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农村研究 > 农村经济

基于乡村振兴的农村经济跨区域发展价值内涵与策略

作者:周桔  责任编辑:蔡清华  信息来源:《农业经济》2021年第10期  发布时间:2021-11-18  浏览次数: 2623

【摘 要】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与农村经济跨区域发展是一脉相承的,农村经济跨区域发展对缩小城乡差距、发展特色产业以及优化资源配置具有促进作用。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经济跨区域发展受到城乡差异下二元结构的限制,面临产业结构单调与配套滞后等问题。因此,必须依托乡村振兴战略,加强产业融合布局,推进区域资源互补,走城市反哺农村、工业带动农业之路,从而实现农村经济跨区域的协调化发展。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村经济;价值;策略


区域经济发展是以经济要素在市场上有序流动和优化配置为前提的,通过动态过程演变形成不同区域间的经济合作、生产分工与相互竞争的格局。由此可见,经济的发展活力源于跨区域的经济活动交流,在差异化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下,催生了经济跨区域发展需要。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人口比重较大,改革开放后,农村劳动力得到解放,城镇化与工业化随之发展,城乡人口结构发生了根本性扭转,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拥有农村人口数量5.76亿,占比41.48%,由此产生了农村地区与城市地区的二元格局。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并基于此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部署。在十九届五中全会上,明确指出“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发展方向,从而进一步补齐“三农”发展短板,促进农业现代化、农村城镇化和农民素质化发展。乡村振兴战略为经济要素流动以及农村经济跨区域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宏观环境,成为缩小城乡经济差距,推进区域协同发展的着力点。

一、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经济跨区域发展的价值内涵

(一)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农村区域经济的协调化发展

乡村振兴是对农村地区经济、生态、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的全面提升,在推进经济跨区域发展过程中,围绕市场经济要素的流通规律而开展的以农村经济为主导的跨区域发展可以打破原生的农村生产生活体系,使农村生态布局不断优化、文化教育全面提升、社会面貌得以改善,从而营造农村新气象,促进农村地区经济发展,进而缩小城乡差距。一方面,农村区域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组成部分,其本身具备一般区域经济劳动地域分工特点,即受地域系统内不同形式和功能的地理单元影响,形成独特且不可复制的区域经济环境。而农村经济的跨区域发展则可以突破原有的劳动地域分工状况,逐渐改变固有的地理单元,使区域经济在与外界的交流与分工中自然而然的发挥地区优势,将地域特色融入跨区域的发展之中,弥补劣势与不足之处。另一方面,农村经济跨区域的交流合作定然无法脱离核心城市的映射,在当前中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背景下,跨区域交流提升了城镇对农村地区的经济辐射作用,有利于突显农村的农业优势,在加强城乡之间的联系之余,资源互补性更趋明确,存在的二元体制差异进一步缩小,最终实现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

(二)发展特色产业,促进农村区域经济的结构化发展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乡村振兴离不开特色产业的发展,因此,在乡村振兴战略如火如荼地开展背景下,农村区域经济的特色产业迎来了发展的春天。具体而言,农村经济跨区域发展遵循了市场经济开放性与竞争性的特点,在开放性环境下,农村经济跨区域发展,尤其是与城区经济的合作互补发展,解决了农村科技与生产落后的问题,从而有利于打通城市工业品下行与乡村农产品上行之路,使农村区域经济在日渐强化的交流分工过程中实现精准定位。与此同时,开放性也吸引了大量的资金与技术进入,一改农村区域经济中产业发展的窘境,为资源优势产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在竞争性环境下,成片的农村地区利用各自掌握的优势资源,吸引与之相关的产业生产链,无论是对以资金、技术和人才为代表的产业生产要素的引进,还是对自身生态环境、基础设施以及承载能力的建设,都起到关键性作用。当然,农村区域内部之间也存在竞争,竞争性的市场环境加速农村经济的优胜劣汰,有利于区域内产业结构朝向精细化与特色化发展。

(三)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农村区域经济的自由化发展

乡村振兴战略下,对农村自然资源与社会资源的开发力度大幅增强,以资源利用为主要途径的经济振兴,必然加快区域内资源自由流动的效率,实现优化资源配置的目的。农村经济跨区域发展是以资源为核心的产业要素流动,这种要素集中体现在以土地资源、旅游资源等为代表的自然资源,以及以人力资源、信息资源等为代表的社会财富流动上,通过围绕这两类资源的经济合作交流,在市场价值规律的作用下实现区域间的资源优势互补。具体体现在资源优化配置与经济自由发展两个逻辑层次:在资源配置的价值层面,乡村振兴下农村经济跨区域发展加快了资源的流通效率,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区域性的集聚效应,有利于宏观社会的资源排列与重构;在经济发展的价值层面,资源的优势互补必然形成产业的联动架构,在良性的市场经济秩序下,这种产业结构具有更强的竞争力,因而会主动参与到对外竞争中,促使区域经济的自由化发展成为主流。此外,农村经济跨区域发展在市场规律的作用下,以资源流动的方式实现经济交流,还契合了精准扶贫等外在政策的落实,极大地提升了农村市场的活力。

