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农村研究 > 海外农村研究

农村建设理论与实践——以德国为例

作者:谢 辉 余天虹 李 亨 Holger Behm Alexander Schmidt  责任编辑:赵子星  信息来源:《城市发展研究》2015年第4期  发布时间:2021-01-21  浏览次数: 1666

 基于德国农村建设保护和设计的理论研究成果系统分析了德国现代农村建设内涵、依据、标准与现代农村建设理论以及当前在中国城镇化下农村建设中遇到的问题与挑战并讨论了中国未来新农村建设的发展趋势。期以德国较为成熟的理念、方法和实践经验为我国新农村建设理论发展与实践应用提供科学参考与技术依据。

关键词农村建设传统建筑生态与景观规划新能源规划德国

0引言

我国新农村建设正在全国范围内如火如荼的开展国务院为增强农村发展活力在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中发布了相关意见强调城乡统筹发展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注重推进新农村建设发展现代化农业重点关注城乡协调同步现代化发展。然而由于我国新农村建设还处在循序渐进不断探索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不足及很多亟待解决的矛盾与问题。在我国新农村建设重点关注功能性建设的情况下忽视了农村地区的丰富文化和自然特色不少村庄出现“千村一面”或是“城镇一面化”的尴尬局面[1]

德国是一个注重文化与自然环境强调生活舒适协调追求可持续发展的国家[2]。德国乡村整体视觉上舒适有序拥有着现代城市无法比拟的独特魅力这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德国先进成熟的农村建设理念。在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中德国农村如何在改善其生产与生活条件的同时注重节约资源、传统风貌与特色、文物与古迹的保护[3]。德国规划还拥有很强的低碳发展调控能力长期以来形成了以控制排放为主、治理污染为辅的主被动调控相结合的调控理念[4]。最后建设出具有浓郁地方文化特色的村庄形成居民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画面。相关经验方法都是很值得我国借鉴的。

为此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首先系统梳理并深入分析介绍德国农村建设设计流程、内容及其标准原则。总结德国农村建设具有引导意义的建设设计内涵、依据、标准与现代农村建设理论以期为建设我国特色农村地区提供科学性指导建议。

1德国村庄建设实施背景

1.1德国农村建设理念演变过程

德国农村建设曾经也是困难重重现如今的中国新农村建设尤其要从中吸取经验教训、扬长避短重视传统文化特色的延续、生态的保护、新能源的开发结合中国国情发展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农村建设道路。

早在20世纪50年代德国就已经开展农村建设当时建设的主题集中在基础设施的完善方面。人们很少关心传统古老的建筑文化以致数不清的老房子被拆毁。到了60、70年代建设街道的方式是将一切阻挡道路建设的广场、花园都清理出去最后导致德国大量的村庄和村落被硬生生的分割开来。村庄的特有文化被放置一旁农舍与村庄的建筑文化鲜有受到关注[5]。在逐渐的拆毁与新建中德国村庄的独特性与传统价值也随之而消逝。自70年代以后德国开始认识到村庄文化流失的错误后果逐渐将建设主题转向研究历史村庄结构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以及对各自村庄独有特征的保留与发展建设上。

随着1990年正式加入欧盟德国开始在欧盟农村发展政策Common Agricultural Policy框架下进行农村建设。在欧盟的管理下欧盟国家的农村建设模式坚实的保护了特有文化将自然景观、建筑风貌、地域文化作为乡村魅力的资本避免了文化传统的流失。如今这种模式已然成为榜样。

1.2德国农村建设基本原则

作为欧盟的老成员德国在农村建设过程中更为强调保持自然生态的完整和持续顺应自然规律开展农村建设。他们很少占用耕地来新建房屋或是大规模开辟新场所建设全新农村社区。重要的建设过程无非是在原有乡村区域对房屋与周边进行维护和修复以及再开发。一切在尊重传统特色的基础上进行更新改变。原始的地貌未受到大规模破坏这必然有利于防止自然灾害的发生洪灾、山体滑坡),并且对自然生态达到最大限度的保护从而维持了水土资源的保存图1。如何在农村建设中给自然生态留下最少的人为印记使乡村空间布局与环境相互协调融于自然景观之中是德国农村规划设计的主题。


图1 道路建设的改变房屋前有了更多的绿色空间还增添了自行车道、人行道以及更生态铺路方式左图拍摄于2002年右图拍摄于2006年引自格哈德·亨克著作《德国村庄过去与今天》

