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农成果 > 中农研究

当前大学生村官培训应如何发力——基于全国28省412位大学生村官的调查与研究

作者:方 帅 唐 雯 周 珊等  责任编辑:高新水  信息来源:中国农村研究院  发布时间:2020-11-12  浏览次数: 2128

【报告要点】大学生村官培训直接关系到大学生村官在农村基层事务中的工作效果。然而,调查发现,当前我国大学生村官培训存在两大主要问题:一方面,系统性培训难落实,培训质量难保障。其主要表现为岗前培训未全覆盖、岗后培训难跟上和培训时间过短。另一方面,因需性培训难满足,培训效用难发挥。即培训形式与期望不切合、培训内容与需求不吻合、培训评价与效果不显著。为此,课题组建议:规范为先,促进培训长效性;形式灵活,提升培训针对性;需求导向,提高培训科学性;机制创新,保障培训高效性,以此助推大学生村官培训精准发力。

 

大学生村官培训工作在助推大学生村官服务新农村建设及促进个人职业发展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那么,当前大学生村官培训究竟存在哪些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都是值得研究的课题。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依托“百村观察”调研平台,对全国28个省412位大学生村官进行了调查与研究。调查发现:在对大学生村官培训的实际操作运行过程中,出现了系统性培训难落实、因需性培训难满足等问题。为此,课题组建议:规范为先,促进培训长效性;形式灵活,提升培训针对性;需求导向,提高培训科学性;机制创新,保障培训高效性,以此助推大学生村官培训精准发力。

一、系统性培训难落实,培训质量难保障

(一)岗前培训未全覆盖

逾一成大学生村官未接受岗前培训直接上岗。412个有效样本中,88.35%的大学生村官接受过岗前培训,不过仍有11.65%未接受过岗前培训,直接上岗。

驻村和驻乡镇工作大学生村官岗前培训更易被忽视。相比于驻县工作的大学生村官,驻村和乡镇工作的大学生村官岗前培训更易被忽视,分别有12.50%10.64%未接受过岗前培训,而驻县工作大学生村官全部接受过岗前培训。

西部地区岗前培训缺失较为严重。从不同区域来看,东部、中部、西部地区未接受岗前培训的大学生村官占比分别为9.43%11.71%13.27%,可见西部地区大学生村官未接受岗前培训现象最严重,中部地区次之,东部地区较好。

(二)岗后培训有待跟上

岗后培训相较于岗前培训更加不受重视。整体来看,23.36%的大学生村官未接受岗后培训,比重约为岗前未接受培训的2倍。可见,部分地方政府将大学生村官计划视为一项“面子工程”,只重招录,而忽视后期培训工作。

逾四成未接受岗前培训的大学生村官岗后也没有接受培训。接受过岗前培训的大学生村官,有20.66%未接受岗后培训;未接受岗前培训的,有43.75%未接受岗后培训。

中部地区岗后培训与岗前培训差距问题较严重。从不同区域来看,东部、中部、西部三大区域未接受岗后培训的大学生村官比重分别为9.43%11.71%13.27%,较岗前分别增加6.61个、14.76个、12.24个百分比,中部地区增幅最大,西部地区次之,东部地区最小。

(三)培训时间显著不足

培训时间短。大学生村官培训多集中于短期培训,缺乏科学合理的长期跟踪培训。就岗前培训而言,58.89%的大学生村官培训时间在一周以内;就岗后培训而言,这一比重为57.37%。可见,约六成大学生村官培训时间在一周之内。

西部较严重。从不同区域来看,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大学生村官岗前培训时间在一周之内的比重分别为50%61.45%62.35%,岗后这一比重分别为59.55%52.67%64.38%。相较而言,西部地区接受短期培训的大学生村官比重更高。

岗后培训时间更短。岗前培训时间在一周以内的大学生村官,有53.33%岗后培训时间仍然在一周以内;岗前培训一周以上的大学生村官,有48.98%培训时间缩短到一周之内。可见,部分大学生村官岗后培训时间较岗前缩短。

二、因需性培训难满足,培训效用难发挥

(一)培训形式与期望不切合

一方面,71.53%的大学生村官希望以“外出学习考察”形式开展培训,而实际培训过程中仅32.76%的大学生村官接受这一内容培训。

另一方面,仅有27.01%的大学生村官希望以“开设座谈、讲座”等课堂灌输形式开展培训,但是实际培训中高达63.81%的大学生村官接受的培训是以该种形式开展的。

大学生村官实际接受的培训形式主要以座谈、讲座、访谈交流等课堂灌输为主,缺乏参观考察、情景模拟、素质拓展等培训形式,导致培训形式的主观需求与客观实际错位,实际需求难以满足,培训目的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二)培训内容与需求不吻合

