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农村研究 > 农村文化

乡村振兴视域下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路径选择

作者:陶 晶  责任编辑:邓雅琳  信息来源:《农业经济》2020年08期,第30-32页  发布时间:2020-09-05  浏览次数: 6798

【摘 要】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实为我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各级地方政府应高度重视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抓住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进程中各项政策的契机,不断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广大农村居民提供更为多元化的公共服务,丰富广大农民的业余文化生活。反之,通过农村文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也能够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为乡村振兴战略落实提供发展动力。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路径


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将乡村振兴战略作为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关键在于农村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在“全面”二字,既要注重广大农村居民的经济收入,同时也要注重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更好地满足农村居民的业余文化需求。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推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既是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选择,也是保障广大农村居民文化权益的重要路径。因此有必要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具体路径进行研究和分析。

一、乡村振兴视域下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突出意义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之下,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应该从广大农民需求角度出发,构建更为多元化的农村文化服务体系,以需求价值来推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协同发展。对于乡村振兴而言,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不仅能够对农村文化价值进行有效挖掘,同时也能够为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支撑,因此从这个层面看,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具有深远意义。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能够有效集聚乡村振兴主体力量。农村文化具有民族性、时代性、发展性、大众性特点,从根本上看,农村文化是广大人民群众在生产生活实际中创造出来的灿烂文化,不仅可以团结乡村振兴多个主体,同时也是文化价值延续的重要载体。无论是有形乡村文化还是无形乡村文化,都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1]。在乡村文化发展过程中对农村的村容村貌、物质设施建设都具有重要影响,而村规民约风俗习惯也会对广大农村居民产生一定的约束能力,这些文化都是广大人民群众在生产生活中建立起来的,并共同遵守的价值标准。乡村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重要延续,经过几千年的沉淀,成为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精神支撑,乡村文化具有时代性特点,能够与时代发展进行紧密契合,对社会秩序加以规范。乡村文化是古老智慧经验的结晶,能够成为乡村治理和现代乡村振兴建设的基本遵循和价值规范。而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就是以农村文化为基础形成的,在具体建设过程中也是为广大农村居民提供公共文化产品,丰富广大人民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同时也有助于凝聚乡村振兴多元主体力量。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有助于推动乡村多维度协同发展。乡村振兴追求的是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等全面协同发展,就是要改变原有的城乡二元制结构,将先进的文化理念和科学技术用于农村生产过程中,推进农村现代化发展,实现农村公共服务均等化,全面提升农民的生活质量,实现乡村振兴的目标[2]。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是实现乡村文明整体推进的具体结果,同时也是满足广大农村居民主体性需求的价值渠道。农村公共文化体系建设有助于推动乡村多维协同发展,通过多个主体的共同协作,能够为乡村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促进作用,能够提升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面貌,让广大人民群众以更加奋发有为的精神投入到生产生活之中。

二、乡村振兴视域下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困境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就,但在成绩的背后,我们也看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还存在诸多问题。一方面,当前农村文化公共服务管理机制不够完善,资金保障还不够充足;另一方面,相应的配套措施也存在欠缺,整个农村公共文化市场发育还不够充分,这些问题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一)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管理机制不完善

对于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而言,只有完善相应的管理机制才能够实现资源的有效整合。在推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需要多个政府部门相互协作才能够实现农村公共文化产品的有效供给。但在具体落实过程中,相关部门职能交叉、重复建设、资源利用效率不高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村公共文化事业发展[3]。从当前看,为了推进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政府投入了大量资金修建了文化活动场地、图书阅览场室和电子阅览场地,但这些场地在具体活动和利用方面,室外场地要优于室内场地,文化活动场地要优于其他场地,这就导致多数人群集中在室外场地,室内场地利用效率较低,加之管理服务不到位,致使很多农村活动场地成为摆设,成为应付上级检查的必备工具。个别文化活动也存在考核不到位现象,文化活动场所根本没有发挥其自身作用。

(二)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资金保障不充足

对于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而言,需要充足的资金保障。但由于基层政府对于农村公共文化服务重视程度不足,虽然各级财政对于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资金在不断增加,但由于总量偏少,增长幅度不高,加之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本身底子较薄,欠账较多。因此从整体看,当前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资金保障还不够充分,特别是部分偏远山区基层政府财力有限,虽然愿意支持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但由于资金限制只能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供基本资金保障,这使得一些贫困乡镇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薄弱,文化服务市场发展不充分,缺少市场化运作环境。

