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研究 > 民族地区研究

结构性失速、内向性重整与自主性发展——新冠肺炎疫情下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研究

作者:李俊杰 谢宜峰  责任编辑:陈静雯  信息来源:《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20年第4期  发布时间:2020-08-20  浏览次数: 1807

摘 要新冠肺炎疫情下,民族地区虽为疫情“轻灾区”,但其经济社会发展失速却可能并非暂时的,而是结构性的,将持续较长时间。它面临着三大产业发展失速、供应链和价值链阻断、脱贫攻坚顺利完成受阻,以及生产生活模式转型等困难。不过,如果经济发展和社会治理资源内向重新整合得当,也可将之转化为经济跨越式发展、产业转移红利、社会治理服务体系优化,以及中华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增强的条件。以自主性发展为导向的产业发展、企业发展、脱贫攻坚和社会治理服务,对新形势下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至关重要。

关键词新冠肺炎疫情;民族地区;发展失速;内向整合;自主创新


2019年年底暴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以下简称“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使我国经济在第一季度出现负增长。目前,国内外学者和机构开展了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影响的研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204月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指出,受疫情影响,全球经济将急剧收缩3%,但中国将保持1.2%的增长速度1。世界贸易组织发布的《全球贸易数据与展望》预测,全球贸易将缩水13%32%,北美和亚洲的出口贸易将受到最大打击2。国内学者王铁山、张青对企业、政府和金融机构三个系统进行分析,提出构建外部环境和增强内在能力等建议[1];祝坤福等从生产能力和产业链角度出发,认为疫情引致的产能缺口将对全球生产体系产生冲击,我国会有产业链转移的风险[2];罗志恒以“非典”疫情为例,观测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的影响路径和程度,提出三种假设情景,并从短期和长期视角提出应对举措[3];王昌林从生产、流通、消费、社会秩序讨论建立与疫情防控相适应的经济社会运行秩序[4];狄凯生、史秋梅认为在抗击疫情的斗争中,民族自信与爱国主义交织在一起,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的伟大精神得到弘扬,形成战胜疫情的强大合力,不断深化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认识,铸牢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5]。上述研究从经济发展、社会秩序和文化精神等方面分析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但作为我国资源富集区、水系源头区、生态屏障区、文化特色区、边疆地区和贫困地区集合体[6]的民族地区(1),新冠肺炎疫情对其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如何?这是本文的研究重点。

一、新冠肺炎疫情下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受到的冲击

民族地区占我国总面积的58.7%,占全国总人口的14.4%,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0.1%3,其经济社会发展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大致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经济增速显著下降

如表1所示4,2020年第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为206504亿元,同比增长-6.8%;第一产业增加值为10186亿元,同比增长-3.2%;第二产业增加值为73638亿元,同比增长-9.6%;第三产业增加值为122680亿元,同比增长-5.2%。地区生产总值中,西藏同比增速最高,为1%,内蒙古同比增速最低,为-5.8%,与全国相比,高7.8个百分点和1个百分点。第一产业中,广西、贵州、西藏和青海为正增长,青海同比增速最高,为4.5%,内蒙古同比增速最低,为-12.1%,与全国相比,高7.7个百分点和低8.9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中,西藏和新疆为正增长,西藏同比增速最高,为7.1%,广西同比增速最低,为-10%,与全国相比,高16.7个百分点和低0.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中,所有省区均为负增长,广西同比增速最高,为-0.1%,内蒙古同比增速最低,为-6.8%,与全国相比,高5.1个百分点和低1.6个百分点。


