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农成果 > 中农研究

“小园区”何以铸就乡村振兴“大舞台”? ——基于江西省彭泽县“乡村振兴园”的调研与启示

作者:郑家倩  责任编辑:许家秀  信息来源:中国农村研究院  发布时间:2021-11-14  浏览次数: 24533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当前,各地都在积极以产业为突破口推进乡村振兴,但也遭遇产业发展共同难题:农村经济基础条件差,产业结构布局散,产业服务体系不完善等现实困境,导致农村产业“起步难、进展慢、长效艰”。对此,彭泽县以乡村振兴园为抓手,通过建立“县—乡—村”三级园区及其联动之机制,为农村产业发展搭台、铺路。具体而言:通过搭建乡村振兴园区载体、用活农业农村资源、走好产业集群融合路径、衔接政企社民多元主体,凝聚产业发展之合力。同时,通过三园联动机制,将组织机构、要素资源、经营主体有效联结起来,共促乡村振兴先行一步。

一、以园立业,筑牢乡村产业“基底”

彭泽县通过科学合理布局、突出园区特色、完善园区功能等重点工作的部署,统筹推进乡村振兴园区建设,为乡村产业发展夯实基础。

(一)抓点连线,勾画园区产业“轮廓”

彭泽县在县、乡、村三级平台分别开展创建现代农业核心区、示范区和带动区,形成层层辐射、梯次推进的农业现代化格局。首先,以县为面,规划全域核心区。依托鄱阳湖区域丰富的水域资源,彭泽县在县域中心打造了以太泊湖、芳湖两个流域为核心的国家级乡村振兴示范园区,园区覆盖浪溪镇、棉船镇等11个乡镇(场、区)的全部或部分,总面积31.2万亩。其次,以乡为线,搭建区域示范区。2020年夏天,彭泽县在天红镇、马当镇、东升镇等五个乡镇试点建立以乡镇为地域载体的乡村振兴先行示范区,规划投资21个亿,坚持在推进“一乡一园”的基础上打造“一乡多园”。最后,以村为点,培育局部带动区。县农业部门着重推进产业园内61个行政村的“一村一品”建设,重点培育了瓜蒌籽、茶叶、油茶、虾蟹等一批特色明显、类型多样、竞争力强的村庄产业,形成农业资源集聚的局部产业带动区。

(二)拓层扩面,定位园区功能“面向”

乡村振兴示范园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试验田和乡村振兴的区域载体承载着产业发展、技术创新、联农带农等多项功能。其一,抓“产业培育”,把握园区建设“重点”。彭泽县立足区域水源优势,重点培育“稻渔”产业作为园区主导产业,着力打造以草药、花卉、蔬菜等产业为主的“五谷”特色产业体系,并在园区内规划了700亩加工物流区,完善产品加工体系。其二,抓“技术创新”,突破产业发展“难点”。乡村振兴示范园在产业集聚的基础上进一步促进了技术、人才、信息等资源要素向园区汇集。武汉生物研究所、南昌大学、九江学院等科研院校的加入实现了园区内稻虾产业再升级,从虾蟹壳中提取的甲壳素和壳聚糖技术也被广泛用于食品、化工、医药等领域。其三,抓“富农兴村”,用好参园机制“特点”。彭泽县乡村振兴示范园区通过“股份合作方式(土地入股 财政资金折股量化)”“订单农业方式”“土地流转 保底分红方式”三种模式与村庄、村民结成利益共同体,在发展乡村产业的同时带动农民就业和增收。

(三)联上带下,明晰园区关系“基调”

县、乡、村三级园区统一规划、整体推进,形成园区间环环相扣、互促互进的发展关系。一是“县园区”中流砥柱做引领。县级核心区由县政府出资重点打造,对乡镇及村庄的园区规划建设、基地产业发展起引领示范作用,其构建的以稻渔综合种养为主的“1 6”特色产业体系覆盖了全县园区主要产业内容。二是“乡园区”承上启下来中转。乡镇示范园在彭泽县三级农业园区共建中起到了过渡作用,其向上对接县园区发展模式和资源下沉,向下辐射带动村庄产业基地发展,并负责产品加工销售。扶贫办主任许兴东表示“乡镇层面的产业园区无论是产业类型还是发展模式都跟村里接近一些,更能起到示范带动作用。”三是“村基地”底层发力干实业。村庄产业扶贫基地是县乡农业园区发展的底层果实,其贴近农民的区位优势更能实现农业园区整体建设的现实价值。马当镇船形村的洋船扶贫产业专业合作社,采用

“一管理三优先”运营模式发展江水螃蟹养殖基地、莲藕以及菊花种植基地,实现了以基地产业带农民脱贫致富、助乡村发展振兴。

二、三园互联,共砌产业振兴“高墙”

彭泽县将乡村振兴示范园园区打造为产业发展的有力支点,借园区平台推动不同组织管理机构的有机联合,促进不同企业间产业发展的分工合作,实现不同来源资源的有效配置,以此化解产业振兴过程诸多困境。

