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农村研究 > 农村文化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视阈下优秀乡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作者:李庆华 张 博  责任编辑:蔡清华  信息来源:《学习与探索》2021年第9期  发布时间:2021-11-16  浏览次数: 3427

【摘 要】传承和创新优秀乡土文化是乡村振兴的保障,但由于农村经济发展的阶段性落后,一些地域性优秀乡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面临着价值迷茫、主体缺失、动力式微、创新特色不足等问题。因此,在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要重建优秀乡土文化的现代价值体系,健全优秀乡土文化建设的责任评估机制,推动优秀传统乡土文化多元融合发展,完善乡村特色文化人才的培养机制,实现优秀乡土文化的历史传承与现代创新。

【关键词】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战略;优秀乡土文化


我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国家,各族人民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来源于传统乡土社会,植根于优秀乡土文化。乡土文化在乡村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治理作用,它辐射乡村生活的方方面面,深刻影响村民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以及乡村社会的价值规范和道德体系,是乡村社会生成的价值根基,是乡村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也是乡村振兴的源头活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2021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文化振兴,深入挖掘、继承创新优秀传统乡土文化,推动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1]。可见,传承和创新优秀乡土文化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传承和创新优秀乡土文化在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的意义

优秀乡土文化是乡村社会的精神纽带。在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优秀乡土文化是能够深刻体现乡土特色的精神载体,是保护乡村风貌的重要核心,也是促进乡村治理的重要资源。促进优秀乡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能够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持续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1.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的政治保障

优秀乡土文化能够塑造村民的文化认同与心理归属,极大提升村民建设乡村的主动性与责任感。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仅包括物质上的脱贫致富和社会福利的全面提升,更包括内在凝聚力的增强和创造力的提升,这些都涵盖了价值认同、情感归属等文化因素。传承和创新优秀乡土文化,有助于帮助村民了解乡村的社会生产生活,知晓其形成的过程、自身的特色及发展的趋势,激发本地村民的地域认同感与文化归属感,增强村民建设乡村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增进文化认同,树立文化自信,成为能够适应现代农业发展、扎根乡村、有乡土情怀的新农民。

优秀乡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符合农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推动乡村文化事业发展,促进乡村文化产业振兴,既是文化自身发展的需求,也代表着村民在文化精神上的丰富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实现“中国梦”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文化认同能够通过其所产生的精神力量提高农民的政治认同和政治信任,使其更加坚信党的领导,响应党的号召,落实党的政策,建立正向的政治情感,进而提升党对农民的政治动员能力。

2.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持续的精神支持

传承和创新优秀乡土文化能够在更高的层面塑造村民的精神风貌,推动新型农民建设。优秀乡土文化在乡村中具有本土化、生活化、自然化等诸多特征,既是风土民情、乡规民约的重要内容,也是塑造村民精神风貌的重要载体;既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提升内涵的基础,也是唤起广大村民对地域文化、民族文化的归属感的重要途径。这是深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升村民精神风貌、助推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是美丽乡村的精神内核,也是乡村精神文明的基石。优秀乡土文化作为乡村建设中独有的历史记忆和思想表达,充分发掘其底蕴,并赋予其时代内涵,发挥其在凝聚民心、教化村民、淳化民风中的作用,能够使之成为助推乡村振兴的精神支撑和道德滋养,从而培养适应现代农业发展、扎根乡村、具有乡土情怀的新农民。

传承和创新优秀乡土文化能够提升村民的道德规范,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良好的治理资源。优秀乡土文化是村民的情感寄托,是推进社会主义农村建设的直接动力,对于加强乡村治理有重要意义,其具有底蕴深厚、流传久远的优势,包含的深切的乡土情结有助于提升村民对地域文化、民族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自豪感,进一步提高村民的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和科学文化素质,发挥村规民约、家风家训等润泽心灵、教化万物的作用,提振村民的精气神,促成村民养成良好的思维和行为习惯,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从而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精神支持。

