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研究Empirical Research

当前位置: 首页 > > 地方研究

支部“领航”:这样的村庄何以“化乱为治”? ——基于东平县彭集街道赵楼村由乱到治个案的调查与思考

作者:徐建峰  责任编辑:王飞雪  信息来源:  发布时间:2020-09-09  浏览次数: 3425

2017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明确指出:“办好农村的事情,实现乡村振兴,关键在党。”这就意味着乡村治理有效离不开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然而,当前部分农村党支部由于“组织力不足、凝聚力缺乏、战斗力弱化”等原因,使得村庄治理陷入“组织涣散、秩序混乱、村民不满”等困境。鉴于此,东平县彭集街道赵楼村探索出了一条以支部引领实现村庄“化乱为治”的有效治理之路。具体而言,即以党支部引领为核心,通过加强支部队伍建设、提升党员带动能力、实化党员服务行为,为村庄发展“引智蓄能”、助村民生活“提质增效”、让村庄治理“再回正轨”,真正破解了过去村庄治理的“乱序”困局,促使村庄迈向了“善治”之路。东平县赵楼村的改革实践为我国其他农村地区实现由乱到治提供了有益经验。


一、基层涣散,乱象丛生,致使村陷“无序”困局

过去,赵楼村面临着基层治理体系断裂的困境,村内各项建设发展迟缓,亟需寻求疏解困局“良方”。

(一)活力不足,两委建设“软弱无力”

赵楼村以往的党组织涣散软弱,存在着村干部懒政蝇贪的现象,是远近皆知的“弱村”、“后进村”。一方面,党员流动性大,动员能力弱化。赵楼村有党员40名,其中流动党员有20名,在职党员也大多外出谋生,党组织难以掌握党员去向,两委班子缺乏参与村庄事务的热情。另一方面,干部慕利性强,干群矛盾激化。前几届村干部懒政怠政,对村中的遗留问题处理不公,个别甚至侵占集体资源,由此造成赵楼村的干群矛盾十分尖锐。

(二)动力不够,村务工作“步履维艰”

赵楼村作为传统的平原农业村,集体经济发展非常薄弱,资金缺乏导致村庄事务难以开展。一方面,村委会无钱可修。由于缺乏建设资金,村委会沿用老旧的办公场所,内部缺乏完善的硬件设施,难以作为富民强村的“基地”。赵楼村陈凯书记说:“原先村委会就是几间破小屋子,下了雨还要穿着雨靴进去。”另一方面,村中事无人肯管。过去村两委的借款较多,在新一届班子上任前,仍有10多万元负债,以致没有固定工资可供发放,没有人愿意担任村干部。

(三)合力不强,村容村风“乏善可陈”

过去,赵楼村的村容村貌和村风民气堪忧,村内呈现凋敝衰落之态。第一,道路高洼不平,无路可行。由于没有统一规划,村中道路崎岖,硬化、亮化率低,路上的沙石、柴草垃圾众多,夏天蚊蝇滋生,给村民出行甚至日常生活造成极大困难。第二,民房老旧不堪,无房可居。村内住房大多建于上世纪80年代,土房、危房众多。由于房屋的排水功能差,雨水倒灌造成的村民矛盾纠纷也众多,村内民房急需拆迁和改造。第三,大操大办盛行,易贫难富。群众为了讲人情、摆排面,举办红白喜事相互攀比,平均白事的酒席花费达到1万元以上。陈书记说:“过去一位党员去世,家属置办了许多酒席,结果只来了三分之一的人,很多东西都浪费了。”

二、组织担纲,多维攻坚,打破村治“乱序”僵局

赵楼村抓实班子建设,树立组织威信,充分发挥支部在经济发展、民生保障和环境整治方面的引领作用,实现村庄治理有效的新局面。

(一)固本培元,筑牢支部“堡垒”,担任治理“领头雁”

作为农村基层治理的战斗堡垒,赵楼村党支部理清工作思路,以“完善基层党建工作,树立组织工作威信”为先导,激活农村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首先,选优配能,凝聚两委队伍。在东平县彭集街道党组织的呼吁下,赵楼村致富能人陈凯回村担任书记,其通过整肃两委队伍,吸纳村内乡贤能人担任村干,为打好村庄治理“攻坚战”做足动员准备。村会计齐芳说:“因为我会算账,所以当时陈书记就找到我,让我到村里帮忙为群众干些好事。”其次,建章立制,规范组织活动。按照“四有工程”行动要求,赵楼村党支部切实做到将“党组织议事”、“三会一课”等制度“上墙”和“落地”。村内党员赵德昌说:“每个月15号,我都会从县城回来参加党日活动,其他离村更远的党员就通过视频参与。”再次,访贫问需,回应基层民诉。赵楼村党支部定期组织召开村民代表会议和党员代表会议,倾听群众对本村发展的心声和诉求,并积极发动党员买煤、面、油等生活物品看望贫困户、五保户,形成党群之间“共话共谋共发展”的良好氛围。

(二)外引内筹,补齐发展“短板”,扮演致富“中间人”

