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农村研究 > 农村社会

从粗放式管理到精细化治理——迈向复杂社会的治理转型

作者:韩志明  责任编辑:赵子星  信息来源:《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1期  发布时间:2021-03-10  浏览次数: 16408

 现代社会的复杂性及其不确定性给社会治理带来了新的挑战。传统社会的治理主要是粗放式的管理具有粗线条、松散性和随意性等特点。精细化治理具有注重细节、推崇专业、重视过程和追求卓越的优势是应对复杂社会治理挑战的方案。当前各地政府推行的精细化治理实践遍地开花主要聚焦于需求的精准识别与匹配、精细化网络治理结构的建构、多主体协作格局的形塑等。从粗放式管理迈向精细化治理是多重社会因素复合作用的结果包括政治的、技术的和专业的等多方面的内在逻辑。深入理解精细化治理的转型逻辑及其困境对于持续推进精细化治理具有重要的启发价值。

关键词粗放式管理精细化治理复杂社会治理现代化治理转型

改革开放以来经过四十年的持续发展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社会生活各个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早在2010年中国就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17年底中国的城镇化率达到58.53%其中城镇常住人口超过8亿人中国已经步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1]社会分工更加细化利益关系更加复杂社会流动性更强风险程度更高各种棘手的社会问题纷至沓来使得传统的治理模式日益捉襟见肘也倒逼国家治理的改革。

在日益复杂的国家治理形势下治理现代化是推动治理转型和实现治理优化的必然要求而精细化治理是实现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抓手和必经之路也是国家治理实践发展的重要目标和方向。本文立足当代中国社会转型及其复杂性发展来思考国家治理转向的问题。首先揭示复杂社会的特性及其治理需求归纳粗放式管理的特征及其衰落考察精细化治理的兴起、实践及基本内涵接着分析从粗放式管理到精细化治理转型的多重逻辑进而反思治理转型可能存在的问题从而更好地把握社会转型背景下的治理转型以及治理现代化。

一、复杂性社会的形成及其治理需求

从遥远的蛮荒时代到发达的现代社会人类社会的发展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纵观人类社会演进的历史从农业社会发展到工业社会再进入到后工业社会从刀耕火种到蒸汽机时代再到今天信息化和网络化的时代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文明发展水平也逐步提升。伴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科学技术的革新和生产力水平的提升社会也实现了从简单社会到复杂社会的迈进。

总体上说农业社会是一个较为简单的社会其中劳动分工比较简单社会分化程度比较低生产力水平不高经济和社会网络也比较简单加之交通和信息技术不发达社会的流动性程度很低社会事实及其相互关系也较为简单。尤其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农业经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靠天吃饭自给自足无论是技术上还是理念上都具有很大的封闭性和保守性。相应的社会问题也较为简单牵涉面比较窄国家的管理职能也较为有限治理方式和手段大多比较简单而且熟人社会也可以更多地通过以宗族等为依托的社会机制来协调社会关系解决矛盾冲突。

回到中国的历史场景从隋唐朝到清朝结束一千多年的漫长历史虽然经济和社会情况也有许多变化人口和领土规模变动不居但“在13个世纪的大部分时间内中国民政由著名的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掌”。[2]P102自实行三省六部制以来唐朝以来的中央行政机关基本保持了六部的核心职能结构。[3]“国家机构没有也不可能有更多的兴趣描述整个社会现实。他们的抽象和简单化都被锁定在很少的几个目标上到19世纪最突出的目标一般还是征税、政治控制和征兵。他们只需要能满足这些任务的技术和理解就够了。”[4]P22-23因此除非经过复杂的抽象和简化过程否则官僚管理系统没有任何能力描述和干预现实。

伴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社会分工不断发展交通和信息技术更加进步社会的开放性和流动性增强社会的变化和发展令人眼花缭乱社会事实及其关系都越来越复杂人类社会开始由较为简单的社会迈向更为复杂的社会。复杂性是长期演进的结果不同的社会形态的复杂性程度是不同的其中农业社会是“简单社会”工业社会是“低度复杂性社会”后工业社会就是“高度复杂性社会”[5]过去习以为常的具有可预测性和可靠性的秩序将被具有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的秩序所取代。社会的复杂性是无法消除的也是不可逆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已经成为普遍性的社会现象未来不再像过去一样还是一个确定性的王国。

