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研究 > 民族地区研究

乡村振兴视域下朝鲜族村落历史文化资源开发与利用——以图们市水南村为例

作者:全信子 李玉花  责任编辑:王雅娇  信息来源:《东疆学刊》2022年第1期  发布时间:2022-04-11  浏览次数: 28805

【摘 要】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提出了脱贫攻坚及乡村振兴战略。借此机遇,朝鲜族乡村通过深挖传统村落的历史文化资源,发展特色文化产业,在“留住乡愁”的同时,亦赓续了乡村文脉的传承,进而探索出了一条以历史文化资源为中心引领助力乡村繁荣发展的新模式。

【关键词】乡村振兴;水南村;历史文化资源;凤梧洞


在改革开放进入深水区,全国人口大迁徙的关键节点,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伟大战略,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乡村振兴不仅是“留住乡愁”、留住人才的当务之急,更是深化改革成果,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所在。在此背景下,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的村落历史文化资源得到了挖掘与整理,并转化成为乡村振兴的巨大推力和抓手。

位于东北边疆的朝鲜族村落图们市水南村即是诠释这一成功振兴模式的鲜活样板。该村通过挖掘传统村落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开发出民俗体验、休闲娱乐等满足人们精神文化多样化需求的少数民族特色文化产品,助推乡村旅游,同时盘活自身优势,发展特色餐饮、特色民宿、特色景区等乡村旅游服务经济。这样的经营模式在带来巨大收益的同时,也改变了农民的生活习惯和思想理念,丰富的精神财富和丰盈的经济收入,让广大农民在新农村的道路上越走越宽。

水南村的实践证明,民族村落的特色历史文化资源,是少数民族繁荣发展的精神结晶和文化源泉,其经验,对整体乡村振兴如何进一步发展与深化具有指导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乡村振兴战略与图们市水南村的发展机遇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图们市石岘镇水南村,位于市区北7公里处,东通珲春市,西距延吉市26公里,距高速公路路口1公里、高铁站3公里,交通十分便利。水南村林地资源和水资源十分丰富。该村东、南、北三面峰峦叠嶂,郁郁苍苍。从图们市水源地凤梧洞水库放流的河水与六大沟溪水汇合后,绕村而过,给人以“小桥流水人家”的意境之美。水南村土地肥沃,适宜种植水稻和常规旱田作物。其耕地在被国家征用之前,村落总耕地面积为266公顷,其中水田100公顷、旱田166公顷,是石岘镇重点水稻产区。早期移居水南村的朝鲜族农民们赓续了朝鲜族重视教育的传统,在经济生活不富裕的情况下,仍坚持自力更生创办民族教育,早在“文革”以前,水南村就已成为教育发达、风景优美的朝鲜族乡村。水南村还是延边地区闻名的反日武装斗争根据地,20世纪20年代,消灭侵犯东北边疆的一百多名日本侵略者的震惊国内外的凤梧洞战斗,就在这里打响。优美的人居环境、充裕的耕地资源、深厚的文化底蕴使水南村一度成为图们市较有活力和发展前景的农村。

改革开改以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水南村传统农业经济受到冲击,“三农”问题、城乡二元结构等问题日益突出。伴随城镇化进程的推进以及城市规模的扩张,水南村耕地多次被征用,失地农民日益增多。1986年8月,水南村先后在建设变电所、设立图们市开发区的过程中,被征用大面积土地,其中包括近100公顷水田地。截至2013年,水南村总耕地面积减至154公顷,剩下的土地多是土地质量较差、产量不高的丘陵和山地。失去土地依附的农民,特别是青壮年农民,为了寻求更好的发展机会,纷纷离开家乡,选择进城或出国打工,其中赴韩务工的比重最高。青壮劳力流失,村里只剩下年迈体弱的老年人。昔日充满活力的村庄,因人口的大量迁出,无人管理村庄,成为了垃圾成堆、杂草丛生、泥草房破落的“空心村”,农村生活共同体面临解体。

在村落存与亡的关键时期,村民们选举曾出国打拼、具有国际视野、有胆略有能力的返乡青壮年为村长,组成新一届村民委员会。新班子审视村里的状况,结合水南村的特点,提出“有文化的村有未来”的发展思路,制定了发展乡村经济的策略。他们利用本村民俗文化鲜明、历史文化资源丰富的优势,开发历史文化资源及民俗风情,在夹缝中求生存、求发展,并与乡村振兴战略接轨,迈出了农村建设的新步伐。