3.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充裕的人才支撑

人才兴则乡村兴,乡村振兴是包括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的全面振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需要乡村的科技人才、文化人才、管理人才返乡创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乡土人才在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能够发挥带领技艺传承、带强产业活力、带动群众致富等方面的示范带动作用。激励广大乡土人才扎根民间、服务乡村,对弘扬新时代的精益求精工匠精神和永不懈怠的攀登精神具有积极的意义。乡土人才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他们成长在基层乡村,对本地资源环境和风俗习惯有着深入了解,拥有丰富的生产实践经验;他们掌握独家的绝技绝活,是传统文化的传承者,所从事的工作也具有一定创新性;他们带动力强,能够起到示范和辐射作用,是乡村产业的开拓者和群众致富的带领者。

而乡土人才是优秀乡土文化的传承人,是重要的乡村人力资源。乡土人才中,一些“手艺人”“土专家”和绝招绝技的拥有者,是乡村文化的表演者、传播者,有的甚至是乡土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人、传承者。传承和创新优秀乡土文化,进一步加强乡土人才队伍建设,对于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现乡村经济发展繁荣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传承创新优秀乡土文化,要让各类拥有本领的乡土人才在农村广阔天地尽展其能,建立健全乡村振兴人才队伍,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充裕的人才支撑。

4.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强大的内生动力

优秀乡土文化能够满足村民的价值需求,形成价值认同。文化无论对于社会的发展还是个体的成长都有着深刻的影响,“人的社会化过程,实际上就是不断接受文化的影响,由生物人(自然人的初级状态)向文化人转变的过程”[2],文化不仅塑造人的价值追求与行为模式,而且影响着社会的结构形态和发展进程。优秀乡土文化是生活在一定区域内人们独特的精神创造和审美创造,凝结着乡土社会全体成员共同的精神寄托,与村民有天然的亲近性,是永不过时的文化资本,在持续发生的文化传承和经验中不断叠加、累积。其包含的礼仪、风俗、服饰、饮食、建筑等内容,构成了当地独具魅力的人文风景,是村民乡土情感的主要来源。这种感受在当地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共同的精神认知,能够增强社会共识,容易产生情感共鸣,能够维系原有的生活方式、情感方式、文化心理和价值观,满足村民对价值的追求和对生活意义的理解,形成共同的价值取向与社会共识,这种价值认同,是推进乡村振兴的精神引擎。

优秀乡土文化能够提升村民的精神需求,提升村民的生活幸福感,发挥凝聚人心的作用。农民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主体,农民的凝心聚力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优秀乡土文化是团结凝聚广大村民的重要思想纽带,村民对优秀乡土文化的认知与共识,能有力地激发他们参与到乡村振兴的历史潮流中来,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优秀乡土文化所蕴含的积极精神能够促进村民勇于革新、开拓进取,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传承和创新优秀乡土文化,要求我们传扬先人世代遵循的道德行为准则及家风祖训,挖掘传统的乡规民约、行帮规范,激活乡村自有的文化内涵来动员村民,形成乡土文化的向心力、感召力和无形的约束力,充分发挥村民建设乡村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创造性,唤醒村民的主体意识,增强村民建设乡村的责任感,使愿意留在乡村的村民安得下心、稳得住脚、干得成事。

二、传承与创新优秀乡土文化面临的问题

随着时代变迁,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乡村社会形态和产业结构发生了深刻改变,旧的生产关系、社会关系等逐渐被取代,优秀乡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也受到深刻影响。在社会转型过程中,本应受到保护的传统村落民居、民间习俗等文化资源遭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导致传统文化资源流失严重,传承和创新优秀乡土文化面临着严峻的困境。

1.优秀乡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价值迷茫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乡村文化是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主体,村庄是这种文明的载体,耕读文明是我们的软实力。”[3]然而受工业文明和城市文化的冲击,产生了城市文化与乡土文化的价值迷茫。在价值观念上,城市文化呈现出快节奏、高消费等特色,并传播到乡村。在城市文化的冲击下,一些民间礼俗和传统被简单粗暴地视为封建、落后的产物,不具有当代价值和未来价值。或者在价值表现上,受城市文化的冲击和影响,优秀乡土文化载体面临严峻的传承危机,逐渐变成带有经济意味的表演或形式,少了乡村人所独有的人情、人文、理念。抑或在价值传承上,农村中的青少年由于在外学习或打工,与土地、村落长期疏离,对乡土文化的记忆存在表面化、碎片化特点,没有对优秀乡土文化价值的高度、深度、广度形成广泛共识,也不可能从乡土文化与乡土社会、乡土文化与城乡融合发展的高度进行文化判断。