而且随着社会的持续发展社会的复杂性也不断加深最终由量变走向质变迈入到复杂性的时代。[6]P77“复杂性”是全球化时代社会的重要特征。[7]P49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化、全球化和网络化的发展社会的分化和发展进一步提速各种棘手的社会问题联袂而至社会的不确定性、不可预知性和高风险性逐渐凸显。适应传统简单社会的治理模式愈益捉襟见肘越来越难以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需求更遭遇到广泛的政府失灵和治理失灵公共治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这其中技术的发展既提供了解决问题的希望但曾经用于解决问题的各种技术同时也在制造大量需要解决的问题。

社会情景是实现社会目标所面临的各种环境要素以及与目标实现相关的条件和手段等不同的社会情景需要不同的治理形态。[8]P76要想更好地实施国家治理就必须要深入分析和理解社会情景及其特性。“复杂性”最早应用在自然科学领域后期不断扩展到社会科学领域被广泛用之于解释社会现象及其演进的规律。与简单性概念相对应复杂性是关于社会情景的定义是关于社会事实及其关系的量度也是国家可治理程度的指标。相较于前现代的简单化社会复杂性社会是对于现代社会及其运行的重要判断。复杂性社会拥有自己独特的运行机制、社会过程以及治理形态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多元性。现代社会的事实是多样性的是高度分化的不同性质和类型的社会主体发展起来形成了独特的诉求和意志从价值观到社会行为都充满了差异性不同主体或要素之间不是单一的线性关系而是复杂的非线性关系很难用简单的标准来辨别和处理社会事实也不可能用单一方法来应对所有问题。

其次是不确定性。复杂性社会是一切皆有可能的社会时刻都会产生大量需要应对和处理的新情况、新现象和新问题给社会生活尤其是国家治理形成了难以预料的后果这些问题的数量及其处理难度很多超过了政府的权限能力现有的人力、物力以及智识等资源都严重不足以至于动辄应对失措陷入失灵。

再次是联动性。相对于静态的和封闭的社会复杂性社会是高度开放的和密切联动的社会伴随着信息和交通技术的巨大发展人财物等资源在不同场域中快速的流动社会事实之间的互动建构出多层互嵌的社会网络社会事实相互联动牵一发而动全身充满了可变性和创新性也具有敏感性和脆弱性。

最后是不平衡性。复杂性社会意味着社会事实之间无所不在的不平衡性以及由此而形成的差异化空间和对立化状态这既加剧了社会的分化程度产生了贫富差距、地区差距以及个体或制度等方面的问题也不可避免地形成了巨大的摩擦和矛盾从而加剧政府治理能力的紧张。

面对复杂社会带来的巨大挑战亟需转变治理思维探索和应用新的治理技术形成更具有适应性和有效性的治理模式。这首先是要承认复杂社会的现实承认政府治理的有限性以及治理失灵政府应该由“控制”角色转向“引导”角色积极主动地谋求和多元主体的合作促成社会治理的多元格局的形成[9]P18其次要摆脱追求同一性或一致性的惯性思维承认复杂社会的动态性和偶然性关注具体的人和事及其行动策略掌握所有的环节和细节的情况积极预防和应对可能的风险最后积极主动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既要强化整体性思维、战略性思考和前瞻性意识又要密切关注个体化的社会单元探索和运用多样化的治理工具和手段发展具有科学性、弹性化和灵敏性的治理机制切实提高治理的有效性。