1.3自下而上的农村建设模式

有远见且谨慎的政治家曾提出过警告“成长或消失”这其中的尺度在农村的建设中尤其需要留意。地理学家格哈德·亨克Gerhard Henkel曾经在90年代指出农村建设中灾难性的后果即村庄自主性与农业自我发展的沦丧[6]。他倡导自然与历史遗迹的保存找寻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消失的农业乡村建筑景观文化重新树立被遗忘的人性尺度。

如今德国乡村建设注重引导。在组织引导村民参与过程中为了使得农村建设在一开始就能够沿着正确的方向进行各地方结合实际编制区域内规划明确空间布局与实施步骤。地方下级在具体规划制定方面有很大的自由决定权并特别注重行为控制和引导。同时建立由利益相关者为主体的乡村规划编制团队。规划团队中不仅包括有相应资质的编制单位的专业规划师还强调了公众或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讨论参与家园建设规划编制与决策。从村庄具体问题出发以解决实际问题为最终目的。其重要工作阶段按照“问题”、“原因”、“方案”、“评估与选择”、“实施”五个阶段进行实施图2),每个阶段有“讨论决策”、“整理总结”、“公示”工作流程并灵活地修正、实施[7]。在此过程中国土、规划、交通等相关部门被综合到统一框架下进行合作以提高规划的合理性与可行性。这样既避免了未来实施中出现矛盾又保证公众意愿得到充分表达。


图2 公众参与建设的自下而上的工作阶段示例

2德国农村建设规划要点

早在1954年德国就出台了《联邦土地整理法》为农村建设规划提供法律依据随后1965年修订的《联邦建筑法典》也为农村规划提供了主要的法律支持经多次修订到如今的赋予了村民在规划制定全过程中的参与互动权利。在完善的法律法规政策引导与全民参与这种架构下专业规划师需要对村庄的建筑情况进行调研这在德国农村建设属重要的过程。其中开放空间与房屋使用率的情况还有房屋建筑设施的质量状况需要得到确定图3。调研内容为农民家庭居住环境得到改善和地方特色的建筑得到保护提供了重要依据。


图3 示例村房屋现状分析左图房屋空置情况调查右图房屋质量状况分析引自《德国巴符州地方村貌建设手册》

德国农村建设规划的目标是居住区域的密集化将原有的村民相对集中的区域再进一步聚集。其内部建设具体可分为填充式开发、对传统建筑的维护改建以及新增建筑建设。特别是阁楼的扩建和建筑加层通过新建楼房加大已建区域的建筑密度和土地的重新利用。长期战略目标是在进一步放弃新辟建筑用地的同时实现持续发展。下面章节将会介绍德国现代农村建设理论并分节具体分析农村建设过程。

2.1村庄建设规划模式

2.1.1历史建筑保护与更新

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的历史拥有地区土地的记忆。挖掘整理地区历史土地记录研究过去到今天发展的脉络尤为重要。地区景观、社会经济和文化历史以及发展现状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作用并最终形成了如今的建筑风格、地区特色。它们在景观、道路导向、街道与广场结合特有的房屋类型和门面风格的整体形象中得到体现。这些特色内隐于村庄建筑内部的深层次结构中要通过一定的调研解析才能逐步发现其特色所在或真正认识其特色价值。对此以下问题需要得到回答:(1在历史的时间尺度下地方村貌的建筑风格如何更新图4)?(2是什么造就了村貌几百年的独一性地区性专属性?(3哪些元素在村貌中得以保留哪些已经失去又有哪些新的元素被加入


图4 巴符州建筑风格演变示例《德国巴符州地方村貌建设手册》

地方村貌演变重要的发展过程、发展脉络以及历史文化特色要素在新农村建设中所起到的作用。实地调研中利用图示方法挖掘与追溯隐含在历史文脉中的村庄建设特色如根据历史材料、历史地图图片记载并且需要保证原始历史资料的获取来源准确度。其中建筑设计发展过程———地方立面图图5、地方剪影介绍、街道、广场、空地及建筑类型的分析与社会经济的发展过程———文化社会经济结构的改变过程对村庄建设的历史演变研究有重要的调查意义[8]


