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研究Empirical Research

当前位置: 首页 > > 地方研究

随手公益:激发社会参与“微”活力 ——基于东莞市横沥镇恒泉社区“微公益”的调查与思考

作者:王 琦  责任编辑:中农网  信息来源:  发布时间:2017-12-18  浏览次数: 3916

报告要点】公益志愿服务的发展壮大,是社会和谐进步的重要体现,有利于增强社会发展活力,提高社会治理水平。但近年来,社会公益始终面临着“门槛高、代价大、加入难、参与低”的尴尬境地。为走出这一困境,东莞市横沥镇恒泉社区积极探索并实践出以“随手公益”为核心的公益新模式,扭转了传统的公益局面。具体来说,就是以社区普通群众为主体,以“强调有无,不求多少”的公益理念为指导,以“人人可做、随手能做”的微小善举为支撑,发掘一条自下而上的公益途径,创新公益理念,盘活社会资源,助力政府服务,以此激发社会参与的活力,夯实社会治理的根基。


一、着眼于“微”:“随手公益”的创新实践

为了丰富与补充现有公益的内涵和形式,横沥镇恒泉社区汇聚社区“微主体”,着力开展公益“微活动”,在平台搭建的基础上,借力信息技术,健全保障机制,联合开创“随手公益”新路径。

(一)三社协众,搭建平台,共融“微主体”

平民公益的壮大与发展,需要不同社会主体共同努力。横沥镇恒泉社区立足本地实际,带动社区居民参与,吸引各方主体力量融入。一是社区统筹,“小项目”带领。为了将公益落到身边,横沥镇恒泉社区居委会不仅免费提供公益活动场地,还着力链接各方公益资源,担起了“统筹”大担。居委会吴书记在提到“墙上美食”项目的初建时说:“我们主要就是牵线搭桥,联系商铺和社工,让大家坐下来协商详谈。”二是社工主推,“小组织”引导。在开展社会服务方面,恒泉社区现有的“小城大爱”、“义诊咨询”、“义卖众筹”等公益活动都是由社区的乐民社工组织主推运行的,他们通过主动联系、宣传讲解、活动引导等方式,发动居民参与,充当了社区与居民之间互动的“桥梁”。三是社会共援,“小力量”参与。民间公益的开展离不开社会群众的广泛参与。横沥镇恒泉社区社工负责人光普在谈到所举办的“蔬菜回收”公益项目时,就曾感慨的描述此事:“像那种蔬菜的商贩,响应的就有40余家,还有些商贩知道我们定期会去取,就会提前一天准备好。”

(二)因需而设,开展活动,创新“微服务”

横沥镇恒泉社区“随手公益”以充满创意的方式发掘社区微小需求,并将此转化为项目付诸行动,积少成多,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和事,以此成为解决居民困难和实现民生的“第一线”。一是筹集资源,随时“待用”。恒泉社区创新“收集—待用”的公益模式,利用爱心人士多余或额外的资源捐赠,留待有需要的人士获取。承担“墙上美食”项目的早餐店朱老板如此解释:“顾客吃的时候多给一份钱,也就相当于多买一份,有些流浪汉如果需要的话,就可以来这儿免费领取。”截止20163月,该社区已在半年时间内筹集到近600份的“待用包子”。二是分发物品,随手“派送”。横沥镇恒泉社区依靠“乐善小站”平台收集和整合食物与生活用品资源,分发给社区需要的人士享用。截止到2015年底,社区共完成回收和派发活动80多次,直接受益人群(社区低保户、五保户、困难残疾人家庭等)超过100户。独居老人张婆婆感慨:“平日里给我们送吃的、送用的,端午还给我们送来了粽子,真是好啊。”三是互换服务,随需“订制”。除了食物和生活用品,恒泉社区还将服务居民作为公益服务的又一主要内容。社工在开展活动的同时,动员和吸收社区内有一技之长的居民作为志愿者,例如医生、维修师和理发师等,首先在他们内部实现服务技能的互换和共享,进而在社区更大层面上推进公益“订制”服务。

(三)借力技术,深化保障,健全“微机制”

为实现“随手公益”的规范性和长效性,横沥镇恒泉社区建立健全了一整套较为齐全的保障机制。一是供需“配单”,精准服务。恒泉社区通过在日常居务工作、居民诉求中寻找和确立适应居民需要的公益项目。如社工组织为60岁以上的老人提供免费体检,在“三八妇女节”活动时为妇女、儿童免费进行健康检查等。“这都是我们走访抽样调查后定下的项目,很受大家欢迎。”恒泉社区社工光普说。二是监督“落账”,透明查询。在公益项目的监管上,恒泉社区充分运用“互联网 ”技术,打造具有传播和公示功能的“爱心银行”电子系统。负责此项目的社工阿辉在提到其作用时高兴地说:“以后如果想查询谁捐了多少东西,做了什么志愿服务,或是捐的东西流向了哪里,我们这里都能查的到。”三是激励“积分”,有力支持。为了鼓励和引导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公益服务,恒泉社区综合运用了“精神 物质”的双重激励措施。在对热心公益的个人和企业颁发“乐善大使”、“爱心商家”荣誉证书的基础上,创新“公益积分”计划,将所做的志愿服务和公益好事对应成积分,存储在“爱心银行”,不定期可凭积分兑换奖品和服务。

二、落脚于“变”:“随手公益”的辐射效应

横沥镇恒泉社区“随手公益”的创新实践不仅让“人人公益”的理念得以扩散,还凝聚和激发了社会参与的活力与动力,将“爱心之火”辐射出“燎原之势”。

(一)破除“高门槛”,变“富人公益”为“人人公益”