赵楼村充分发挥党支部的引领作用,积极协调各方资源要素,大力发展集体经济,为群众脱贫增收注入了“源头活水”。第一,上接政府,让发展有“帮手”。按照“围绕经济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要求,赵楼村党支部积极争取“农村集体项目扶持金”50万元、“双联共建项目”200万元等国家和地方的扶持政策和资金,为实现产业振兴打下坚实的基础。陈书记说:“我们村虽然是市级贫困村,但在我们支部的努力下,争取到与省级贫困村同等数额的扶持资金待遇。”第二,外引项目,让发展有“助手”。赵楼村党支部充分发挥本村土地资源多的优势,通过招商引资和土地流转“两条腿走路”的方式,促进本村经济发展。2016年,注册成立“东平县凯兴土地股份合作社”,赵楼村党支部通过积极引领贫困户在合作社打工上班,实现每人每年收入4000元左右,完全达到脱贫标准,增强了群众脱贫致富的“幸福感”。第三,下联村民,让发展有“主力”。通过发动支部党员,赵楼村党支部积极开展面向群众的“送政策、送科技、送温暖”活动,向村民宣传惠民政策、为村民举办农技培训,帮助村民实现从“易贫难富”到“致富有道”的转变。2018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14000元,村中建档立卡的95名贫困户均已全部达到脱贫。

(三)凝心聚力,突破生活“瓶颈”,勇当民生“关切员”

赵楼村以支部下沉的方式,广泛开展党员对群众的“帮、驻、联”活动,切实解决民生问题,让群众真切感受到来自党组织的关怀。一是文化带动,以“热心”换“欢心”。为支持村中爱好跳舞的村民,党员带头成立10人组成的广场舞队伍,同时集体出资建成文化广场,并带领队伍参加县级比赛,以此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营造了积极向上的文明新风。二是组织调解,以“关心”换“舒心”。赵楼村党支部组织村里的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老退伍军人和德高望重的老人成立“五老”调解会,化解群众之间、党群之间的矛盾。新一届村两委自上任以来,连续4年村内上访率为0,村两委工作满意度达到90%,达到了“小事不出村,纠纷村内解”的效果。三是入户指导,以“耐心”换“省心”。赵楼村村两委在“四改四化”工作中,积极采取党员包片联户、先锋带头示范的机制,及时纠正村民的不良习惯和旧风陋习,实现了从“陈风旧习”到“新风正气”的转变。

(四)创益增效,补强生态“软肋”,争做环境“守护者”

通过对环保工作机制的创新,赵楼村充分发挥党员在环保工作中的组织带动作用,努力建设“绿色村庄”。一是以激励机制为“引擎”,提升环保考评控制力。赵楼村所在的彭集街道设有环卫工作领导小组,定期每隔2周对村庄环境卫生进行检查,考评成绩公布后各村党支部开展经验分享会议,并将考评成绩与支部书记年末考核相挂钩。二是以带动机制为“杠杆”,撬动环保动员组织力。赵楼村成立以支部书记为组长,两委人员为成员的“绿色村庄”建设领导小组,设置3人组成的专职保洁队,通过“党员+保洁员+志愿者+贫困户”的“义务工”形式,广泛发动村民参与村庄环境治理。村民陈本法说:“我们知道新任村两委工作不容易,大家参加义务劳动时都自带工具,积极性可高了。”三是以约束机制为“滑轮”,牵引环保监管执行力。为了让创建“绿色村庄”有制可循,赵楼村党支部研究制定《赵楼环境卫生管理办法》等约束制度,按照制度要求发动党员包管村民门前卫生,平均每个党员包管20户,并积极对农户做思想工作,促使村民养成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

三、支部领航,化乱为治,再塑村庄“有序”新局

赵楼村以支部“领航”村庄治理,撬动各方治理资源加以有效整合,打通社会治理的“神经末梢”,为实现村庄由“乱”到“治”开辟了新的路径。

(一)支部的有力建设是村庄治理有效的组织基础

加强农村基层党建,是推动乡村振兴的固本之举。而在一些地方,不同程度地存在基层党组织功能弱化、虚化、边缘化问题,致使村庄治理缺乏核心引领,村庄发展受到限制。对此,赵楼村党支部理清工作思路,抓实党建工作,通过凝聚两委班子、规范组织制度、切实回应民需的措施,夯实了村庄治理中“领头雁”的组织基础。

(二)村庄的有效治理需要支部引导村民有序参与

2018年12月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要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过去,赵楼村党支部软弱涣散、村干部消极怠政、干群矛盾尖锐的问题突出,村民的力量难以被调动起来。鉴于此,赵楼村党支部通过党员包片联户、先锋示范带动、开展义务劳动的方法,充分引导村民有序地参与村庄治理,形成了党群共参的村庄治理合力。

(三)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党支部引村善治的重要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基层作为民生问题的“最后一公里”,始终是群众感受最为深切的地方,也是治理主体最难协调所在。为此,赵楼村党支部搭建平台助力文化发展,设立组织调解村民矛盾纠纷,入户指导村民移风易俗,解决了基层治理的民生难题,让群众拥有实打实的“幸福感”。

(四)以党建促村建应注重创新具体工作机制

与时俱进创新工作机制是提升党支部组织力的有力支撑。过去,赵楼村的两委班子存在“懒政”思维,缺乏为民服务的意识,由此造成村庄建设滞缓。基于此,赵楼村党支部结合上级政策要求,从本村实际出发,通过激励、带动、约束的多重工作机制,因地制宜地创新具体工作形式和内容,实现了村庄建设的有序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