图5 巴符州地方建筑立面图示例

资料来源《德国巴符州地方材料建设手册》

德国乡村在建设中需保持村庄几百年的传统结构和功能。建设中尽可能的巩固和修复传统特色建筑。其中涉及到的建筑元素有墙面檐口高度、结构、开口部分、颜色、材料),屋顶形式、倾斜角度、建筑材料、颜色、上层建筑),窗户大小、比例、材料),阳台楼房凸出部分和自动装置等。具体体现在众多方面老房屋的门窗换新立面涂上新材料新建上延伸出来的房间或阳台房屋在整体上的协调。最后重要的是它们的外形、尺度、砖木结构如屋顶角度、屋顶阁楼等仍然没有改变。老房子的建筑风格保留了下来。同时没有一个外形和尺度完全一样的房屋每座房屋建成都是独特的。采用传统的建筑方式和材料使得乡村的房屋充满了特色性与多样性。

2.1.2新建建筑的建设模式

村庄中难免已有部分房屋被拆除在村庄建筑之间留下空地。正如前述每个村落富有特色不只是个别房屋的历史而且建筑之间空缺位置的新建对于建设亦尤为重要。在旧址中的空缺上新建建筑时需要考虑到传统房屋的排列方式。注意周边传统房屋的高度及建筑面积大小强调与传统村落相协调。如此村落封闭系统中的屋顶景观才能相互融合。一般的源于过去现存的建筑材料和建造技术的限制传统村落房屋有着相似的高度和房屋规模。为延续这一传统特色在旧址中的新建筑须遵守传统村庄的建筑材料特性主要包括建筑规模、高度、墙面颜色和使用材料等。在当地村庄的历史调研资料的基础上分析村落的历史演变进行现状分析。并在各方参与下制定专门的地方性村庄导则。以村庄导则为前提进行综合设计创新避免为促进建成历史性建筑而新建。

过去的交通工具决定了所需的道路要求随着现代交通工具的快速发展传统的道路和广场已经不能满足现代交通的容纳能力。道路设施应当进行适当更新或改用。如今的道路需要考虑到机动车的需求还应考虑人们日益增长的步行锻炼、安全和接近自然的需求。考虑到自然的承受能力建设中尽量通过减少道路的总长度和宽度来减少道路整体铺装面积。

此外过去道路硬性需求小使用材料多半是在附近大自然可以找到的岩石。如今的水泥路带给交通方便的同时给传统村落土壤生态带来了破坏。同时水泥或柏油道路把生态和居民分隔开来各自形成了单独的网络个体。研究表明完全使用混凝土、沥青和无封面板铺路对地面的密封度大约是100%使用铺路石和地砖等材料铺路对地面密封度占到约60%使用砾石、碎石和草、草摊铺路是最为理想其密封度占到约30%。因此需要根据实际交通方式、行驶速度等需求选择合理的生态性的铺路方式[9]。街道广场地面材料的使用以及规划在农村建设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在建设中还需要注意传统村庄类型结构街道广场的建设需要遵循传统村庄的空间结构特色保留村庄的特色性。

2.1.3村庄扩展模式

村庄的大小不会一成不变如若需要扩展需满足四个前提自然和居民的和谐明晰的生活空间以人为本满足居民生活需求的房屋建筑形式建筑结构符合社会发展趋势。村庄不是一堆建筑部件和房屋堆积而成它的重新设计需要考虑到居民的舒适度、村庄的整体性、相互协调性。形成建筑、空间、社会和自然的集成化。

房屋类型和定居形式根据农村地区生活和经济方式而发展进而建筑物也相应得到发展。每个时代都有其特定的形式风格就连如今的建筑方法也能与几百年的传统找到相关联系。例如德国勃兰登堡州典型的村庄类型有以下几种图6):

1眼睛村村中包围一小块像眼睛的空地空地上有少量公共建筑如教堂等

2街道村排列于街道两旁的村落

3积聚村很多房屋块依据交通的线路分布在村落的各个区域

4圆盘村村落中心有块圆形区域可以是街道中转区域村落围绕圆形区域而建立

5散射村错落分散的村庄村落分布没有特别顺序。


图6 德国村庄类型举例从左至右从上到下眼睛村街道村积聚村圆盘村散射村引自《德国图宾根州农村更新手册》其余均为作者自绘

传统的房屋状况在前面提到的调研过程中已经有所依据。新建筑需要符合传统的村庄建筑肌理使其更加协调到村落中。一个传统村落的基础平面图可以从土地片段中展现出来这些片段根据形式、用途、拥有关系相互区别开来。路径和道路的系统描绘了相关顺序和开发的部件。每一种法规原则体现了一种基本形式具体到每个农庄的基本要素和农庄排列。藉由数学规律推导出规划性的居住区。