(一)县乡村组织“有效联动”,破园区运行难题

为确保园区建设和运作的稳步高效推进,彭泽县构建了园区管理委员会、乡村振兴工作队和村庄产业合作社三位一体的农业产业园组织管理机构。第一,成立园区管理委员会“布好局”。彭泽县将农业园区管理委员会设为园区常设机构,由其负责产业园发展顶层设计、方向目标的指导决策,以及产业园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供给,协调解决产业园用地、用水、用电等问题政策,对产业园运行管理进行全局管控。第二,组建乡村振兴工作队“强推进”。乡村振兴工作队由原乡镇扶贫队伍转变而来,主要负责对接乡镇园区建设、推进产业发展进程、跟踪项目实现效果。“有了工作队专人干专事,园区的项目申报、企业引进都方便的多”东升镇严镇长如是说。第三,搭建村庄产业合作社“抓落实”。2018年彭泽县在全县范围内成立了726家农民合作社,合作社由村两委班子、大户、贫困户等成员组建而成,负责具体落实村庄农业产业的选品、种植、管护工作。相对于县级、乡级园区管理运营组织,村庄产业合作社真正的实现了乡村产业发展“带动农民干,领着农民赚。”

(二)大中小企业“有机连接”,补产业结构短板

彭泽县立足园区内大中小企业,从供应链切入、产业链剖析,建立产业协作生态链,形成产业优势互补、依存度高、协作度紧的产业链和产业群。首先,用村企做出一产“高质供应”。东升镇桃红村为充分发挥当地生态资源优势,于2014年创办了虹岭家庭农场,开始规模化和标准化的林果种植,农村林果面积近300余亩,其中红心猕猴桃100亩,高峰期产量达到每亩2吨,质量上乘的猕猴桃单个售价能达10元。其次,以乡企实现二产“精细加工”。东升镇除水果种植外还发展了梅花鹿养殖产业,长大的成鹿将运送到乡镇园区内的加工企业进行精细加工,目前已开发出鹿茸、鹿胎膏、鹿胎粉、鹿鞭、鹿茸胶囊以及鹿茸酒、鹿鞭酒等系列产品,实现产业的增值效益。其三,借龙头创造三产“品牌效应”。龙头企业对于微小企业发展存在辐射带动作用。桃红村猕猴桃产业在群鹿事业有限公司的资源辐射带动下,开发了林果参观采摘园,并打造“鹿香果”品牌,将包装好的猕猴桃以统一品牌销售到安徽、湖南等地。

(三)政企社资源“有的配置”,化要素分散弊端

实现多方资源的优化配置是农业园区建设的功能所在,也是凝聚产业发展力量的重要保障。一是政策、资金统一注入,“政府扶园”有方向。彭泽县成立农业园区管理委员会,在政府与园区间的建立直接联系,方便农业、城建、水利等各部门的项目资金的集中投放,以及路网、田网、电网等产业发展配套基础设施的统一规划。二是技术、信息多方流入,“企业驻园”有重心。太平乡智慧农业大数据平台搭建了乡镇外部市场主体与内部园区的沟通桥梁,金蒌籽公司总经理张爱芳表示“平台不仅可以监控园区农作物生长情况,运用大数据统计整合产品市场信息,还能通过产业介绍、产品宣传吸纳更多的市场主体加入。”三是土地、人力强力泵入,“村民参园”有底气。彭泽县乡村振兴示范园不仅为政府和企业提供了活动平台,还为农民打造了活动空间。村民可以通过土地入股和就近就业的方式绑定其与园区的密切关系,成为园区经营主体成员之一,共享园区发展收益。

三、多园共促,合建乡村振兴“大厦”

彭泽县通过构建三级产业园区体系,实现园区间功能互补、行动互促,有效的推动了当地农业产业的高速、高质发展,实现了农民脱贫致富和乡村发展振兴,为其他地区的乡村振兴事业提供了有益思路。

(一)找准抓手是启动产业振兴的重要前提

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了总体部署,《意见》明确提出“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需依托乡村特色优势资源,把农业现代化示范区作为推进乡村产业的重要抓手,加强资源整合、政策集成。”对此,彭泽县立足本地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集全县之力打造了一批“业态丰富、特色鲜明、技术创新、功能全面”的现代化农业产业园,实现了产业发展有平台、乡村振兴有落脚。现代化农业园区已然成为推进彭泽县农业现代化和产业振兴乡村的重要抓手。

(二)选对单元是突破发展瓶颈的关键举措

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需立足县域产业布局,突出各乡产业特色,挖掘乡村产业资源,以此形成区域发展合力。为此,彭泽县在县、乡、村三级单位分布打造了农业产业的“核心区、示范区和带动区”,形成层次分明、有机联结的产业园区体系;构筑互促共生、梯次推进的产业发展大格局。三级园区间的紧密连接实现了区域组织的有效衔接、园区产业的有机联结和各项资源有的配置,推进了彭泽乡村产业发展的更进一步。

(三)三产融合是发展产业振兴的有效途径

乡村产业振兴起步于农业但却不能止步于农业,单一农业生产产业价值低、带动力弱,一二三产的融合发展才是现代农业本质特征和乡村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为此,彭泽县坚持在做强第一产业的基础上,通过农业园区持续放大“接二连三,跨二进三”的乘数效应,实现农业的全产业链发展格局。具体包括“一产抓特色”,发展乡村特色主导产业;“二产抓提升”,实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倍增计划;“三产抓突破”,挖掘农业生态、休闲与文化价值。

(四)联农带农是产业振兴乡村的应有之义

以农业发展为中心,以农民增收为重心,以农民坚持“姓农、务农、为农、兴农”是建设乡村振兴产业园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彭泽县通过政策上倾斜、机制上勾连、行动上保护,将园区、企业和农民捆绑在一起,园区内探索创新的“公司 合作社 基地 农户”、“龙头企业 合作社 家庭农场 种植大户”、“农民合作社 大户 贫困户”等多种产业合作模式,并形成了“分工共作、风险共担、收益共享”的经营机制,推进了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