二、粗放式管理的形态及其基本特性

自秦汉以来在漫长的农业社会中社会生产力水平不高社会结构高度稳定社会要素的流动性程度较低社会生活是高度静态化的。传统国家的治理官僚机构的规模及其职权比较有限规则体系较为简单充满了大量的模糊地带。虽然国家建立起较为完善的法律制度但伦理道德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工具国家治理是典型的伦理治国伦理道德规范是评判社会行为的重要标尺甚至高于法律制度的规定。治理实践是所谓的人治模式高度依赖个人能力和经验及其判断对于做什么、为什么做以及怎么去做等都缺乏明确的规则约束治理过程缺乏稳定性、持续性和严谨性最后的结果具有随意性和不确定性。

从春秋的《诗经》到汉魏的乐府再到唐宋元明清的诗词曲小说等古代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相应的中国文化是一种典型的诗性文化文学艺术上追求的是“意境”强调的是“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远离逻辑思考和理性判断。社会生活注重的是个人的体验和感悟不太去注意形成客观或量化的标准也很难培养起比较明确的规则意识。由于科学技术不发达农业生产看的是老天爷的脸色很难形成“精耕细作”的思维。生活中大多数国人没有“较真”的习惯都是生活中所谓的“差不多先生”甚至连精明强干、精打细算、斤斤计较、锱铢必较等包含“认真”含义的词语都具有某些明显的贬义。

严格来说粗放和精细都是对于特定行动方式的描述主要差异体现在对个体或细节的关注和处理上。作为一个抽象概念粗放式管理并不构成一种具体化的管理制度而是指对于管理行为及其特征的抽象和归纳这其中最为主要的特性包括规则松散、约束软弱、过程混乱、标准不一、形式主义、表面文章、粗枝大叶、大而化之、顺其自然等。其中最为关键的特征就是管理的理性化程度低可预测和可控性程度低随意性、弹性化和形式化程度高高投入低产出管理的成本和效益不成正比管理的效益不高。

长期以来由于与管理相关的科学技术还不发达无论是私营部门的管理还是公共部门的管理都具有显著的粗放式管理的特性。从公共部门角度而言公共管理主要依赖于政府的力量政府是单一的公共管理中心管理体系较为松散管理过程较为封闭管理实践通常诉诸个人经验管理手段比较单一管理策略具有随意性和个人化管理结果充满了不确定性。特别是在成本控制、人员管理、资源投入、质量监控等各个方面虽然也不乏具体而明确的机制但终归是一种“未经充分打磨”的粗放式管理其特征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结构上粗放式管理结构松散缺乏明确的分工及责任体系管理职权较为模糊管理制度规则较为混乱权力运用的自由裁量性较大对于“做什么”和“怎么做”都没有明确的规范多数情况下都取决于个人的偏好和抉择难以将其固化为具有确定性的操作性知识。政府管理过程中经常出现“多头管理”、“政出多门”、“九龙治水”等情况管理过程的组织协调较为缭乱经常出现各种摩擦和冲突性情况严重影响了政府的行政效率。

2.形式上粗放式管理重结果而轻过程缺乏明确的经济思维或成本意识行动上往往是不拘小节不计成本不惜代价缺乏精心设计理性筹划。很多时候管理过程看上去雷厉风行大刀阔斧效果显著实际上却到处充满了漏洞和瑕疵。由于管理的专业化程度低形式主义问题非常严重大量存在流于形式和表面文章的问题尤其是缺乏高效的管理控制体系以及与制度规范配套的监督和约束机制很容易导致浪费问题和腐败问题等。

3.广度上粗放式管理缺少必要的分权意识也缺乏科学而合理的分工协作常有的表现就是各级政府及其官员事无巨细大包大揽事无大小亲力亲为。政府权力干预范围很广力图将政府之手延伸到一切可以或可能延伸到的地方去带着权力似乎无所不能的信念试图凭借政府之力去解决所有的问题然而却深陷于不能承受之重的泥潭导致了大量治理失败的结果。这不仅极大地加重了政府的负担也加剧了政府治理能力短缺的困境。