优秀乡土文化既要符合传统价值取向,又要能够与当下价值导向相契合,如何使优秀乡土文化契合乡村自身的历史文化,又与先进文化相协调、与现代价值相适应,以滋养农民的精神世界、提振农民的精神力量,使其能够为乡村的全面振兴服务,为乡村经济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服务,实现传统价值的现代转型,这是当前亟须破解的难题。

2.优秀乡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主体缺失

随着当前城市化进程加快,大量的农村居民开始向城镇转移,城市扩张速度进一步加快带来巨大人口压力的同时,也使得优秀乡土文化传承和创新主体缺失、后继无人,文化面临传承危机。具体来说,一方面是优秀乡土文化的代际传承出现断层。优秀乡土文化是村民们以口口相传的方式传承下来的,主要以代际传承为主。乡土社会中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各类民俗、戏曲、杂技医药等,其发展延续主要靠一代代的文化传承人,他们是乡土文化发展链条上的齿轮,如果这些传承人无法继承乡土文化遗产,就意味着这些文化的消亡。而当前这类传承人正面临着断层,抑或已经断层,民俗文化仅保留在老一辈人的记忆里。另一方面是优秀乡土文化缺乏创新引领主体。当下优秀乡土文化组织和人才有效补给不足,缺少专业人才支撑。“当前中国城乡关系正处在第三个阶段,即农民快速进城、城乡关系重组、农村社会剧变时期。农村人财物进城,村庄空心化,农村衰落。”[4]城镇化的加剧,使得乡村逐渐成为由老人、妇女、儿童组成的空心村,这样的状况,不仅带来了家庭功能弱化等一系列问题,而且直接导致优秀乡土文化发展的空心化,甚至乡村社会无文化的尴尬境遇。随着时间的流逝,知晓优秀乡土文化的精英锐减,直至优秀乡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难以为继。文化传承的主体缺位,全面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也会由于缺乏精神支撑和文化涵养而无法发挥其本身的价值。

3.优秀乡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动力式微

优秀乡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需要外力推进,更需要内生动力的主动促进,只有具备充足的内生动力,获得强劲的自我生长力量,才能促进优秀乡土文化蓬勃发展。当前,优秀乡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正面临动力式微的问题,这与文化创新难以满足现实需求密切相关。优秀乡土文化创新应植根于本土、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并不断适应多元发展需求,既要继承乡土文化传统的东西,也要适应现代生活需求创造新的东西。只有这样,乡土文化的命脉才会亘古弥新,可持续发展。而当下优秀乡土文化的传承方式和创新载体缺乏科学规划、统筹安排。

推进乡村振兴意味着,要以传承优秀乡土文化基因来提升农民的文化自信,以乡村振兴的主体——农民的内在涵养来激发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而当下最为突出的问题就是文化创新主动性不足。随着大批农村青年劳动力转移进城就业,一些进城务工的农民在人生观发生变化的同时,乡土情结逐渐淡漠。而在农村中的老人、妇女、儿童由于缺乏必要的科学文化知识,接受新信息的能力和水平有限,这使得优秀乡土文化的传承缺乏基础支撑,不能够以农民的主动性作为激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内在动力。

4.优秀乡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特色不足

优秀乡土文化体现的是农民的精神创造和审美创造,具有地域性和独创性的特征。作为当地文化的记载,优秀乡土文化本身就体现着鲜明的地域特色。然而,在当前一些区域的乡村文化建设中,风格模式化和都市化的倾向导致乡村建设千村一面,原有的乡村文化特色逐渐丧失。在村庄整治和迁建过程中,一些文物古迹、人文传统、风俗民情等乡土文化遭到破坏,在乡村旅游中单纯的“农家乐 采摘”模式,使乡村原有风貌和特色日益丧失,能够体现民俗传统和地域特色的农耕文化元素日益缺失。亦如优秀乡土文化在传承与创新中具有了都市化特征,呈现出传统性与现代性,多样性、市场性交融的特点。在乡村景观的建设中,由于过于强调现代化的升级改造,不顾当地的实际,忽视了当地的特色,导致乡村文化建设既不是乡土性,也不同于现代性。