二、历史文化资源开发与乡村振兴的有效链接

水南村由于地处交通要地,是历史文化资源丰富的村落。朝鲜族先民们早在清朝东北“封禁”时期就潜入这一地区,开发农业,成为开拓这一地区的主力。日本入侵之后,反日志士们利用这一地区与图们江接近的优势,建立了抗日根据地和反日学校,使水南村成为早期延边反日武装斗争的重镇。

(一)水南村朝鲜移民与水田的开发

中国朝鲜族是从朝鲜半岛迁入到中国东北的跨境民族,图们江地区是早期朝鲜农民选择移民的首要地带。19世纪中叶以后,朝鲜咸镜北道一带连年发生灾害,民不聊生,朝鲜农民不顾封禁令,越过鸭绿江和图们江垦荒定居。此时清朝正值沙俄侵略,东北边疆危在旦夕,致使清朝于1885年废除东北封禁政策,并把图们江以北长约700里、宽40-50里的地区划为朝鲜移民专垦区。这一举措吸引了更多的朝鲜垦民,他们纷纷越江而来,分布区域逐渐跨越了海兰江区域。随着朝鲜垦民的日益增多,清朝为了安抚朝鲜垦民并发挥其戍边和生产积极性,在延边地区设立专管朝鲜移民的“4堡39社”,开始对朝鲜移民进行行政管理。

水南村的形成与19世纪末朝鲜农民的移民密切相关。起初,水南村和下嘎村之间长满了茂密的芦苇和柳树,犹如无人之境。但随着清朝“移民实边”政策的实施,水南村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渐渐吸引着朝鲜农民到此地开垦。当时,凤梧洞清澈的溪水经由水南村,以溪水为界分为水南和水北,土地既肥沃又适于居住。凤梧洞本身就是深山沟,亦称凤梧沟。水南村形成早期,主要是来自咸镜北道的吉州和明川等地的朝鲜农民到此地开垦火田。之后来自咸兴的金氏和姜氏共16户,以及来自江原道的元氏带很多家属在此定居。随着朝鲜移民的增多,水南村规模也逐渐增大,从凤梧沟的入口往里走2~3公里,就形成了下村、上村、姜村、朴村等10多个村落。

早期的朝鲜垦民到此后,不仅耕种旱地,而且还克服了东北天气寒冷、水温偏低、无霜期短的自然环境,试种水稻,最终取得成功。1890年图们江北岸钟城崴子开始种植水稻。1900年龙井以东海兰江畔的瑞甸平原和智新大教洞附近试种水稻,后来逐渐扩展到延边各地。[1](360)早期迁入到水南村的朝鲜垦民利用凤梧洞水资源和肥沃的土地开始试种水稻。此村一位元氏的朝鲜农民经过多年的努力,成功试种水稻。从而改变了这里只种旱田的单一生产局面,并为丰富此地农耕文化和推动东北农业生产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二)水南村近代学校的建立

早期朝鲜族教育深受近代启蒙教育运动的影响。在中国新学堂运动的影响下,朝鲜族的第一所近代私立学校“瑞甸书塾”,于1906年10月由反日志士李相卨在龙井创办起来。从此,创办近代学校的热潮迅速波及到全东北的朝鲜族分布区域。通过近代民族教育对青少年灌输反日民族思想,培养反日人才,使之成为民族启蒙运动的先驱。1911年4月,汪清县立嘎呀河第三简易识字学塾(今下嘎小学)成立,教员2人,学生79人,班级3个。[2](442)1910年代,随着延边地区的反日运动逐渐转为反日武装斗争,尤其是1920年,延边各反日团体的建立,更迫切地需要能担负起反日民族独立运动的学生,于是1920年3月在北凤梧成立汪清县公立第二国民学校。同年7月,南凤梧成立汪清县公立第三国民学校。[2](443)近代学校教育,增强了青少年的民族意识,为今后的反日反封建斗争培养了大批人才。

(三)反日第一枪“凤梧洞战斗”

