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农成果 > 中农研究

家长义工:接力社区治理“最后一公里” ——基于东莞市凤岗镇家长义工队的调查与思考

作者:朱宏升等  责任编辑:网络部  信息来源:中国农村研究网  发布时间:2017-12-03  浏览次数: 4510

 【报告要点】: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激发社会组织活力,重点培育和优先发展城乡社区服务类组织参与社区治理。为响应号召,各地积极引导社会组织发展壮大。然而,在此过程中,社会组织的体系架构“有却不全”、服务能力“泛而不专”、参与机制“弱而不善”的问题逐渐凸显。为破解上述难题,东莞市凤岗镇以“家长义工队”为组织载体,探索实践出以家长义工助力社区治理的新路径。所谓“家长义工”,是指在现有社会义工的基础上,将具有不同专长的家长群体纳入义工行列,以此链接学校、家庭与社区资源,将社会服务从“家庭小细胞”拓展到“社区大单元”。具体而言,就是立足于家庭这一社区基本单元,以家长和教师充实队伍,以活动开展盘活资源,构建架构齐全、服务多元、机制完善的社区服务类组织,以此参与社区服务,有效接力社区治理“最后一公里”。

一、连家庭,构框架,拓展治理新主体

在村两委的引导下,凤岗镇吸收家长、教师进入义工队伍,并着力完善组织框架,拓展社区治理的新主体。

(一)层级吸纳,队伍组建有序

凤岗镇依靠村委“铺路”,家长参与和教师助力,成立家长义工队。一是村委指路,出点子为解决小学书法教师紧缺问题,油甘埔村党支部书记张庆新建议请有此特长的学生家长担纲。在张书记的推荐下,凤岗镇书法协会会长张东胜作为首位家长义工进入该小学,开启了家长做义工的新模式。二是家长进场,登台子家长义工从家庭走进学校,参与学校事务。截至2015年,加入油甘埔小学的家长义工已从初期的37人发展至468人,参与力量不断壮大。三是教师入戏,暖场子家长义工队伍的专业化离不开教师的专业指导。截止到2015年9月,油甘埔小学52名教师已全部加入家长义工队,该小学校长刘少怀直言:“教师的加入为家长义工队添上了腾飞的翅膀。”

(二)内外齐建,架构设计完整

架构完善是保障组织有效运行的前提,为此家长义工队搭建“两线三级”的组织框架,规范日常运营。一是校内运行,自主性生长凤岗镇油甘埔小学分别在校级和班级层面成立家长委员会,营造家长义工队自主成长的环境。刘少怀校长说:“我校12个教学班全都实施家委会自主管理,真正实现了解决问题在内部。”二是镇级管理,规范化监护家长义工队的有效运行离不开政府的规范引导。为此,凤岗镇成立镇家长义工总部,指导全镇的家长义工活动。目前该镇61个学校都已得到总部的“监护”,运行愈加规范和有序。三是双向互动,零壁垒交流在家长义工队的实际运行中,校班两级义工队主要负责会议统筹工作,镇义工总部参与讨论和现场协办,实现了二者的双向交流和良性互动。油甘埔小学校长刘少怀说:“和镇义工总部面对面交流,解决了我们工作中的不少难题。”

二、沉社区,办活动,盘活社区新资源

在完善自身管理的基础上,家长义工致力于满足社区居民需求,通过盘活社区资源,打出社会服务“组合拳”。

(一)文化融情,为社区添彩

家长义工以“文化融情”为切入点,在社区开展各种文娱活动,助力“多彩家园”。一是入家门访需求,养好小细胞家长义工深入社区调研居民需求并列出服务清单,开辟网站、微信等信息平台供居民票选决定义工活动的开展,实现了按时按需“点餐”。截止到2015年,家长义工已为该镇三正社区的居民筛选出了16大项、53小项的政务、居务服务。二是进校门办活动,疏通供血肌家长义工队通过学校家庭教育周,策划、督导各类亲子活动,不仅改善了亲子关系,还拉近了家校关系。仅2015年,家长义工队就已开展亲子活动400多次。三是扎社区供服务,聚齐大能量针对外来务工人员融入难的问题,家长义工以节日为依托,联合社区物业、小区能人、白玉兰服务中心等主体,联合举办“迎新春游园会”等“暖情”活动,有效促进了居民融合、社区和谐。三正社区异地务工人员王先生说:“通过这些文娱活动,让我在社区慢慢有了家的感觉。”

(二)事务承接,助政府减负

除沉入社区为居民提供社会服务外,家长义工还主动承接政府事务。一是挑多任查讯息,帮政府减压卸负家长义工队成员志愿充当小区出租屋管理员、计生综管员、治安协管员和社区网格员,协助城管、计生、消防等职能部门做好综合整治工作。截止到2016年3月,在家长义工的协助下,凤岗镇刑事警情下降5%,刑事案件破案数上升3%,群众满意度达95%以上,有效减轻了政府负担。二是协同整治排隐患,助政府提质增效家长义工队积极协同有关安全部门开展工作,定期检查“三小场所”和“三室一厅”,排除隐患,还孩子一方成长的净土。仅2015年,凤岗镇家长义工共协助检查各类场所5573家,发现并处理火灾隐患4714处。