二、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经济跨区域发展的主要困境

(一)城乡差异下的二元结构限制

在城市化进程中,城乡差距逐渐扩大,城乡收入比进一步提升,由此造成的城乡矛盾极大地限制了农村经济的跨区域发展。具体而言,一是城乡分割的市场体系对农村经济跨区域发展产生排他性。从市场经济的角度出发,无论是农村商品市场还是要素市场,其跨区域进入城市经济圈都具备一定的难度。以劳动力要素为例,改革开放后,大量农村劳动力得到解放并流入城市,但实际上,由于劳动力素质文化以及劳动技能的束缚,直至今日,农村劳动力都无法完全融于城市高级生产之中,只能从事低端的体力劳动。由此造成农村人力资源的低端化延续,即农村经济发展缺少高端的人力资源作支撑,导致产业低端与竞争力低下,跨区域发展动力不强。二是城乡分离的工业化模式阻碍了农村经济的跨区域发展。就工业发展而言,农村“离土不离乡”的工业化和城市放眼全球市场格局的工业化相比,在发展潜能不可同日而语,由此城乡差距逐渐扩大,导致农村经济的发展空间被压缩,只能在原始的有限范围内发展,跨区域参与市场竞争难之又难。三是差异化的投入机制影响农村经济的跨区域发展。以资本要素为例,由于农业投资的低回报,使得资本进入农村经济的可能性与可能性减小,城市资本投资往往排除农业项目,使得农村经济发展面临资金困境。

(二)社会分工下的产业结构单调

人类劳动过程中按照不同劳动的属性进行了专业化的社会划分,在一般社会分工作用下有了产业结构,而农村经济在千百年的社会分工下形成了以农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模式,这种模式阻碍了农村经济跨区域发展。一方面,农村拥有大量的土地资源,土地资源的优势与农村劳动力的结合,社会分工自然而然朝向农业产业的方向发展。我国农村经济在农业支撑下,商品买卖以大众化的农产品为主,缺乏特色与创新,产品附加值较低,而且无论是产业规模还是产品质量的提升都受到限制,加之脱离工业化的生产与集约化的种养,农业生产效率大打折扣。如此造成农村产业链难以做大做强,更无法形成优势产业,低水平的农业生产存在较强的可替代性,进而导致区域经济跨区域的市场竞争压力增加。另一方面,农村产业结构发展受到地区资源以及地理环境的影响,这两者的普高性特点使区域内产业结构的单调性延伸更加广泛,而且相似度极高,互补性较低。例如在北方平原地区,由于降水与土地资源的限制,只能发展养殖业,从而造成了大面积的农村地区产业结构单调情形。单一的产业结构在小范围内自然不具跨区域经济交流的可行性,只有打破原有的产业结构,或者跨越所在区域的范围,方能实现产业互补,但如此一来也会增加跨区经济交流的成本,降低本区域内产业的竞争力。

(三)配套滞后下的资源流动桎梏

我国当前的城乡区域格局是经历了上千年的演变形成的,尤其是在改革开放后,农村的劳动力与土地等生产要素在经济效益的驱动下向城市转移,国家的政策扶持与基建投资因经济发展的需要继续向城市转移,从而造成当下农村配套滞后的现状。农村经济跨区域发展实际是以资源为核心的交流活动,但是由于农村地区基础配套建设滞后,使得农村经济跨区域发展不畅。一方面,在城乡二元结构下,城市与农村在许多资源上具有较好的互补性,但由于农村配套建设落后,交通运输以及资源流通更加缓慢,间接增加了资源交换成本,从而阻碍了农村经济的跨区域发展。以农村的旅游资源为例,受到农村社会接待力与环境承载力的限制,使得丰富的旅游资源无法得到有效开发,加上农村交通与其他基础设施的发展限制,使得农村经济以旅游资源为主导的跨区域交流无法得到有效展示。另一方面,传统环境下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经济的跨区域发展。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小农经济未形成体系化的生产结构,使得其本身的自足性占据了发展的主体。例如分散的个体户种植经营,往往是将留足自足农产品后,才将剩余产品投放市场,这种分散的组织生产方式以及小规模的农产品交流,也不利于农村经济的跨区域发展。