(三)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配套机制匮乏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不仅是公共文化事业部门的工作,同时还需要政府出台相应的配套措施,才能够通过多个部门协同配合,推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事业发展。但当前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还受到人才、土地、资金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加之相应的配套机制不健全,导致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始终滞后于广大农民的现实需要。特别是政府文化部门在具体工作开展过程中,由于缺少相应的配套机制,很难从财政部门获得充足资金;也很难与科技、教育、国土等部门形成合力,致使当前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进展缓慢。

(四)农村公共文化市场发育不充分

从当前看我国农村文化市场发展还不够充分。由于自身发展不足,加之政府政策限制,导致社会资本很难投入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当前政府财政仍然是农村公共文化事业建设的主要资金来源,但由于政府资金有限,很难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于农村公共文化的现实需要。因此有必要构建更为多元主体的农村公共文化事业筹资机制,充分利用市场化手段推动农村公共文化市场发展。但由于受到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等因素影响,当前多数农村公共文化市场建设仍然依赖于地方财政,民间和社会资本投入比例相对较少,加之政策不够完善,也很难激发起社会资本投入到农村公共文化事业中的积极性,相应的多渠道融资模式始终没有建立起来。

三、推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路径选择

随着农村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广大农村居民对于公共文化需求越来越强烈,因此有必要打破传统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更为现代化的公共服务体系,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真实文化需求。要通过农村公共文化资源的有效整合,打造适合农村居民需求的文化产品供给,为广大农村居民提供更为丰富多彩的业余文化生活。

(一)构建多元投资机制,形成农村公共文化和乡村振兴的持续力量

1.政府应加大财政支持力度。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需要一定的资金支持,因此各地基层政府应该从农村文化发展的具体情况出发,在财政体系中明确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投入比例,充分发挥政府财政的杠杆作用,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和社会组织参与到农村文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之中。基层政府应该明确地方财政对于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支出责任,增加地方财权财力,构建长效的财政支出机制,同时要发展本地经济,不断扩大地方税源,为农村公共文化体系建设提供更为充足的资金保障。地方政府还应该积极争取国家的项目资金,通过多种措施扩大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资金来源,确保农村公共文化建设能够与乡村振兴战略落实同步执行、同步发展。

2.激发市场活力,吸收社会资本。

当前随着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逐渐深入,需要越来越多的资金作为服务体系建设的支撑,因此有必要从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具体需求角度出发,构建更为完善的多渠道投资体系。虽然当前国家各级部门采取了多种形式支持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并投入了大量资金、人力和物力,但由于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需要的资金和资源非常庞大,仅仅依靠政府资金投入,难以满足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需求。在财政投入不足的背景之下,应该对现有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资金渠道来源进行创新,鼓励社会资本和市场主体参与到农村公共文化体系建设之中。构建以政府为主导、社会资本投资为有效补充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资金来源渠道体系。在具体落实过程中,政府应该制定相应的政策对社会资本进入农村公共文化体系进行严格把关,通过竞标方式为农村提供公共文化产品供给和公益性文化活动,进一步丰富广大居民的业余文化生活。同时政府相关部门也应该落实各自责任,通过定向资助、政府采购、税收减免、贷款贴息等多种有效方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到农村公共文化体系建设之中。社会力量还可以通过农村公益性文化活动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具体可以通过文化大院、业余文化团体表演、农家书屋等有效形式,为广大农民提供公益性文化服务,不断激发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市场活力。

(二)构建供需反馈机制,形成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与乡村振兴的互动关系

1.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要广泛征求农村居民的意见和需求,要健全农村民众需求表达机制,让广大农村居民参与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之中。通过渠道畅通和市场调研等方式了解广大民众的文化意愿和文化需求,并将农村公共文化需求表达机制作为广大人民群众反映民意、表达文化诉求的重要桥梁[4]。通过机制建设能够让基层政府和相关文化部门对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有所了解。在具体工作过程中可以采取线上线下联合方式进一步提升工作效率,在线下可以通过实际进户调研、调查问卷等有效方式,对农村居民精神文化生活的具体状况进行摸排,了解广大人民群众对于文化诉求的具体情况。在网上可以通过调查问卷、平台互动等方式,了解农民群体的文化产品需求,并根据了解情况形成相应的调查结果,将其作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依据。