(三)公益外延,促社会发力

凤岗镇家长义工队通过筹建基金会,鼓励并带动其他社会力量助力慈善事业,将服务延伸至公益领域。一是爱心基金拓渠道,资金有源在多方资助下,家长义工队共筹集资金40多万元,并于2010年成立爱心基金会,参与社会公益事业。英籍华人赵厚荣先生作为基金会最大的个人捐赠者,动情地说:“我把个人积蓄捐赠给基金会,因为它是实实在在为公益添力的爱心团体。”二是志愿服务保参与,活动有方家长义工依托爱心基金会将志愿服务纳入活动范围,开展了新莞人子女助学、山片区扶贫和贫困家庭救助等活动。截止到2015年底,家长义工队共开展了128次公益活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三是模范带动促多融,共参有人暖心的资助调动参与的热情。因孩子眼疾而得到基金会救治的外来务工人员许杏兰,不但自己加入还动员其他家长加入义工队,以此义务回馈社会。在榜样的带动下,2015年底凤岗镇家长义工人数已达4668人。

三、引机制,保运行,催生参与新动力

凤岗镇家长义工队致力于构建保障机制,提高了义工服务的专业化水平,点燃了群众参与的热情,培育了社区参与的动力。

(一)内生外育,拓展发展空间

家长义工队通过建立健全培育机制,孵化社会参与力量,共建社区服务主体。一是专家指导,催生培训机构。在油甘埔小学原校长毛秀蓉女士的倡导下,凤岗镇不仅成立了家长大学对家长义工进行素质和人员培训,还孵化成立了61所家长学校,配合家长大学进行义工培训。5年来,经此机构培训的家长人数已占总数的90%。二是能人带动,孵化草根组织。家长义工队在发掘家长兴趣和专长的基础上,利用社区能人带动,精培各种社会组织。截止到2015年,三正社区已有舞蹈协会、跆拳道协会等6类草根社会组织。三是团委牵头,孕育志服群体。为鼓励家长义工,凤岗镇团委牵头将义工的服务时数纳入东莞市“积分入户入学计划”,此举壮大了志愿者队伍。截止2007年,凤岗镇志愿服务中心注册的志愿队伍已达79支,共26700人。

(二)多元激励,激活参与动力

家长义工借力各方的激励及扶持机制,激发社会参与活力。一是政府呵护,攒积分撬动参与。为激发家长义工服务社区的积极性,凤岗镇将其参与志愿服务的时数实行星级认证制度,并纳入到东莞市“积分入户入学计划”。异地务工人员巴志刚说:“换积分制度让我的孩子能进入公校读书,享受和当地孩子一样的待遇,我参与义工活动的动力更足了”。二是社会助力,赠福利提升自信。凤岗镇龙凤山庄和东莞市博物馆以免费参观为福利馈赠家长义工及其子女,使家长义工的自信心和荣誉感得到极大提升。家长义工郭丽丽说:“免费的福利让我感到自己正被这个城市所接纳,大大增加了我参与义工活动的自信。”三是学校扶持,办培训增强技能。学校通过设立义工培训班和家教讲师团,来提高家长义工的工作技能。义工巴志刚说:“通过这些培训,我在教育孩子方面的技能确实增加了不少,现在和孩子的关系比之前好多了。”

(三)政督校监,规范运行路径

凤岗镇政府和学校通过双重督导,构建内外联动的监督机制,力助家长义工的有序运行。一方面,整合资源,规政引校。凤岗镇委镇政府整合关工委、教育局等部门资源,成立镇家庭教育领导小组,深入社区帮扶和督导家长义工队开展活动。毛秀蓉校长说:“家教领导小组对我们来说真是太重要了,它给了我们帮助和指导。”另一方面,建章立制,约己助人。油甘铺小学制定《家长义工章程》,从部门职能、奖励表彰等各个方面建章立制,不仅规范了校方行为,还鼓励了家长义工服务社区的热情。油甘铺小学校长刘少怀直言,“这部章程对我们来说就像一部‘小宪法’,给我们制度上的约束和保障。”

四、家长义工的经验和启示

凤岗镇依托家长义工,使社区服务融入学校、深入家庭,为接力社区治理“最后一公里”提供了有益借鉴。

(一)家长义工组织运行的前提条件是撬动主体资源

长期以来,由于社会组织缺乏内生动力和建设主体,其建设仍有部分处于政府推动模式,难以激活社会组织自主生长。凤岗镇通过引导和激励具有各种特长的家长和学校原有老师加入家长义工组织,带动了社区居民加入义工队伍并培育了各类草根服务组织,最大程度撬动了社区主体资源。可见,激活主体资源、充分发挥多元主体的作用,是家长义工组织得以运行的前提条件。

(二)组织完善是家长义工组织运行的有力支撑

完善的组织架构是社会组织有效运行的有力支撑。然而,目前的社会组织仍存在着机构设置不合理、统筹协调能力差等问题。为此,凤岗镇依托家长义工队,在外部政府引导、内部自主管理的配合下,构建了“两线三级”的部门架构,实现了自身运营的规范化。可见,建立健全组织体系,使之分工合理、职责明确、运转协调,才能有效保障社会组织的长效、有序运行。

(三)家长义工最大意义在于接力社区治理最后一公里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使治理在社区落地扎根,是实现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体现。凤岗镇家长义工通过对接政府、链接家庭、协同社区,开创了共同参与社区治理的新局面。以家长和教师资源充实义工队伍,不仅改变了过去社区治理悬浮空中、停摆路上的尴尬局面,还让社区服务取得了“进户门、入心门”的良好效应,更让社区发展走得稳、走得实,有效接力了社区治理最后一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