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NEWS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本院动态

我院多支参赛队伍在校“挑战杯”决赛中斩获佳绩

作者:团委宣传部  责任编辑:网络部  发布时间:2021-01-02  浏览次数: 1461

近日,华中师范大学第十四届“挑战杯”决赛顺利举办完成。本次赛事由共青团华中师范大学委员会主办,我院共有5支参赛队伍入围校赛终审决赛并获奖,其中2项作品荣获一等奖,2项作品荣获二等奖,1项作品荣获三等奖。


项目简介

项目名称:“直播带货”:基层官员行为背后的群体政治影像与治理逻辑研究——基于全国35县的实地调查

项目介绍:该作品以基层官员“直播带货”现象作为研究对象,采取官员访谈、新闻网站以及消费者的调查与分析等方式,将理论逻辑与实地调研相结合,提出基层官员“直播带货”行为是一种自主性履职行为。“积极官员”在公共行政事务的过程中,具有积极履职、亲民有为、行为有效等特点,在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过程中能发挥引导性的积极作用,对构建新时代地方治理现代化体制具有重要意义。


在获悉此次“挑战杯”佳绩后,参赛成员向我们分享了一些比赛过程中的感悟。

罗颖:惟进取也,故日新。从4月份参赛以来,我们小组成员都在不断进步,每一次报告的修改都是一次成长。同时,在华胤老师的悉心指导下,更是让我们学习到什么是真正的问题意识,什么是真正的分析工具。正如“挑战杯”三字所言,只有不断挑战新的自我,才能不断超越昨天,才能真正成为学术道路上的“挑战者”。

程锦:非常感谢我们团队提供的这次历练机会,直播带货是一个疫情期间兴起的大众熟知的活动,但将直播带货与基层官员的行为治理逻辑联系起来是有一个有价值的尝试。在这个项目中我主要做的工作是资料的收集与问卷的制作等,文章进行了多次的修改与完善。回顾整个项目收获良多,比如在比赛中进一步培养了自己的学科素养和论文写作修养,拓展了自己的综合素质。庆幸加入罗颖的这个团队,更铭记李老师和师兄含辛茹苦的指导,最后衷心希望我们这个项目能够越战越勇,越走越远。

邓华:这次挑战杯我主要参与了选题和前期调研。好的选题是成功的一半,小组六个人每人都提供了三四个选题,最后是李华胤老师帮助我们确定了两位队长的选题。两个选题一个在已有的研究上拓展,一个抓住热点,以政治视角切入,都非常值得研究。一个团队能否顺利地完成目标任务,队长的领导力尤其关键。在撰写最初的调研报告时,因为每个人的思路和写作风格不一样,大家分歧比较大。队长罗颖担任主笔,积极地和我们交流沟通,这才得以顺利完成。

项目名称:“中坚农民”何以发挥乡村治理效能:类型、困境与路径——基于江西省J村的实地调查

项目介绍:作品旨在探究推动乡村治理有效的治理主体,在乡村治理主体多元化的背景下,从理论与现实出发,探究农民在乡村治理中的主体性作用。基于“治理主体——治理有效”的视角,以乡村治理场域中的农民群体为研究对象,建构“参与治理的意愿——参与治理的能力”分析框架,根据两个变量强弱差别的组合划分出冷漠低能型农民、冷漠可为型农民、积极低能型农民和积极可为型农民。在贺雪峰提出的“中坚农民”概念基础上结合田野调查构建出“治理型中坚农民”的概念,治理型中坚农民是一部分具有较强参与治理的意愿和参与治理的能力的农民,是中坚农民当中的积极可为型农民。在田野调查中探究治理型中坚农民的治理成效和治理困境,同时提出可行的对策及建议。

刘凤萍:我们组的挑战杯选题是关于“中坚农民”,项目经历了成立小组、讨论选题、撰写申报书、实地调研、调查报告写作、补充调查、修改报告、论文撰写等多个阶段。在团队成员的分工协作和李华胤老师的悉心指导下,我们在校决赛中以结构和框架完整的学术论文作为挑战杯的项目成果,获得了一等奖的成绩。希望接下来能够和团队成员一起在老师的指导下冲击省赛,取得更好的成绩。

朱利:在指导老师和小组长的带领下,我参与了挑战杯的参赛课题:“治理型中坚农民:乡村治理有效的主体基础与内在机制”,正好赶上疫情在家,也算是“闲里偷忙”了。回想起来,选题是写作里最快乐的事,因为这时候的思维是不受限制,也是没有对错的。确定选题后,写作就很痛苦了,但如果确定的选题是你自己的选题的话,你会舒服很多。劳累无疑是必然的,紧密的日程和严苛的组长会让你喘不过气来。幸福是很突然的,没想到作品能进校赛,还能入选为中国青年政治学论坛参赛作品。回想这段挑战杯的历程,短暂而又难忘,偶想放弃而又满怀惊喜。谢谢认真负责的李华胤老师,也谢谢温柔大方的组长和组员们,引用契科夫的一句话:人的一切都应该是美丽的:面貌、衣裳、心灵、思想。谢谢你们!