4.深度上管理的基础是信息任何信息都是有成本的由于缺乏足够的资源、知识和技能政府无法充分掌握社会事实及其细节以至于很多社会事实逃逸在国家之眼的视野之外很多细节还是政府及其官员的未知领域。这些构成了管理所不及的空白地带。由于可获得信息的短缺性管理者难以深入掌握社会情况及其规律性而不得不经常依赖于个人直觉和经验来处理问题最终形成大量“拍脑袋”的决策而政策执行也是脚踩西瓜皮溜到哪里算哪里。

5.手段上粗放式管理在解决问题方面缺乏科学性和专业性解决问题的手段和方法大多是大而化之模糊不清文不对题。由于对问题缺乏专业分析大多问题的解决停留在社会事实的表层而且倾向于采取简单粗暴的解决办法比如“一刀切”的办法。由于管理工具选择和匹配不恰当造成了“不该干的事干太多应该干的事没干好干过的事治标不治本”等情况。管理评价缺乏量化的衡量指标难以对管理过程及其结果进行科学评价形成良好的激励。

6.理念上粗放式管理背后是整体性的哲学长于全面归纳而不善于局部分析缺乏长远的或细致的操作性规划奉行的是“差不多”和“大概齐”的管理理念管理态度上缺乏专注、专业和投入管理过程缺乏稳定性和持续性常常会出现朝令夕改的情况比如因人而异、因时而异以及因地而异等都是常见的变通之法。更多的时候管理停留在较为空洞的理念层面却不能通过切实的执行来贯彻和落实良好的理念。

在社会复杂性程度较低的环境下由于公共管理的任务较为简单粗放式管理也多少能够胜任其管理的职责。但粗放式管理模糊化的管理方案、碎片化的管理机制以及大大咧咧的管理姿态等显然已经难以满足复杂社会的治理需求。这就迫切需要管理形态的转型逐步实现高度精细化的治理。当然对于复杂社会的治理需求而言粗放式管理无疑看上去是千疮百孔不合时宜弊病丛生不可胜数。但粗放式管理并非是一无是处毫无价值。粗放式治理也包含了大量值得肯定的元素比如抓大放小的粗线条思维、动态和弹性的治理过程以及注重发挥人的能动性作用等。

三、精细化治理的兴起及其实践维度

“精细化”的概念和理论发端于西方社会是西方理性化思维和科学化观念长期发展的必然结果。20世纪50年代“精细化”一词在日本的工业制造企业中盛行后逐步运用到企业管理中去。从泰勒的“科学管理”到戴明的“为质量而管理”到今天的“精细化管理”企业对精细化的要求越来越高“精细化”的内涵也日益丰富其核心内容是管理过程的精确化、数据化和可见性最终的目标就是要降低企业成本提高企业运转的效率改进产品和服务的质量。这些都不同程度取得了显著的管理绩效。

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新公共管理运动”席卷全球掀起了“重塑政府”和“再造公共部门”的浪潮。政府将市场机制引入公共部门广泛借鉴和吸收企业管理的成功经验强调公共管理的经济、效率和效益通过管理流程和手段的改进实现内部的精细化管理努力塑造具有“企业家精神”的政府。但与企业有所不同的是政府不仅需要保证政府机构运行的效率还需要在复杂甚至冲突的情境中去调和利益关系寻找解决社会问题的合理方案。这其中不但涉及到理念的转变、体制机制的变革和流程的再造等还需要妥善处理与其他多元社会主体之间的冲突与合作等。

面对高度复杂的现代社会政府传统粗放式的管理日益窘促无力应对和处理纷至沓来的管理需要更暴露出严重的治理失灵问题。复杂社会不仅形成了更为复杂的治理任务而且也提出更高的管理要求迫切需要发展精细化的治理形态以提高公共治理的适应性、效益性和有效性。精细化治理是相对于粗放式管理而言的是对于粗放式管理的升华和超越。简单地说精细化治理就是通过科学的手段和方法精准而高效地提供公共服务及时而有效地解决社会问题。精细化治理以科学技术为基础意味着一整套精心设计的结构和机制不仅关心结果的可测量性和可计算性而且要求运行过程的规范性和可见性。