中国全面抗战始于1937年7月7日的“卢沟桥事变”,然而,早在1920年,延边地区的朝鲜族反日武装部队就已经打响了反日第一枪“凤梧洞战斗”,拉开了在中华大地上反法西斯战斗的序幕。

延边朝鲜族反日武装团体早在1919年建立,从1920年初开始频繁地渡过图们江袭击朝鲜边境的日本警备部队,扰乱日本对朝鲜的殖民统治。忐忑不安的日军,过江追击延边地区的朝鲜族反日部队,践踏中国主权。1920年发生在水南村的“凤梧洞战斗”,就是日军受到由洪范图指挥的朝鲜族反日联合部队伏击的一次有名的战斗。这一年6月4日,延边的朝鲜族反日武装部队偷袭图们江对岸的南阳洞日本宪兵巡查小队,日军为了报复,派兵过江袭击水南村。洪范图指挥反日部队充分利用凤梧洞的有利地形,采取疏散群众、坚壁清野的战术,经过三屯子战斗、后安山战斗、琵琶洞战斗等一系列战斗,歼敌150多人,击伤数十名,缴获步枪60余支、机枪2挺和手枪数支,战斗最终以日军惨败而告终。[3](117)震惊国内外的“凤梧洞战斗”,有力地鼓舞了延边各族人民抗日的信心,揭开了延边地区反日武装斗争的序幕。

(四)袭击水南伪税务局事件与凤梧洞五区区干队

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制造了震惊中外的“9·18”事变,强占中国东北,对各族人民进行血腥的殖民统治。面对东北内忧外患的危急形势,1931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成立了汪清县第五区区委,并相继成立基层党支部和赤卫队。1931年12月,石岘赤卫队朱明南等年富力强的7名青年响应中共汪清县委第五区委和石岘支部夺取日伪武器的号召,组成了袭击队,潜入水南村袭击伪税务局。朱明南率先打头阵,不幸被敌人的哨兵发现,英勇就义。目睹此景的俞世龙,不顾一切冲了上去,打死了哨兵,率领队员们攻进兵营,打死敌人2名,俘虏5名,缴获短枪3支、步枪2支。[4]为更好地展开反日武装斗争,在原赤卫队基础上建立的五区区干队,以三道沟为主要活动区域,后转移至凤梧洞上村一带坚持抗日斗争,曾多次夺取敌人武器。1933年,因日伪军“讨伐”加剧,区干队转移到十里坪,后与汪清县游击队合并。

(五)凤梧洞上村八烈士殉难地

“9·18”事变后,延边地区抗日游击队的发展壮大和抗日游击根据地的不断扩大,沉重地打击了日本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气急败坏的日军,对抗日军民多次进行讨伐,更加疯狂地扫荡抗日根据地。面对这一局势,抗日游击队在中共东满特委的领导下,依靠根据地民众,与敌人展开浴血奋战,许多抗日志士壮烈牺牲。1933年7月8日,石岘日本守备队、伪石岘警察分驻所、伪石岘武装自卫团、伪凤梧洞武装自卫团,联合“讨伐”抗日游击区凤梧洞上村。中共汪清县第五区区委书记吴仲和、朴柱益、张学奎、朴春的妻子和孩子等8人在敌人的“讨伐”中惨遭杀害,此8人遇难之地被称为“八烈士殉难地”。

综上所述,水南村以朝鲜族的教育摇篮,民族解放斗争的发源地而闻名于世。从水南村的历史文化资源,我们能感悟到朝鲜族的迁入、反日斗争等坎坷而艰辛的光荣历史。水南村历史文化资源有如下几个特点:

第一,在水南村蕴藏着能够反映早期朝鲜族历史文化的诸多故事。水南村位于连接图们、珲春、汪清三地的交通要道,离图们江仅有几里地之遥,19世纪后半期大量朝鲜移民迁入延边,这里成为必经之地。在水南村落脚、定居的朝鲜移民,在这里开垦土地,建立学校,建设边疆,可谓开启了延边朝鲜族历史的先河。

