镇”、“乡镇企业先进镇”等称号,良好的就业环境吸引了大量外来务工人员,同时也带来了一些管理难题。一是外来人口多,身份难排查。截至2014年,厚街镇共有10万户籍人口,外来常住人口33.8万,最多时可达80万,人口异质性较大,身份排查有难度。二是综管人员少,信息难采集。改革前,厚街镇共配备有352名综管员,负责管理40多万人口、2万多栋出租屋及3万多家“三小”场所,即每位综管员要面对1200多位居民、60多栋出租屋和近90家“三小”场所。工作压力急剧增加,综管员管理和服务跟进较难。

(二)社区环境复杂,管理存“空白”

厚街镇的出租屋和“三小”场所,基数大、情况杂、隐患多,极易产生管理“盲区”。一是单元面积大,管理难到边。以社区为治理单元,社区平均面积5.27平方公里,每名职能人员管理面积辐射近1平方公里,人均管理面积较大,管理工作难到边。二是出租屋分散,监管难到底。2万多栋的出租屋散落在126.15平方公里的辖区内,每平方公里内约有185栋出租屋,监管虽取得了面上的进展,却难实现质上的突破,有监管却难到底。三是安全隐患多,整改难到位。2013年,该镇36%的火灾事故发生在出租屋和“三小”场所内。曾连续两年发生两起重大火灾事故,共造成73伤,给基层政府和社会敲响了警钟。

(三)行政运作滞后,管理留“壁垒”

近年来,厚街镇在基层管理过程中出现了运作“短板”,严重影响了厚街镇的行政运作效能。一方面,部门交叉,有问题难共治。社区安全办、消防巡逻服务队、异地务工人员服务站三个机构分别对厚街镇的安全进行管理,出现了机构重叠、职责交叉、政出多门等问题,形成“龙多不治水”的管理格局。另一方面,技术短路,有资源难共享。通过“纸笔”的方式收集信息,既因重复统计增加行政运作成本,又因电子化困难和部门各自为政,阻隔信息共享。

二、联网融治,社区引进“大管家”

为实现基层有序管理,东莞市厚街镇以互联网平台为基础,创新管理方式,着力提升基层管理的现代化水平。

(一)以网助力,从线下到线上,摸清“家底”

信息采集是基层管理工作的基础。厚街镇以“互联网”的思维引导工作方式转变,实现了全面、规范和精细管理。一是借助“巡城马”,人员身份全面排查。通过“巡城马”手机App、蓝牙二代证读写器、门禁系统等现代技术手段采集流动人口信息,从源头切入,在全镇铺开。201412月至20158月,厚街镇从海量信息中进行筛选和比对,排查出在逃人员46人,筛选出需管控的重点人员2669人。二是划定“标准线”,房屋信息自觉申报。划定房屋管理标准,将房屋是否登记备案、是否按规定做好基础信息和租住信息登记、申报情况与租管情况关联,敦促房东通过网络自觉申报房屋信息。厚街镇珊美社区房东张先生说:“达标情况影响租赁情况,我们只能参照标准努力做好”。三是配备“终端机”,网罗数据实时更新。为每位综管员配备巡检工作手机终端,利用该终端完成实地GPS定位、拍照、核查和录入,确保网罗数据实时更新。厚街镇社工委工作人员方伟峰说:“通过手机终端,实现了列管对象全建档、底数清、动态准”。

(二)用网监管,从后知到先觉,护实“家产”