农村的发展不是把优秀乡土文化“化”掉,而是要传承乡土文化,保持原有的乡土本色,实现城市和乡村的差异化协调发展,坚定不移走好差异化、个性化、深度化的发展道路,在内容、形态和表现形式等方面,从单一走向多元、从封闭走向融合。

三、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背景下传承和创新优秀乡土文化的路径选择

在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优秀乡土文化已成为激发农民内生动力和主体作用的重要内容,同时是支撑乡村和谐社会建设的精神力量。新时代背景下,探究优秀乡土文化传承与创新对策,对于有效推动乡村文化建设、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实现乡村的全面振兴,应具体从以下四个方面推进。

1.重建优秀乡土文化的现代价值体系

传承和创新优秀乡土文化,要根据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需要,挖掘其所内含的精神力量,构建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主体的乡土文化现代价值体系。

第一,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旗帜导向。

优秀乡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要处理好优秀乡土文化多元化趋势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的关系。深入挖掘优秀乡土文化的精神内核和文化基因,厘清优秀乡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内在关系,将优秀乡土文化中勤劳、互助、诚信、仁爱、淳朴等道德观念融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将优秀传统文化中和谐、节俭、朴实、共生、互利共存的价值取向融入乡村振兴的战略实施中,实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优秀乡土文化的双向良性互动、相互促进,推动优秀乡土文化在当代传承和创新发展。

第二,引导村民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

优秀乡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要以村民文化价值观为基础,不断增强村民的文化自觉意识,使其充分认识自身文化的重要价值,重拾文化自信,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伟大实践中形成共同的文化认知,推动乡村文化的蜕变、发展和完善。因此,要在坚持主流和主导文化价值观的基础上,引导村民的价值取向、行为习惯符合社会的整体要求,教育村民树立与乡村文化现代化相适应的价值观,摒弃低俗媚俗文化,不断增强村民对村落文化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

优秀乡土文化是村民在长期生产和生活中凝练出来的健康、积极的文化形态,体现了农民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为此,要保护好世代传承下来的乡土文化根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在开发和利用上遵循文化原生态属性,传承地域资源的深沉价值,使其内容的鲜明独特性能够被真正欣赏,形式的多样性能够被有效辨识,让优秀乡土文化焕发时代活力,让文明新风劲吹广袤田野,润物无声滋养农村农民,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蓄力赋能。

2.健全优秀乡土文化建设的责任评估机制

健全优秀乡土文化建设的责任评估机制,是推动优秀乡土文化纵深发展的现实要求。其内在本质就是通过责任评估机制的革新,进一步深化责任评估的范畴、原则、标准以及制度建设等,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优秀乡土文化建设路径,繁荣乡村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事业,提高优秀乡土文化的生产力和竞争力,从而助推乡村的全面振兴。

第一,建立以农民为主体的文化参与表达机制。

传承和创新符合时代要求和大众喜闻乐见的优秀乡土文化,就要根据当地村民的文化基础、心理需求和接受程度,建立起符合村民认知水平、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的文化参与表达机制。这不仅需要政府的支持和引导,也需要广大农民的积极参与,要保障和实现最广大农民的文化权益,给予其更充分的文化参与权、文化表达权。具体来说,一是创立有效的优秀乡土文化需求表达机制。采取多方面渠道,如利用村委会、社区等常规渠道,网络电子政务系统等新型渠道表达自身的文化诉求,在深入互动交流的基础上,掌握村民的所思所想,进而充分满足村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二是建立顺应市场发展模式的农民文化参与机制。在农民文化参与上,转变思想观念,革新原有的文化决策机制,加强宣传教育培训,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参与活动,引导村民形成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第二,完善以政府为主导的文化宏观管理机制。

从整体上把握优秀乡土文化的发展方向,加大专项资金的投入,根据乡土文化资源的特征制定有针对性的管理方案。在乡村公益性文化事业上,要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深入掌握村民的文化诉求,加强硬件设施管理。在乡土文化人才引进上,进行积极的帮扶和鼓励,对有参与意愿的民间组织、社会团体或个人给予免费指导和帮扶,“进一步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文化治理体制。同时,借鉴传统的文化组织方式和现代的文化理事会等治理机制和平台,构建适应乡村社会发展的多元文化治理平台”[5],使优秀乡土文化呈现自下而上的欣欣向荣之貌。

