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研究Empirical Research

当前位置: 首页 > > 地方研究

精英重塑:乡村振兴中新乡贤何以可为、何以能为 ——基于广东省蕉岭县人才振兴的调查与思考

作者:钱美蓉 董帅兵  责任编辑:高新水  信息来源:中国农村研究院  发布时间:2021-03-11  浏览次数: 2566

中共中央、国务院《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指出:“以乡情乡愁为纽带,引导和支持企业家、党政干部、专家学者、医生教师、规划师、建筑师、律师、技能人才等,服务乡村振兴事业”。长期以来,城乡二元差异导致乡村人才流失严重,人才结构失衡、才德能力难兼、乡愁乡情淡化,使得外出青壮“乡而不贤”、留守群体“贤而不能”、在村能人“能而难为”,进而导致乡村振兴面临无人可用、有人难用、用人不当等人才困境。为此,广东省蕉岭县探索出“精英重塑”的人才振兴机制,充分整合村庄内外的乡贤资源,服务乡村振兴。具体说来,借力社会组织请回外出乡贤,借助政策创新用好在村人才,借用情感利益留住回乡能人;以投资捐款为引擎,引入发展项目,使产业振兴加速度;以协商议事为途径,融合多元主体,为村庄治理注活力;以基金组织为平台,承接募捐集资,为村庄公益添动力;从而使乡贤愿回村、能回村、留得住、住的稳,为乡村振兴提供了不竭的人才动力。

一、内推外引,结构失衡,乡村振兴遭遇“人才干旱”

城乡二元结构、参与平台缺失、建设途径堵塞,使村庄面临乡村能人“留不住”、外出人才“引不回”、在村群体“难作为”的困境。

(一)城乡二元,村庄凋敝,外出青壮“乡而不贤”

城乡发展不平衡导致青壮年劳动力逐渐向城镇聚集,村庄空心化成为乡村振兴的首要难题。一是传统农业低效,村庄难做发展“助推器”。服务体系滞后、投资规模有限、生产效率不高、产品市场发育不全等问题,导致农业难以满足农村的发展需求,农民不得不踏上进城务工的道路。二是现代资源聚集,城市渐成务工“引力核”。城市在基础设施、就业机会、收入水平、教育医疗等方面优势明显,吸引着大量村民进城。三圳镇东岭村地处山区,80%以上的村民为了更好的就业、教育和生活条件而进城。三是村庄认同减弱,村民在外惶为“无根水”。共同利益缺失、基础设施落后、长期外出务工等原因使得村民有村民身份但无“村庄认同”、有村庄户口但缺“乡愁乡情”,伴随低认同感而来的是参与村庄公共事务意愿的缺乏。南磜镇金山村王发胜书记讲到:“村里召开户代表会议时,在城务工的村民不愿回村,使得村里的很多工作难以顺利开展”。

(二)才德难兼,途径缺失,留守群体“贤而不能”

在村人员主要由中老年人构成,留守群体能力有限、参与平台缺乏、村民自治低效是在村人员对村庄发展治理参与不足且无效的主要原因。第一,自身才能有限,参与发展“力不从心”。乡村振兴需要有知识、有技术的专业人才提供智力支持,然而常住村庄的中老年群体才能有限,建设家乡“有心无力”。南磜镇岭背村村干部郭茂清说:“年轻人都出去务工了,留下来的人没有能力参与村庄治理”。第二,村庄平台缺乏,献智献策“言路难开”。专业合作社、老年协会等组织是留守村民参与村庄治理的重要平台。蓝坊镇峰口村老年协会因资金缺乏、村民参与不积极等原因无奈解散,未能给村民参与治理提供有力的平台支持。第三,村民自治萎靡,有效治理“名实分离”。村庄空心化导致村民自治流于形式,村民参与低效。南磜镇岭背村理事会成员由村委会提供候选名单,再由村民投票表决产生,形式化的参与未能充分尊重村民意见,使得理事会难以有效地融入村庄治理。

(三)情散心离,带动微弱,在村青壮“能而难为”

村民之间的矛盾、个体经营规模有限等因素使在村青壮难以带动其他村民发展。首先,村民素来有矛盾,心结难解,不愿带动他人。村庄内部矛盾是阻碍村民“共建、共治、共享”的重要因素。广福镇广育村岗坝、南坑两个片区因历史矛盾几十年互不来往,彼此都不愿与对方共享发展资源,导致双方难以实现共同发展。其次,传统个体化经营,自主发展,不会带动他人。农民经营的个体化、封闭化、分散化并未得到有效改善。广福镇广育村黄忠铎书记说:“土地承包到户,一家一户经营是传统习惯,很少有人会考虑带着他人一起发展”。再次,能人小规模创业,辐射圈小,不能带动他人。资金不足、技术缺乏、土地集约难等原因导致村庄能人的产业规模较小,使其在增加就业、技术示范等方面的带动作用不明显。蓝坊村邱志平书记说:“村里做生意的人本来就不多,顶多也就是养几头猪,根本无法带动其他村民一起发展”。

二、内聚外联,组织激活,乡贤能人引来“及时雨水”

针对村庄发展人才动力不足的问题,蕉岭县积极鼓励在村乡贤参与、号召外出乡贤反哺,为村庄发展开掘新源泉,使乡贤成为推动产业发展、提升治理水平的重要力量。

(一)组织为引,激活乡贤反哺“泉眼”