2.要构建和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反馈机制,在了解广大农民文化需求基础之上,对于农民的文化利益诉求要积极予以回应,完善相应的动态监测机制、回应机制和纠偏机制,这样才能在政策落实过程中形成更符合广大农民群众多元化需求文化供给。同时在反馈机制构建上要根据不同年龄、不同群体的文化需求偏好,对现有的反馈机制加以完善,进一步提升服务质量。要通过落实信息公开机制,让广大农村居民对农村公共文化事业建设的具体情况加以了解,有助于他们的文化诉求表达。并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制度进行完善,使制定的相应制度和政策更接地气,解决公共服务供给和需求不匹配问题,更好地满足广大农民群众的文化需求。

(三)构建人才培养机制,形成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和乡村振兴的人才合力

1.打造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精英队伍。

无论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落实,还是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都需要一批专业的人才来完成。因此有必要从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实际角度出发,培养一批专业的农村公共文化人才,进一步提升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质量。在具体执行过程中通过培养农村文艺骨干,支持农村文化传承人培养,对有服务意愿的文化工作人员进行系统培训,进一步提升农村文化人才素养和服务技能,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人才保障。同时要优化人才环境,基层政府要通过人才培养考评机制落实和评估机制完善,改善农村文化工作者的福利待遇,进一步激发农村文化工作者的内在动力和创作热情,为广大农民提供更为丰富多彩的公共文化产品供给。同时还应该对现有的人才资源进行有效整合,按照乡村振兴战略要求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只有构建一支战斗素质精良的人才队伍,才能够更好地落实农村文化服务政策。只有进一步提升人才素养,才能够更好地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为优质的文化产品供给。此外,还应该充分发挥志愿者的作用,充分利用城市文化志愿者的资源优势和人力优势,引导城市文化团体深入到农村进行文化服务,同时还应该挖掘和培养农村乡土文化的专业艺术人才,形成多方参与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队伍。

2.培育农村公共文化素养内生机制。

要通过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激发广大农民的文化热情,通过有效措施进一步培养农民的文化素养和文化自觉。而要想达到这一目标,就需要基层政府和相关的文化部门重视农村文化建设,通过广泛宣传来激发广大农民对于农村文化建设的热情,进一步提升广大农民参与农村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责任感、使命感和自觉性,以贴近农民喜闻乐见的形式,对文化内容加以完善;以接地气的方式让广大农民了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让他们喜欢文化,愿意参与文化。同时也要培养农民群体的公共文化意识和精神,唤醒他们的文化自觉,并对乡村文化产生认同,进一步提升广大农民朋友的文化修养和文化鉴赏能力。要通过有效措施形成农村基层文化造血机制,让农村文化成为农村艺术工作者成长的摇篮,通过有效措施进一步壮大农村民间文化队伍,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支持,让农村本土文化成为培养农村艺术工作者的沃土。诸如可以在农村成立秧歌表演队、戏迷俱乐部、民间曲艺团体等等。由原来的政府提供变为广大农民主动参与,通过自娱自乐的方式丰富广大农民朋友的业余文化生活。同时也能够让参与文化表演的艺术人才体现出自身价值,进一步调动他们的文化服务热情和创作激情,政府也应该对表现优异的工作者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和精神嘉奖,进一步增强他们对文化事业参与的获得感和积极性。

总之,农村公共文化体系建设也有利于激发乡村振兴主体的内生动力,提升农村社会治理水平,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重要动力。因此各级基层组织应该充分认识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充分转变政府职能,加强顶层设计,整合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现有资源和力量,加大机制和制度创新,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选择合适路径,实现乡村文明价值重构。


参考文献:

[1]张文彩.村振兴视阈下农村现代化的路径选择[J].农业经济,20189:31-33.

[2]陈庚,崔宛.乡村振兴中的农村居民公共文化参与:特征、影响及其优化——基于2584个行政村的调查研究[J].江汉论坛,201848511:171-178.

[3]胡恒钊.新时代我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路径选择[J].理论导刊,201806:89-93.

[4]胡乔石,杨剑.乡村振兴:农村生态环境多中心治理的现实反思与路径选择[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6:3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