精细化治理是实现治理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推进社会治理精细化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明确提出了精细化治理的要求。2017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上海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城市管理应该像绣花一样精细奏响了精细化治理发展的号角。实际上近年来党和国家各个层面推进的许多工作已经开启了精细化治理的旋律具体包括网格化管理、权责清单制度包括负面清单和精准扶贫以及河长制等。精细化治理成为大势所趋各级各地政府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大力推进精细化治理。对此可以从如下方面进行归纳和总结。

精准定位立足实情的差异化治理。

精细化治理关注个体重视局部强调从实际出发尊重差异和特色。各地党和政府通过开展深度的调研找准各级政府及其职能部门的位置明确目标体系和工作抓手在事关国计民生的关键领域如环境治理等推行精细化治理比如广州市荔湾区聚焦民众环保需求以旧区改造和垃圾分类等为切入点推进环境卫生的精细化整治改善人居环境和地区风貌浙江等地运用精细化思维大力开展特色小镇建设发掘不同地区的特色和优势打造集约化发展的道路。

精确识别优化公共服务供给。

精准识别是指运用信息化技术对社会事实进行分类和编码基于良好的信息和数据来优化公共服务比如在精准扶贫工作中明确界定精准扶贫对象建档立卡形成扶贫对象数据摸清帮扶对象的需求了解贫困原因提高扶贫措施的精准度在城市管理领域将管理的对象分为若干类部件或事件分别对应于城市管理的要素如路面井盖和行为如清除暴露垃圾等),从而做出快速的应对和处理。这也包括发展协商对话等治理技术准确识别治理对象的需求探索资源优化配置的途径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

精准引导形成共建共治的网络格局。

党和政府通过精准引导将更多治理主体纳入到治理体系中来优化治理结构及其行动网络激发其他社会主体的积极性形成了共建共治的网络格局实现治理要素的上下左右互通提升治理的有效性比如上海各区通过“互联网 党建”、“四治五建”、“8 3”工作法等基层党建新模式逐步搭建起基层自治的平台广东省建立“南粤智慧党建云平台”利用大数据推动党建的精细化治理激发基层治理活力。由此结构良好的治理平台最终促进了共建共治的网络治理格局。

精细规划加强协同治理水平。

精细化治理需要打破“碎片化”的治理状态根据治理目标进行系统规划通过体制机制的创新盘活有限的治理资源延伸治理触角拓宽治理覆盖面提高协同治理的水平比如上海徐汇区运用信息技术吸纳社会力量尤其是志愿者聚焦公共安全“微治理”在禁毒、食品安全和矛盾纠纷处理等方面建立起精细的防控网络杭州市制定《深化“平安365”社会服务管理平台建设实施方案》以问题为导向建立“平安365”协同治理平台打破职能部门间的隔阂优化公共服务供给的效率和品质。[10]P2-16

精准对接形成供求的有效匹配。

粗放式管理粗枝大叶资源利用成本高效率低损耗大尤其容易产生资源错配的问题。精细化治理使用科学手段深入摸清社会治理需求精准匹配治理资源实现供需之间的精准对接降低成本和消耗提高治理效率。其中一方面是通过信息技术监控治理状况比如智慧城市系统精准测量和计算治理需求理顺相关的体制和机制及时提供灵活而有效的服务另一方面应用民主参与技术通过对民意的显示和吸纳以公民需求为导向动态地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民众的满意度。

精心搭台推进制度化治理。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相对于粗放式管理的松散和随意精细化治理坚持制度化和规范化的道路尤其是注意通过标准化的方式来实现精细化治理一方面是以制度建设推进治理的标准化发展比如重庆市2017年在全国率先制定了《重庆市城市精细化管理标准》为城市精细化治理提供了具体的操作依据另一方面加强对精细化治理探索的政策支持比如上海市2018年出台了《贯彻落实〈中共上海市委、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本市城市管理精细化工作的实施意见〉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全方位推动精细化治理的发展。