通过成立社会组织,蕉岭县有效整合县内外的乡贤资源,通过捐款捐物、建言献策、引入项目等方式助力乡村振兴。其一,商会组织集资集智,成产业发展“领头雁”。蕉岭县依托商会组织,将热心企业家集中起来为村庄产业发展出点子、出资金。在商会成员的推动下,新铺镇成立蕉岭县乡村振兴创业第一站,用于联系对接相关企业,扶持群众发展特色种养业,建设电商销售平台,促进乡村产业发展壮大。其二,台胞组织牵线两岸,为招商引资“生力军”。蕉岭县依托海峡两岸交流基地,争取台胞考察团、探亲团支援家乡建设,使得两岸交流不断加深。从1987年至2014年,台湾同胞共为蕉岭公益事业捐资5000多万元人民币,蕉岭台资企业投资总额达到2000多万美元。其三,基金组织汇聚善款,作教人育才“存钱罐”。蕉岭县积极引导乡贤成立基金组织,使教育善款在推动教育事业发展上发挥出“1 1>2”的效果。蕉城镇东山村东山育才董事会积极发动本村在外乡贤捐款,集中管理所得款项,用于奖励村内考上大学的应届生。

(二)制度为镐,凿通乡贤回乡“渠道”

蕉岭县大力支持乡贤反哺家乡,通过完善相关制度搭建回乡平台,打开了乡贤返乡的门路。首先,协商议事鼓励参与,使在村乡贤融入治理。协商议事会是蕉岭县乡贤参与村庄治理的重要平台。2017年,蕉岭县依托133场协商议事会,使乡贤能够参与协商新农村建设、推动环境整治项目落地、为村庄发展提供参谋建议,进而有效提升了村庄治理水平。其次,政策创新联乡兴村,助县乡干部支援家乡。蕉岭县推行“联乡兴村”新模式。“联乡兴村”通过制定政策、提供配套资源、发挥党员引领作用、利用乡愁呼唤等途径,成功号召291位干部自愿报名组成97个“联乡兴村工作组”,有效推动了乡村振兴。最后,会议助力开通专道,将在外能人引回村庄。蕉岭县各村积极举办乡贤会议,开启乡贤助力家乡发展专项通道。广福镇广育村每年大年初一召开乡贤茶话会,利用春节回乡的时机,使乡贤为村庄发展进言献策、出力筹资,已有4名乡贤回村创业。

(三)联结为基,筑牢乡贤聚力“水池”

蕉岭县紧抓“情”、“利”、“理”三条纽带,为乡贤返乡提供充足的内生动力。第一,乡愁呼唤,动之以“情”,打好“暖心牌”。乡村振兴要“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蕉岭县通过建设“世界寿乡•富美蕉岭”、开展“客家好乡贤”评选活动、制作荣誉红榜等途径,有效增强了乡贤的认同归属感,进而唤醒乡贤乡愁情节,激发乡贤反哺热情。第二,创业帮扶,联之以“利”,系紧“同心扣”。蕉岭县各村建立多种形式的创业服务平台,使乡贤利益与村庄利益紧密联结。南磜镇岭背村村委会使用一部分扶贫资金支持外出乡贤梁军辉的创业计划,帮助他在本村建立250亩的甘蔗基地,既增强了其他乡贤回乡创业的信心,又有效地带动贫困户脱贫。第三,能人带动,晓之以“理”,留住“金凤凰”。蕉岭县积极引导乡贤融入村庄治理,以增强其获得感和归属感,使乡贤愿意留村建设。蓝坊镇石湖村20多名乡贤能人经村民选举组成理事会,在责任意识和乡愁情感的双重感召下,自发筹款100多万元建设青檀园,改善村庄面貌。

三、内育外活,选贤任能,蕉岭经验拨开“困境迷雾”

蕉岭县打破城乡藩篱,激活内外乡贤资源,使其成为创业致富的带头者、产业发展的推动者、村庄治理的参与者、公益事业的建设者,为乡村人才振兴提供了有益经验。

(一)精英重塑是破解乡村振兴人才困境的突破口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蕉岭县通过精英重塑,不仅有效集中在外乡贤,而且充分整合内部人才,找到了人才振兴的关键点。通过建立乡贤回乡平台、强化乡贤反哺的动力源泉,使分布在各地的乡贤得到有效整合,乡贤资源得到充分利用,进而有效破解“村庄人才流失多、人才返乡少、回乡做事难、留乡信心弱”的困境,使乡村振兴“有人”、“有资”、“有智”、“有力”。

(二)更新乡贤内涵是激活乡贤资源的实践要求

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积极发挥新乡贤作用”,更新乡贤含义、丰富乡贤内涵具有基础性意义。蕉岭县广泛搜寻新乡贤资源,在多种举措的配合下,成功激发企业商人、港台侨胞、创业先锋、老党员、退休教师、村庄能人、在职干部、道德模范等新乡贤建设家乡的热情。新乡贤资源的盘活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劲的资金、人才等支撑。

(三)发挥乡贤作用关键在于创新组织机制

有效的参与途径和强烈的反哺热情是发挥乡贤作用的重要保障。蕉岭县通过完善村民自治制度、制定相关政策打通乡贤反哺家乡的通道,依靠商会、基金会、海峡两岸交流平台等组织凝聚乡贤力量,借助乡愁情感、创业扶持强化乡贤与家乡的情感和利益联结机制,使乡贤回乡有门、建设有效,进而发挥出乡贤在乡村振兴中的积极作用。

(四)内外共振是聚合乡贤资源的强劲抓手

激活村庄内部和外部的乡贤资源对充分发挥乡贤作用具有重要意义。蕉岭县以社会组织为平台、以乡情乡愁为抓手凝聚外部乡贤,以政策创新、共同利益为纽带整合内部乡贤,从而打破城乡隔离,使内外部乡贤同时发力,产生“人才共振”的效果。内部、外部乡贤共同发力,使得蕉岭县的产业有人促进、治理有人参与、公益有人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