三、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经济跨区域发展的优化策略

(一)依托乡村振兴战略,走城市反哺农村之路

乡村振兴强调在城乡融合发展之下不断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走质量兴农、绿色发展与文化兴盛之路。结合当前农村经济跨区域发展面临的城乡差异二元结构限制困境,必须要依托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城市反哺农村的统筹发展方针,推进农村经济跨区域发展。具体而言,一是尽可能弥补城乡之间存在的市场鸿沟,开放城乡两地的市场,利用当前的电商经济,实现工业品下行与农产品上行,完善商品经济交换路径。尽可能以城镇为中心,打造都市经济圈,并以此为核心辐射周边,促进农村经济向城市区域的跨越,缩小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差距。同时尤其要注重教育资源向农村的倾斜,不断提升农村劳动力的素质水平,为农村经济跨区域发展提供高水准的人力资源。二是利用乡村振兴战略带来的资源下沉,抓住契机促进农业的现代化发展,通过机械化与集约化生产提高农产品生产效率,填补城市市场空缺,壮大农村工业化生产力量。利用乡村振兴下产业振兴的政策扶持,深化乡镇企业与城市企业的合作,推进产品“初加工—深加工—创新生产”的演变路径,发挥农村资源优势,实现与城市企业的互通协调。三是加强政府在农村经济跨区域发展中的引导力,为农村产业发展、基础建设、科技下沉引流,通过经济手段与财政手段促进城市优势资源的扩散,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二)加强产业融合布局,走工业带动农业之路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加快发展乡村产业,顺应产业发展规律”,将区域农村的特色资源与产业发展结合起来,不断优化产业布局和利益联结机制,实现农民创收、农业发展与农村建设。根据当前农村经济跨区域发展中存在的产业结构问题,需要加强产业融合布局,坚持工业带动农业的发展方向。首先,促进产业融合成型。农业产业结构是农村资源环境综合作用的结果,以产业发展为驱动促进农村经济跨区域发展需要立足农村现有的资源形式,实现区域之间的产业融合布局,即在地区工业化发展的基础水平上,带动农村产业与城市工业的协同进步。其次,深耕产业规模发展。社会分工下形成的农村产业格局是人类劳动的自然选择,因此,乡村振兴下农村农业产业的发展以原有的产业布局为基础,在坚持市场导向与效益优先的原则下,提振主导产业的规模化建设与主要产品的系统化加工,在相对优势的产业结构下参与跨区域的经济竞争。最后,优化产业转型升级。城市工业生产模式的下沉为农村农业产业结构提供经验与借鉴,在农村经济跨区域的产业发展中,禀赋全球眼光与前瞻性思维,立足城乡链式市场优化农村经济产业结构下的生产要素排列,实现产业的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与企业化管理,通过农村农业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来增强跨区域交流的优势。

(三)推进区域资源互补,走资源互换共享之路

当前农村经济跨区域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障碍就是滞后的配套建设与日益增长的经济发展需求之间的矛盾,针对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经济跨区域发展中配套滞后下的资源流动桎梏,需要推进区域资源互补,走资源互换共享之路。一方面,利用国家乡村振兴的宏观政策,完善农村地区基础建设,为农村资源的开发利用与跨区交流扫除障碍。例如利用“互联网 农业”,完善农村经济的信息化建设,建立农村经济跨区域交流的信息平台,收集与更新农村经济的产业信息与合作信息;再如发展农村交通,促进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均衡发展,以电商经济为锚点,打通“最后一公里路”,使农产品上行与工业品下行更加通畅,进一步消解小农经济的自给自足性。另一方面,在已有的基础配置下推进区域资源互补,强化优势资源与劣势资源的互换与共享。农村农业资源十分丰富,据此可以与城区形成良性互补关系,在主导产业与特色产业的支撑下,促进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并以优势资源发展枢纽经济与门户经济,推动农村地区经济的“走出去”。此外,打破行政区划,打造城乡经济圈,提升农村经济发展中生产要素与资源要素的共享化程度。


参考文献:

[1]熊钧,钟晓成,杨波,梁志元.论以县域为载体推进乡村振兴--内在机理与金融服务路径[J].西南金融,2020(12):14-23.

[2]梅燕,蒋雨清.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电商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机制--基于产业集群生命周期理论的多案例研究[J].中国农村经济,2020(06):56-74.

[3]邱静雅.以点观面:从区域中心城市农业发展看乡村振兴突破[J].四川省情,2019(11):42-43.

[4]高凌霄.乡村振兴背景下我国农村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J].乡村科技,2019(27):13-14.

[5]黄元斌,李启宇.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三产融合模式创新与应用研究--基于区域经济学的视角[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0(09):15-17.

[6]霍玉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业经济的发展路径探析--以信阳市发展毛尖茶产业为例[J].农业经济,2020(05):24-25 141.

[7]何静.乡村振兴战略与农村区域经济协调发展[J].人民论坛,2019(11):62-63.

[8]王俊.乡村振兴战略视阈下新时代乡村建设路径与机制研究[J].当代经济管理,2019,41(07):44-49.

[9]初春笋.试论基于乡村振兴形势下的农业经济管理优化策略[J].现代农业研究,2020(03):28-29.

[10]邓想,曾绍伦.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村镇产业生态链构建研究[J].生态经济,2019(04):11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