横沥镇恒泉社区将“随手公益”的价值观融入活动,向社会传播,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居民的认知,改变群众的行为。一是转变了公益理念。恒泉社区旨在通过“墙上美食”、“蔬菜回收”等一系列微公益项目营造出捐赠者和受助者双方“身边人互助”的情感氛围。不仅降低了公益慈善的门槛和成本,还承认和鼓励了“人人都可做公益”的理念和行动。社区居民张大叔说:“以前老觉得公益是有钱人的事,我们平常人没资格,现在不了,我捐一个包子也是做好事啊。”二是创新了公益模式。传统的公益行动,通常是以社会名流和正规机构为主体,普通群众只作为围观者。而恒泉社区发起的“随手公益”却不同于传统的机构型公益形态,是一种自下而上的“草根公益”。社区居委会吴主任如是说:“我们并没有成立专门的公益机构和组织,全凭居民自己来做,这可能和之前的公益形式不太一样。”

(二)盘活“散资源”,变“单兵作战”为“各方协作”

横沥镇恒泉社区借力公益项目优化资源配置,盘活了本社区人力、物力、财力等各项公益资源,达成了各方协调统筹。一是主体共参,小人物变大力量。恒泉社区在上级政府支持、社区居委统筹、社工主导规划、志愿群众参与的协作下,通过公益项目激发了社会参与。截止20153月,该社区共发展长期参与合作的爱心商家数量达30家,招募和组建了一支志愿者服务队,发展长期参与项目的志愿者近13名。二是技术共筑,小渠道汇大资源。恒泉社区通过微信、QQ等自媒体平台发布公益活动消息,拓宽了信息渠道,灵活了参与途径。居民李女士说起最近一次自己的公益行动时坦言:“因为要上班,社区的公示栏我一般看不到,后来见大家朋友圈转发捐赠旧衣物,我立马回家收拾捐了。”三是物资共融,小金钱凝大资本。截止到2015年底,恒泉社区共累计回收各类果蔬超过640斤,折合人民币总价值约1800元,获得企业商家、爱心人士捐赠的大米、食用油、粽子、纸巾等价值折合超过6000元。

(三)减轻“大负担”,变“政府全责”为“社会分摊”

“随手公益”作为民间公益力量的体现,不仅影响和改变了群众的公益参与理念,还对政府的行为方式转变起着重要作用。一是给政府减轻了负担。中国的公益领域历来较多的表现出“强官办慈善,弱民间公益”的特点,而恒泉社区的“随手公益”则以弱势群体的直接诉求为基础,以民间草根力量为主体,无形中减轻了政府的人财物负担,分担了政府解决民生问题的重压。二是帮服务添加了能量。恒泉社区“随手公益”的开展,一方面“倒逼”政府向服务型角色转变,另一方面,促使服务主体的范围从政府下延到社会公众,通过提供针对性的、个性化的服务,使社区内服务对象的需求得到了满足,服务内容得到了认可。三是助政社搭起了桥梁。“随手公益”发动的多为民间草根力量,它能够弥补政府在社会管理中的“盲点”,动员社会提供多样化的公共产品和服务,以促进政社交流和协调发展。社工光普说:“当时拿到那个9万块的专项资助,确实很开心,感觉这是政府给我们的最大支持。”

三、“随手公益”的经验与启示

横沥镇恒泉社区“随手公益”的创新实践,革新了传统公益理念,激发了社会参与,减轻了政府压力,促进了社区治理向精细化转变,具有以下几点价值和启示。

(一)激发公众参与需增强公益服务的可及性

以往的公益服务之所以动力不足、持续不久,其症结就在于没能把握公益服务的“可及性”。横沥镇恒泉社区“随手公益”的实践始终坚持以居民需求为起点,以简易可行的公益服务为内容,以便捷居民参与渠道和方法为手段,激发了社会参与活力。可见,着力增强公益服务的可及性,即寻求服务的时间、地点、内容、方式与公众参与之间的一种“适合度”,才能切实降低参与门槛,实现公益“全民化”。

(二)信息技术是拓展公益服务的有效手段

公益服务的拓展应以扩大公众参与的基数为目标。互联网作为信息高速传播平台,可以有效、快捷地发动社会力量加入,增强其自身活力。为此,横沥镇恒泉社区将“互联网 ”应用到社区公益服务中,通过微博、QQ、微信等自媒体传播和新闻、媒体等官方媒介宣传,实现“全方位、大范围”的辐射带动效果。从而拓宽了公益参与主体,实现了各项资源汇聚,提高了公益服务效益。

(三)“随手公益”的长效运转离不开完善的机制保障

要使“随手公益”的理念内化于心、实践于行,实现全民共参的长效运转局面,需要进一步健全保障机制,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横沥镇恒泉社区在创新“随手公益”的实践中,通过健全公益服务的供需机制、监督机制和激励机制,不仅规范了公益行为,提升了服务水平,还为实现公益参与力量的最大化和公益服务行为的常态化提供了强有力支撑,是社会公益步入自我管理、规范发展、长远运作的重要基础。

(四)“随手公益”是精细化导向下的治理“微创新”

社会治理精细化的落脚点是满足社会服务需求,增强居民满意度。恒泉社区“随手公益”始终坚持以满足居民的个性化、差异化需求为基础,以“微公益”项目为抓手,采取公益“订制”服务,保障社区弱势群体。可见,创新公益服务要“因需而设”,不仅要有针对性地帮扶重点人群,还要在满足服务需求上循序渐进,只有从较低层次的民生需求出发,积累、拓展到更高层次的服务需求,才能更好地增强居民满意度,提升社会治理创新的边际效益,达成更优的治理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