对出租屋、经营场所的监管是基层管理的重点环节。为此,厚街镇结合本镇实际,基于互联网平台,让基层治理运作信息化,实现安全监管全覆盖、隐患处置智能化。首先,帮工厂房装上“警报器”,减少了安全隐患。综管员和普通民众利用巡城马系列App实现了隐患申报、任务分配、整改监管的全过程智能化运转,等于为工厂房装上了智能警报器20158月,厚街镇共排查出“三小”场所和出租屋安全隐患29696起,同比增加2.65倍;整治隐患16152起,同比增效4.67倍,安全系数大大提高。其次,为门市部贴上“座位签”,降低了事故损失。通过建筑空间地理编码系统,为每一间门市部编上专属的“门牌号”,为警情处置提供实时“导航”。2015年,因消防火灾造成的经济损失同比下降21.3%,消防火灾事故人员零伤亡。最后,给出租屋配上“身份证”,促进了社会和谐。厚街镇通过为每一间出租屋配上唯一的二维码,实现采集信息不敲门,维护信息不入户。珊美社区房东高先生表示:“二维码的使用,减少了对租客的打扰,进一步融洽了我们的关系。”

(三)借网协同,从被动到主动,做好“家务”

为确保基层管理工作有序进行,厚街镇借助社会治理网络平台,推动部门联动,促进无缝对接,实现工作提质增效。一是统筹管理,助部门“联手”,效率提升。厚街镇依托新成立的综管办,统筹异地务工人员服务管理站、社区安全办等部门携手共建。2015年各因共享信息,协同办公,使厚街镇的出租屋、“三小”场所列管率提升了25.08%82.18%,巡检率有了100%突破,基本实现了底数清、情况明、动态准,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二是分类管理,避事务“掐架”,负担下降。一方面,通过将全镇建筑物划分为三类,按类巡检,并将巡检发现的隐患归类定级,分级处置;另一方面,将社区综管员划分为四个功能组,按组定责。这一改革举措使厚街镇2015年信息采集效率比2014年提高了94.56%,联合执法效能提升了167%,大大减轻了职能部门的工作负担。三是留痕管理,替考核“取证”,效能递增。厚街镇综管员的工作轨迹和工作报表等情况可以通过督导版巡城马手机客户端一一查看,考核有据可循。厚街镇珊美社区综管员阿东说:“通过抓痕管理,考核有了依据,我们的积极性上来了,工作效率也提高了。”

三、智网发力,有序管理“再升级”

通过互联网技术与传统社会治理的深入融合,促进了东莞市厚街镇的基层管理能力“升级”,同时,也为我国其他地区实现基层有序管理提供了借鉴和启迪。

(一)“互联网”型治理是实现基层有序管理的有效方式

实现基层管理有序化的关键在于推进基层管理精细化。而步入大数据时代,借助互联网技术的力量是实现基层管理精细化的有效选择。厚街镇通过互联网,建立人屋信息数据库,搭建基层社会治理信息平台,让数据服务于基层管理,提升了基层管理的精细化、智慧化程度。可见,系统借鉴互联网思维,坚持线下治理与线上治理协调互动,可使基层管理工作上水平、成效上层次。

(二)实现基层有序管理的根本前提在于部门协同

部门协同是破解“龙多不治水”困境的有效方法,提高了基层管理的效率,节约了管理成本。为此,东莞市厚街镇通过成立综管办,形成了协同合力,打破了部门之间的各种壁垒和边界,实现了资源的共享和共融,促进了业务与业务之间的平滑链接,助推基层治理无缝对接,对深化基层治理体系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三)实现基层有序管理离不开完善的机制保障

刚性机制是基层管理工作深入实处、实现有序的重要保障。实现基层管理有序化是一项系统工程,厚街镇通过建立信息采集、安全隐患监管、部门协同等机制,保障了基层管理工作纵深推进,解决了基层有序管理何以长效的困惑。可见,在基层管理中,只有完善体制机制,才能筑牢基层有序管理根基,确保管理有序实现常态。

(四)“互联网”型治理应避免简单连接

东莞市厚街镇“互联网”型治理的成功做法,并不是简单地将社会治理从线下转移到网上,关键在于运用“互联网”思维驱动治理手段创新、促进传统治理与互联网技术的深度融合。如厚街镇通过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搭建了“基层社会治理网格信息平台”,促进职能部门无缝对接,推动治理手段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了厚街的有序管理。因此,“互联网”型治理的成功推广,不仅仅是将厚街的做法复制到基层管理中去,更应注重治理体系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