四、迈向精细化治理的内在逻辑

虽然各地党和政府使用了精细化管理或精细化治理的概念但对于究竟什么是精细化治理目前还没有形成较为一致的定义。从各地精细化治理的实践来看从环境治理、垃圾治理到城管执法、交通管理以及土地整治等精细化治理的内容可谓是无所不包但各地精细化治理实践的重点是不同的比如有的强调环境卫生和市容市貌等这往往与城市的创文明卫生城市等工作捆绑在一起有的强调垃圾治理和安全生产等着重解决城市管理中的老大难问题。除了法律法规上有明确标准的许多要求及其标准也充满地方差异性。

总的来说精细化治理是超越于粗放式管理的管理形态包含了多方面的内涵首先理念上信奉理性追求专业和科学尤其是关注细节重视个体和局部强调精打细算、精益求精、一丝不苟和追求卓越等其次在过程上精细化治理不仅重视结果的品质还强调治理过程的重塑建立起全覆盖无死角的制度规范实施严格的标准化的治理具有很高的透明性和可见性再次精细化治理需要精明能干的管理者对管理者的专业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形成匹配精细化治理的价值和行为最后精细化治理倡导多元化的立场强调社会主体的广泛参与整合多种社会资源和社会力量实现多元协同的共治。

就粗放式管理所对应的社会而言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是相对疏离的政府的职权范围比较狭窄权力的边界及其实现机制都非常有限权力行使和运用的过程充满了缝隙因此对社会的渗透和控制是有限的国家权力对社会整合的范围及其程度也是有限的。在简单社会的场景中这种管理形态是可行的也可以是有效的。粗放式管理权力及其干预的有限性可能会影响国家的自主性削弱政府主导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能力但也可以避免国家对社会的过度干预及其导致的社会恶果比如对社会资源的过度攫取和对个人生活的过度宰制等。

相对于粗放式管理下政府的被动式角色及其无所作为———有的时候也是无能为力复杂社会艰巨的治理任务不仅需要政府及时响应社会民众的需要而且还需要政府发挥能动性作用积极作为实现有效治理去创造公共价值。就现代国家而言政府不仅要积极作为而且要实现有效治理。就此而言精细化治理实质上就是国家承担起更为广泛的治理责任相应的也是国家权力边界不断拓展的过程国家权力覆盖面更为宽广权力渗透也更为深入。精细化的治理意味着不断推进国家权力的边界使之对更为宽广的社会事实进行深度干预从而实现与社会进行更高效率地互动。

并不奇怪的是正是复杂的社会呼唤更加理性、专业和科学的治理推动了国家权力的膨胀也加剧了社会的复杂性。具体而言迈向精细化治理的转型包含了政治、技术和专业等多方面的内在逻辑。

政治逻辑

社会发展程度越高社会的流动性越大复杂性程度越高社会的矛盾纠纷也会相应增加这就往往需要一个更为强大的政府来应对和处理复杂的社会问题。与此同时国家权力的扩张及其渗透固然也可以解决某些问题但也加剧了社会的复杂性增加了权力滥用和腐败等方面的问题。尤其是随着权利观念的兴起公民权利逐渐影响国家权力向政府施加了广泛的责任这不仅要求政府做得更多也要求政府做得更好。几乎成为悖论的是复杂社会不可避免是高风险的社会但社会民众却是希望低风险甚至是零风险的其结果就是向政府施加了更为强大的治理压力从而导致了政府权力的膨胀以及政府干预的扩张精细化治理伴随着政府权力的扩张深入到社会生活的毛细血管之中。

技术逻辑

在从简单社会迈向复杂社会的过程中利益关系更加错综复杂社会要素相互关联相互嵌入牵一发而动全身很容易引发矛盾冲突导致社会失序的后果。由此局部和细节获得了系统性的意义要求给予充分的重视和响应。粗放式管理具有模糊性和随意性等特性增加了公共治理的不确定性也导致了更高的社会交易成本。复杂社会需要公共治理具有更大程度的可控性、可见性和可操作性从而能够更准确和有效地实现国家的意志提高治理的稳定性、可预期性和有效性。信息技术的发展提供了精细化治理的可能性具体包括更广泛地搜集社会事实的信息、更加强大的信息处理能力和更加方便快捷的信息传播等这就使得治理过程能更好地触及、关注个体处理细节能更为主动和及时响应社会的需要也能更好地协调多元社会主体的关系更好地根据实际可行的需求来配置资源提高治理效率。