项目名称:公共卫生危机下社区居民的信任生成与自治运作——基于新冠肺炎疫情的社区应对考察

项目介绍:该作品以公共卫生危机下社区居民自治运作逻辑为主线,以居民信任生成为切入点,通过对11个社区开展实际调研,对632份问卷采样进行整理分析,建构出“防疫社会资本”这一概念。进而形成基于叠加网络下的社区自治运作逻辑,进一步提出从常态化治理切入构建社区应急秩序的治理路径,即以社区组织为载体,以协商机制为牵引,稳固构建社区社会资本,推动社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丁越:12月18号下午,挑战杯校赛结束,我的挑战杯经历暂时告一段落。回顾整个过程,从四月份开始组队、选课题,到五、六月份的问卷收集与分析,再到暑假期间的写初步研究报告,以及开学以后的社区实地走访与报告修改,参加挑战杯这件事几乎贯穿了今年我的生活,可以说是一场持久战。

在整个过程中,自己也有一些心得体会,其中最主要的一点就是,只有扎根现实生活,才能发现“真问题”。研究院的老师一直和我们强调,做学问有两个课堂,一个是学校的课堂,一个是田野的课堂。田野不仅是狭义上的“田埂地头”,更意味着要扎根现实,融入社会。正是在社区走访的实际过程中,我们深刻感受到疫情对于社区居民生活的巨大冲击,以及在危机面前,居民互助的人性光辉。而所有这些都不是“居庙堂之高”所能清楚认知的。

项目名称:公共卫生危机下无物业老旧小区的治理之道——基于武汉市钢院小区自管会疫情防控的持续跟踪观察

项目介绍:作品以疫情防控为背景,聚焦无物业老旧小区治理问题,持续跟踪观察武汉市钢院小区自管会治理成效。针对基层社区防控政策难以下沉落地、基层社区人员防控力量有限、居民无力参与等问题,提出推动治理单元下沉,在老旧小区内开展“微治理”等可行之策。

陈荃:2020年初,也许对于大多数普通大学生来说,感触最深的是有史以来最长的假期。而作为政治学专业的研究生,我们能为武汉这个第二故乡做点什么呢?于是有了这次的调研。

我们曾经在钢院小区做过调研,疫情期间发现它是武汉市公布首批“无疫情小区”,我们希望通过调研,再现这个普通老旧小区的抗疫故事,发掘其成功之处,为这场不易的“公共卫生危机应对之战”留下宝贵的社区防疫经验。因为疫情的缘故,这次的调研困难重重,感谢学校和学院提供的平台和资助,感谢任路老师和万婷婷老师的悉心指导,感谢四位老搭档的共同努力,这次调研真是收获满满。

赵远浩:2020年,我们开始思考有关疫情的人和事。在线上课程的学习中,我们了解到社区治理对于防疫的重要性,希望将这种讨论延伸到武汉、延伸到我们一直关注的老旧小区。参加挑战杯比赛,给了我们深入调研小区、了解防疫历程、总结模式经验的机会。在此,感谢学院的支持,感谢任路老师和万婷婷老师的悉心指导。

项目名称:中国脱贫奇迹何以可能:协同治理视角下的长效脱贫路径研究——以贵州省C县为例

项目介绍:本论文以脱贫攻坚为背景,深入乌蒙山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之一的C县,了解集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远山区、贫困地区于一体的深度贫困地区,如何顺利摘掉贫困县“帽子”,并从根本上改变该地贫困落后的面貌,带动当地全方位发展的脱贫攻坚事迹。以小见大,由浅入深。从协同治理的视角对中国脱贫奇迹提出了一个新的理论解释路径,认为中国扶贫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大的成就,主要归功于“党的领导 有效协同”模式的成功构建。

杨乐:这次挑战杯能获奖离不开团队的默契合作,更离不开导师的尽心指导。没有什么真知灼见,只觉得如果你感兴趣某件事情,就大胆去做,去尝试。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然,最重要的是懂得坚持。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张棋:这次挑战杯赛,我们是以一个团队来参加。我认为,参加这次比赛最大的心得就是有一个优秀且团结友爱的团队。其次就是有扎实的前期调研和指导老师的指导。

在最初看到学校发布的挑战杯赛通知时,其实并不确定自己能否达到参赛的水平和要求。但是,在我和另外三个小伙伴商量之后,大家很快就达成了一致意见,决定参赛。参加比赛就得选好题目和方向,这一过程经历了好几次讨论,因为疫情,大家只能线上进行。克服了时间、空间上的阻隔,我们确定了选题,然后就是将我们的初步研究方向和想法告知了我们四个人共同的导师—黄振华老师。黄老师听到我们想组团参赛,十分高兴,表示非常愿意指导我们。在之后的写作上,我们四个人分工协作,加上黄老师悉心的指导以及2019年几次外出调研中积累的丰厚材料。虽然因为疫情,无法再次前往文章中的地点进行调研,但是我们仍然克服困难完成了最后的写作,并顺利参加比赛获奖。

不断强化田野特色,着力构建实践育人体系,是我院研究生培养的重中之重。“挑战杯”作为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的最高级别赛事,我院高度重视竞赛的组织、培育与指导工作。自今年4月份赛事启动以来,从竞赛动员、院内评审到助推培育、完善作品,师生参与热情高、动力强。五支参赛队伍经过认真准备,在相关教师指导下,作品质量不断得到提高,并最终全部获奖。在此,特别向参赛同学表示衷心祝贺,向指导老师表示诚挚感谢,同时也期待中农学子能够再接再厉、再创佳绩,在学术创新的道路上一路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