第二,红色文化资源多而广。这里有早期在民族主义者领导下进行的反日武装斗争的历史,也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的抗日武装斗争历史。1920年6月,反日武装部队在凤梧洞打击了日军,揭开了延边反日武装斗争的序幕。从20世纪20年代初开始,一批进步的知识分子在石岘地区的樟洞、牡丹、凤梧洞地区创办近代学校,宣传马列主义和反日思想。1931年1月,中共汪清县第五区委建立后,根据革命的需要建立了凤梧洞五区区干队,反日斗争力量有了很大的发展。可以说,从反日斗争到近代教育、基层党组织领导的抗日斗争到日本的大“讨伐”,水南村见证了整个抗日战争的历程,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因此,水南村的革命传统包括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抗日阵营的历史,包括个体和群体,还包括反日基地、战绩地、烈士殉难地等,点多面广,是具有鲜明特色的历史文化资源。

第三,农耕文化互补多元。延边朝鲜族迁入东北大地后,与其他兄弟民族一道在拓荒垦殖、开发和建设东北边疆的过程中,同甘共苦,互通有无,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朝鲜族迁入时,我国东北地区主要是以旱田种植为主,没有水稻农业。朝鲜族与汉、满等民族相互学习对方文化,朝鲜族积极传播水田文化,传授水稻种植经验,而汉、满等民族向朝鲜族传授适合东北地区的旱田农业知识,为东北的农耕文化发展增添了光彩。

三、历史文化资源价值与村落历史文化的传承

随着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与全域旅游战略的实施,依托村落历史文化资源,通过文旅的深度融合促进乡村旅游产业,已成为农村工作的重要话题。发展乡村旅游,扭转传统农村发展滞后局面,转变乡村经济增长模式,实现乡村的绿色发展,是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实践活动。

水南村利用民俗文化独特、红色历史文化资源丰富的特点,与图们市凤梧洞民俗文化有限公司共同开发文化旅游产业。水南村历史文化资源非常丰富,但人口流失、人口老龄化严重,开发历史文化资源,缺乏专业化人才等因素,影响了水南村历史文化资源的深入挖掘。应该说,目前水南村历史文化资源尚未形成产业链,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和利用。当然,近几年来,在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水南村在开展农村工作的过程中,不断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努力以文化带动乡村振兴。

第一,加强对村民的历史教育与村落认同感。开发水南村历史文化资源,首先有必要加强对村民的历史教育,使他们懂得开发这一文化资源的重要性,提高村民的自豪感,从而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发展旅游产业,不仅有经济效益,同时还具有社会文化价值。水南村的历史文化资源是村民们共同传承下来的珍贵的文化遗产,这些遗产可以研究过去的历史和文化,也可以创造出经济价值。水南村利用历史文化资源,让村民们感受到水南村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了解其背后深厚的文化底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从而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和日趋多样化的精神文化生活诉求。同时通过开发历史文化资源,打造农村特有的文化产品,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增强农民对村落的认同感。

第二,传承村落文脉,激活发展活力。历史文化资源是乡村文脉延续的关键载体,承载着民族的记忆。而文化是乡村振兴的“根”和“魂”。在实施乡村振兴工作中,水南村可以充分挖掘当地的历史文化资源,发展文化创意、乡村旅游等产业。乡村振兴的本质是要激发乡村发展活力,特别是一些具有深厚文化资源的乡村,就可以充分利用自己的文化优势,通过将历史文化资源与现代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使地方特色的历史文化资源转化为特色文化产业,从而增强村落的持久活力。

第三,红色与民俗并举。水南村发挥朝鲜族传统村落的优势,在开发红色文化资源的同时,挖掘朝鲜族民俗风情,提升乡村文化的影响力和传播力。水南村以朝鲜族非遗文化传承人和乡村文化能人为骨干,努力建设民俗文化带头人、民俗文化志愿者及民俗文艺表演者相结合的文化队伍,传承朝鲜族民俗文化,提升水南村宣传品位。目前村内有诸多木匠、坐炕、圆鼓舞等相关非遗文化传承人,民俗文艺带头人7人,乡村文化志愿者74人。此外,水南村还组建了圆鼓舞队、象棋协会等十余个朝鲜族民俗文化组织,正在努力打造朝鲜族民俗文化教育基地。节庆“是一个民族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不断孕育、形成、发展、衍化的”文化活动[5](99),特别是水南村积极参加图们江文化节,用自己的歌声和舞姿,弘扬朝鲜族的传统文化。