专业逻辑

在低度复杂性的社会试图通过政府职能的分化和扩张来降低或消除不确定性最终导致了政府规模的急剧增长加剧了治理的复杂性。复杂社会的发展呼唤更加专业化的治理让专业的人来做专业的事也需要更为理性化和科学化的国家治理需要更加有能力的政府从而为社会提供更多高品质的公共服务。根据专业主义的精神精细化治理要充分利用人财物等要素提高资源使用的效率依照一整套科学的制度、流程和标准来协调盘根错节的社会关系发挥专业人士及其知识的作用。这尤其体现在广泛应用的各种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和操作标准等上面其中包含了大量跨学科的专业知识。相关知识的发展提供了优化治理的工具也要求从粗放式管理到精细化治理的转型。说到底只有发展更加细致的专业分工形成更为专业化的科学知识然后才会有精细化的治理。

五、小结和进一步思考

伴随着从简单社会到复杂社会的发展从粗放式管理到精细化治理的转型构成了现代国家治理转型的重要内容。精细化治理是复杂社会的必然要求是治理现代化的应有之义是现代国家治理转型的必然结果。多年来面对复杂而艰巨的治理任务各地各级政府精细化治理的探索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成果但受到传统粗放式管理形态的制约精细化治理才开始起步任重道远还需要更大范围和更深层面地予以全面推进。

精细化治理是系统化的管理形态包括了价值、制度和技术等多个层面的内涵。价值、制度和技术等方面是相辅相成、相互支撑的但其中也包含了诸多内在的局限性比如精细化治理的关键在于“细节”管理上的细节就是有关细节的信息但准确掌握全部细节的信息是难以完成的任务精细化治理离不开精准的制度建设以及明晰的操作准则但很难将所有的规范都写入制度而且过度的制度化会导致僵化、敷衍以及提高制度运作的成本。而要形成精细化的理念则不仅需要摆脱传统文化的束缚还需要长期的培育和熏陶这些都很难快速看到成效。[11]

实现从粗放式管理到精细化治理的转型必须要转变思维观念培养和树立精细化的理念和思维形成精细化治理的文化氛围统筹顶层设计和实践操作推进各个层面的制度化建设大力推行规范化和标准化的管理提高治理过程的科学化和专业化水平充分应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为精细化治理提供信息、知识和智慧支持广泛应用协商对话等民意处理技术提高公共服务的民主性提高社会民众的满意度。但与此同时良好的治理也要注意遏制国家权力的过度扩张防止政府对社会以及市场的过度干预更要充分释放社会和个人的自主性实现张弛有度和多元参与的精细化治理。

参考文献

[1]人社部专家我国已进入中等收入经济体国家[EB/OL].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3/0614/c1001-21835560.html.

[2]费正清.美国与中国[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9.

[3]曹锦清刘炳辉.郡县国家---中国国家治理体系的传统及其当代挑战[J].东南学术20166.

[4]詹姆斯·C.斯科特.国家的视角那些试图改善人类的状况的项目是如何失败的[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5]张康之.论高度复杂性条件下的社会治理变革[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44.

[6]柳亦博.由“化繁为简”到“与繁共生”复杂性社会治理的逻辑转向[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166.

[7]张康之.论风险社会中的治理变革[J].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101.

[8]景天魁高何荣.探索复杂社会的治理之道---中国社会治理的情景、逻辑和策略[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61.

[9]郑家昊.政府引导社会管理复杂性条件下的社会治理[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42.

[10]孙柏瑛.突破“碎片化”构建“回应性”城市政府协同治理框架---基于杭州上城区“平安365”的案例分析[J].地方治理研究20181.

[11]韩志明.从三方面推进精细化治理[N].学习时报2018-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