2.2村庄景观与生态规划

随着村庄的现代化建设各种现代产业公共服务与基础设施被添加到原本古朴的村庄中打破了村庄原有的宁静。如何让这些“新来者”更好地融入村庄中成为村庄的一部分并与之形成和谐的画面这在建设中是必须要考虑的问题。像德国这样高度工业化和高技术的国家农村地区的主要功能不只是提供农产品它处在边缘地区的同时具有保护多样性文化景观与生态的职责。部分农业地区甚至重新变成生态公园或是自然公园重现了该地区原有的自然风貌。

德国景观与生态建设重点包括将村庄与自然景观融合注意地方边缘的建设地方出入口区的绿色建设强调自然空间的联系加强对洼地、丘陵还有植被的重视重视河流在生态中的作用修复和重建花园、房屋前院、房屋大院在街道和广场上多种植树木。如此使得村庄被绿色边缘包围通过绿色网络连接开去乡村地区处于广袤的绿色开放空间之中。

2.3村庄新能源规划

在全球气候变暖和温室效应的影响下为减少煤炭、石油和其他化石能源的消耗德国在农村建设中逐渐关注如何增加新能源的利用上面。农村地区力求做到电力自给自足不依赖于外部能源的供给。德国北部如梅克伦堡州地势平坦开阔风能资源十分丰富是建设风电场的理想之地因此受到德国政府的大力资金扶持[10]

以德国北部梅克伦堡州农业地区风能建设为例该地区在建设风电机之前要求严格做好前期规划。在满足各项要求标准下层层筛选将对周围居民与生态环境影响降到最低程度最终获得可建设的风电场区域。风能建设在选址规划中受到政府严格的控制与监督。一方面由于处在海边自然旅游风景地区特色景观文化尤其受到保护。另一方面在选址规划中不仅需要考虑游客的视觉需求而且对于鸟类与自然风景地区的保护上的生态保护方面也在规划中得到重点关注。此外公众也会参与其中每个人的意见都会被考虑。风能作为一种洁净的可再生能源在城郊与乡村区域建设风电场利用风能发电具有良好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3结论德国农村建设经验对中国城乡统筹发展的启示

农村建设是一个历史发展的改造过程既体现了人们对新生活的追求又体现人们对于过去历史的依恋。而关键在这个千城一面的时代在这个改造过程中如何适度建设开发在享受现代服务的同时留下人们对村庄原有的生活方式与村庄的历史的记忆显得尤为重要。为此根据我国农村特有的问题与矛盾将我国村庄建设做如下几点建议以促进我国新农村建设健康有序有针对性的进行。

在我国新农村建设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借鉴德国自下而上的建设思路建立灵活和高效的规划体系弱化计划色彩改变空间形体和轻社会发展的建筑学思维增加指导性内容减少强制性内容增强公众对农村建设的参与保证公众意愿得到充分表达。建设过程中应注重组织引导村民参与各种决策与实施中。在由村民以及专业规划师等组成的乡村规划编制团队的共同努力下结合地方实际设计编制地方性规划方案明确空间布局与实施步骤。

为促进我国乡村地区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总体要求建设中需要做好前期规划提取挖掘地区典型聚落形态、建筑和文化要素保护和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保留村庄原始风貌。专业规划师需要对于村落中房屋建筑质量状况家庭居住环境和建筑特色村庄风貌特征等各个方面进行调研分析调研结果为方案制定提供依据。

在原有村庄形态上进行建设改善居民生活条件。对于日益增长的城区和村庄进行适当扩展建设做好村庄扩展规划确定村庄发展趋势。在村庄扩展中考虑需要保护的历史文化传统的建筑适应村庄特征完善旧址上村庄的建设。以此来平衡郊区低密度用地结构缓解城市中心用地压力提高居住环境质量。在完善现代设施的过程中注重生态景观规划加强村庄边缘的建设保护地区多样性文化景观与生态以求整体协调体现地方性文化特色。

此外新农村建设尤其要注意避免村庄的扩张规划即在“绿地”上不兴建建筑。充分利用闲置空间进行绿色规划。最后还需要提高人们的气候与环境保护的意识鼓励环保生态型的日常生活方式。同时还应重视新能源的规划建设充分分析城乡能源的开发潜力推进地区新能源的合理化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