第四,深入挖掘文化资源,完善基础设施,助力乡村振兴。在开发历史文化资源的基础上,水南村除适当地发展有助于旅游业的特色餐饮、民宅住宿等生活设施外,还要完善展览馆、体验馆等文化设施,为村民们创造发展旅游业的条件。因此,让历史文化资源体现旅游价值的同时,还能实现经济价值。

水南村为使历史文化资源在现代社会中拥有新的价值和生命力,在完善配套的旅游设施和积极宣传的基础上,还深度融合文化和旅游资源,提高旅游的品质。

首先,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打下旅游基础。水南村依托历史文化资源丰富,朝鲜族民俗风情突出的优势,在省级包保单位吉林省教育厅“民俗文化兴村、研学旅游强村”的思路下,发展乡村旅游业。水南村利用国家拨款的资金,建立了以会议室、教室、演艺大厅为一体的图们江学院,还修建了能满足200人现场教学和培训的文化广场、70平方米的公共卫生设施,建设了游客服务中心、民俗餐厅、露营营地、吊桥、木栈道等硬件设施。当前乡村旅游已不再是农家乐形式,为满足游客不断增长的高质量观光需求,水南村利用优越的自然资源,协调民营公司拟投入资金3000多万元、扶贫资金500万元,开发水南村生态旅游项目——碧海云天。同时,水南村重视文旅融合发展,策划建立石岘地区日本侵略罪证馆,以文字、图片、文物等多种形式,展示侵华日军的野蛮罪行及水南村人民的抗日活动。

其次,深度挖掘本土历史素材,讲好“故事”。历史文化资源如果未得到充分的挖掘和系统化,难免让游客产生枯燥感和距离感。如果讲的“故事”生动有趣,扣人心弦,能对游客产生很强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水南村通过讲“故事”,使旅游产品富有文化内涵,给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实现访问到再访问的效果。为满足各阶层游客的需求,水南村挖掘故事素材,通过搜集并整理相关史料,凝练故事主题。再则,水南村把区域内的历史文化资源与生动的故事结合起来,使更多的游客关注当地的文化,提高村民的参与度,并逐渐使之成为开发历史文化资源的主体,推动历史文化村落的进程。

再次,举办红色文化与娱乐活动并举的多样化活动,借此达到宣传红色文化精神的目的。水南村注重红色文化的基因传承,多年来举行各种活动,让红色文化精神融入其中。例如,2014年水南村为纪念凤梧洞战斗86周年,举办了“中国朝鲜族象棋研讨会”。以象棋为媒介,吸引了全国各地的象棋爱好者来到凤梧洞战绩地——水南,见证凤梧洞战斗历史,让游客对此段历史有了更深的了解,并使游客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朝鲜族的反日精神。2016年水南村获得“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的荣誉,随后以此为契机,接待了延边州各地前来开展党员活动和党日活动的团队。并以图们江学院作为红色文化教育和民俗文化研讨基地,组织党员在图们江学院进行党性教育。同时,水南村积极带动村民参与旅游活动,接待住宿、提供餐饮、打扫卫生等,目前全村共有农家乐4户,农家旅馆22户。平均每年接待国内外游客5000余人以上,人均年收益增长1500-2000元。水南村的历史文化资源开发与利用初见成效。目前水南村获得了“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文明村镇”“全国中小学研学实践基地”“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等殊荣。而这些殊荣的获得,正是通过开发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和传承朝鲜族传统文脉赢得的,这是促进农村的科学发展、达到乡村振兴的路径之一。

四、结语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未来农村如何发展,何以振兴乡村,成为当今农村工作中的重要话题。依托乡村历史文化资源,进行深入挖掘,发展乡村旅游业,激发村落内生的力量,实现村落内涵发展的振兴之路,是现今农村发展的重要举措,同时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开发历史文化资源是图们市水南村乡村振兴战略的现实需要和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孙春日:《中国朝鲜族移民史》,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

[2]图们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图们市志》(1644~1985),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6年。

[3]《图们市文物志》编纂委员会:《图们市文物志》,吉林省文物志编委会,1986年。

[4]中国老区建设促进会:《袭击水南伪税务局遗址》。

[5]范建华:《论节庆文化与节庆产业》,《学术探索》,2011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