在完善文化管理体制的同时,要着力加强责任保障,实行文化考评机制和责任落实到人制度,建立分级协调机制,加强相关职能部门的统筹协调配合。此外,还要强化文化市场的监管机制,在优秀乡土文化发展创新中,引入现代化的市场体系,促进政府与市场双向融合,真正从制度层面打破优秀乡土文化发展的难题,推进文化发展机制革新。

3.推动优秀传统乡土文化多元融合发展

乡村旅游的核心要素是文化,文旅融合作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为优秀乡土文化发展指明了方向。为此,要将乡土文化融入文旅建设,促进乡村特色文化发展。

第一,组织开展贴近乡村、感受乡土生活的系列活动,如乡村歌舞表演、婚俗观光、耕织体验、节庆活动、娱乐竞技等,为外来游客提供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文化服务。还要注重以农为本、以乡为魂,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美食、休闲、娱乐等,做好旅游产品开发和营销,充分展示本地特有的优秀乡土文化精髓。

第二,组织开展乡村文化、历史文化展览,生动系统地反映农耕文化、游牧文化、渔猎文化的特色和历史。深入挖掘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充分利用乡村闲置房屋和潜在空间,真实客观地反映村落发展的历史风貌,展示乡村变化,彰显乡村特色。推动乡村文化与旅游、农业等产业深度融合,因地制宜推进民俗文化发展、传统工艺振兴、农耕文化体验基地建设。划定乡村文化建设的保护红线,有力保护好文物古迹、传统村落,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等,为乡村旅游提供丰富的文化资源和文化特色。

乡村社会中的建筑、民俗文化、手工艺等所代表的优秀乡土文化资源,是乡村文化旅游开发的重要依托,这些文化资源的有效利用能够在盘活用好乡村资源的同时,带动经济发展,保障优秀乡土文化发展。

4.完善乡村特色文化人才的培养机制

人才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主体力量,积极推动乡村人才回归,充分发挥他们在乡土文化中的引领示范作用,有利于激发乡村活力,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

第一,鼓励乡村人才扎根乡村。从乡村走出来的人才根在乡村,对乡村有着深厚的感情,长期在城市的求学、工作与生活经历使他们积累了一定的物质财富与人脉资源,他们可以将这些优势资源带回乡村,成为城市和乡村之间文化交流、融合发展的桥梁。政府应充分挖掘本地特色农业资源、发展地方经济,为乡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吸引人才回流。

第二,鼓励建立乡土人才职称激励制度,对于取得乡土人才职称的人员,在产业技术扶持、项目资金投入、展示与展演、职业技能培训、宣传地域文化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为乡土人才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第三,发挥乡村文化主体的作用。在乡土社会中,农民处于文化建设的主体地位,要充分发挥广大村民的主人翁精神,积极参与文化建设活动,使推动优秀乡土文化发展成为农民的自觉意识和自觉行动。在培养乡村文化人才方面,依托乡镇文化站、文化礼堂等载体,针对各自特点开展不同形式和内容的培训。

第四,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要实施人才培育工程,因地制宜支持民间文艺团体、民间艺人、文化示范户等文化载体。强化人才培训,对乡土文化骨干、文化工作人员定期进行培训,特别要做好本土“技艺传承人”“文化关键人”的培养工作,选聘那些具有专业特长、热爱乡土文化事业的优秀人才,壮大农村文化工作队伍,以多样方式落实好文化人才的保障政策。

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项历史性、系统性工程,优秀的乡土文化为这一战略的全面实施与顺利完成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优秀的乡土文化是农民农村的“根”和“魂”,在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不应被忽视和淹没,而应该更加重视其价值,发挥其作用,努力使优秀乡土文化在传承和创新中能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人民日报》2021年2月22日。

[2]朱宇、陈晓辉:《论恩格斯人学思想的总体图景》,《理论探讨》2020年第6期。

[3]张孝德:《中国乡村文明研究报告——生态文明时代中国乡村文明的复兴与使命》,《经济研究参考》2013年第22期。

[4]贺雪峰:《城乡关系视野下的乡村振兴》,《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4期。

[5]吴理财、解胜利:《文化治理视角下的乡村文化振兴:价值耦合与体系建构》,《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