实际培训过程中,接受过“农村相关方针政策”、“基层工作方法”、“社会管理知识”、“创业教育”、“农业科学技术”等相关内容培训的大学生村官占比分别为68.22%67.48%39.12%33.01%28.61%,培训内容以农村相关方针政策和基层工作方法为主;希望获得以上内容培训的大学生村官占比分别为43.93%49.27%43.45%41.02%38.83%

比较可见,大学生村官已接受的培训内容尚不能满足其实际需求。除了农村相关政策、基层工作方法以外,大学生村官更希望学习社会管理、创业教育、农业科学技术等具有针对性、实用性、专业性的相关知识。

(三)培训评价与效果不显著

培训效果不显著。认为培训作用“一般”、“作用很小”和“没有作用”的累计占比为49.13%,也就是说培训的效果不能令接近半数的大学生村官满意。从不同区域来看,东部、中部、西部这一占比分别为45.19%46.97%56.12%,西部地区大学生村官对培训作用的评价较差。

岗后培训尤其重要。进一步通过加权赋值对培训作用进行分析发现,岗前岗后均接受培训、岗前接受岗后未接受培训、岗前未接受岗后接受培训、岗前岗后均未接受培训的大学生村官对培训作用程度的评价分别为3.64分、3.22分、3.37分、2.73分,说明岗前培训和岗后培训均重要,且岗后培训更为重要。

三、多措并举,助推大学生村官培训落到实处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当前大学生村官培训面临四大难题。因此,需要进一步完善大学生村官培训制度。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一)规范为先,促进培训长效性

一是建规立制,保证培训的周期性。国家应制定出具体的大学生村官培训方案,从培训的前期准备到后期总结等,让培训有章可循、有序进行,变“一阵风”为“四季雨”。二是因地定规,确保培训的可操作性。各地区要因地制宜,探索符合本地实情的可操作办法。当前,我国大学生村官培训出现了地区间失衡,所以,各级政府应结合本地区现实条件和实际需求,尤其是积极寻找符合各地普通农村现实情况的培训方案。三是将现代技术与业务培训相结合。鉴于当前“互联网 ”的应用较为广泛,建议通过建立大学生村官网上培训系统,让村官们可自主学习培训内容,进而破解培训“没时间”、“缺场地”等难题。

(二)形式灵活,提升培训针对性

一是创新培训形式。一方面,应着重采用密切联系实际的方法,如角色扮演、情景模拟、实地考察、现场教学等,使培训更加深入;另一方面,可以开展专项技能培训,提高大学生村官的岗位素养。二是构建帮扶机制。一方面,与领导干部形成系统的帮扶管理机制;另一方面,可以在村官工作之余,请一些实践经验丰富的“土专家”来传授工作技巧。三是搭建交流平台。一方面,开设大学生村官论坛,为大学生村官提供学习交流和经验沟通的机会与平台;另一方面,定期组织群体性活动,增强大学生村官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三)需求导向,提高培训科学性

一是打通回应反馈渠道。一方面,每年定期调研搜集大学生村官对于培训的意见和看法,根据需求适时调整培训的内容;另一方面,各地也应根据国家对于大学生村官的需求,主动、及时地调整培训课程,让培训内容适应国家发展的需要。二是激发培训兴趣。一方面既要满足大学生村官们的培训需求,因需施教;另一方面更要保证培训的生动性,减少课堂上的空话、套话,将培训与日常工作联系起来,保证培训内容有“干货”,学员学习有兴趣。三是深度挖掘本土培训资源,让培训内容更加贴近当地村情,使培训内容能够及时快速地服务于当地百姓。

(四)机制创新,保障培训高效性

一是采取培训学分制。为保证培训的高效性,规避任职前培训强、任职后培训弱的问题,可采用修学分的方式,规定每位大学生村官在职期间每年需修满若干培训学分方可参与年终考核。同时,将此项制度落实为所在单位当年评奖评优的指标之一。二是加强考核评估。一方面要组织大学生村官参加培训结业考试,将考试成绩纳入到大学生村官考核体系当中,与绩效相挂钩,最终促使大学生村官在培训期间认真学习,“充电”到位。三是成立监督组织。一方面要确定监督主体,强化监督责任,既要对学员进行监督,更要对组织培训的单位进行监督,杜绝培训走过场、流于形式;另一方面也要采取一定的惩罚措施,对培训不认真、不到位的大学生村官进行适当的批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