1:2020年第一季度民族地区和全国生产总值及同比增速(亿元;%



(二)主要经济指标明显下滑

如表2所示5,2020年第一季度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4%,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6.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9%,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增长-14.3%,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同比增长-5.7%。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方面,新疆同比增速最高,为2.2%,西藏同比增速最低,为-9.3%,与全国相比,高10.6个百分点和低0.9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方面,新疆同比增速最高,为5.2%,内蒙古同比增速最低,为-37.3%,与全国相比,高21.3个百分点和低21.2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方面,所有省区均为负增长,贵州同比增速最高,为-13%,新疆同比增速最低,为-37%,与全国相比,高6个百分点和低18个百分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方面,西藏同比增速最高,为5.7%,内蒙古同比增速最低,为-20.6%,与全国相比,高20个百分点和低6.3个百分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方面,广西同比增速最高,为5.1%,贵州同比增速最低,为-26.9%,与全国相比,高10.8个百分点和低21.2个百分点。



2:2020年第一季度民族地区和全国主要经济指标同比增速(%



如表3所示6,2020年第一季度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1691元,同比增长-3.9%;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4641元,同比增长-4.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方面,内蒙古最高,为10069元,宁夏最低,为7997元,低于全国水平1622元和3694元;西藏同比增速最高,为8.2%,内蒙古同比增速最低,为-6.2%,与全国相比,高12.1个百分点和低2.3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方面,内蒙古最高,为4539元,西藏最低,为1812元,低于全国水平102元和3729元;西藏同比增速最高,为9.5%,内蒙古同比增速最低,为-4.1%,与全国相比,高14.2个百分点和低0.6个百分点。


3:2020年第一季度民族地区和全国城镇与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速(元;%

 



(三)消费需求变动显著

如表4所示7,2020年第一季度全国城镇消费品零售额同比增长-19.1%,农村同比增长-17.7%;规模以上粮油食品类零售额同比增长12.6%,中西药品消费为2.9%。城镇居民消费方面,所有省区均为负增长,贵州同比增速最高,为-13.6%,新疆同比增速最低,为-37%,与全国相比,高5.5个百分点和低17.9个百分点。农村居民消费方面,所有省区均为负增长,贵州同比增速最高,为-8%,新疆同比增速最低,为-35.4%,与全国相比,高9.7个百分点和低17.7个百分点。粮油食品类消费方面,所有省区均为正增长,广西同比增速最高,为32.1%,青海同比增速最低,为1.4%,与全国相比,高19.5个百分点和低11.2个百分点。中西药品消费方面,贵州同比增速最高,为22.2%,新疆同比增速最低,为-6.3%,与全国相比,高19.3个百分点和低9.2个百分点。



4:2020年第一季度民族地区和全国市场消费相关指标同比增速(%



(四)疫情形势不断变化

如表5所示8,截至2020519日,全国累计确诊新冠肺炎病例82965例,累计治愈78244例,治愈率为94.31%。在民族地区,西藏感染人数最少,仅有1例,且已治愈,广西感染人数最多,有254例,治愈252例。就治愈率而言,西藏、青海和宁夏治愈率均为100%,内蒙古治愈率最低,为90.32%。由此可见,民族地区累计感染人数相对较少,本土疫情基本得到有效控制,疫情形势向好发展。但民族地区拥有1.9万公里的陆地边界线和51个陆路开放口岸,分别占全国的86.36%69.86%9,境外疫情输入压力不断增加,民族地区疫情防控形势已经由国内防疫转向外防输入和内防反弹,疫情防控形势不断变化。



5:民族地区和全国累计确诊人数、累计治愈人数、治愈率(例;%


通过分析新冠肺炎疫情对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冲击可以判断,民族地区属于此次疫情的“轻灾区”,受疫情影响相对全国较低。但是境外疫情输入的风险不断增加,其经济社会发展失速却可能并非暂时的,而是结构性的,将持续较长时间。

二、新冠肺炎疫情下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困境

受疫情影响,民族地区相关产业的衰退不可避免,社会主要目标的实现也将受阻,其经济社会发展将面临如下困境。

(一)三大产业发展失速

从短期来看,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民族地区农产品运输销售将会受限,农牧民无法获得收入甚至导致亏损;疫情导致的产业链破坏主要表现在原材料和初加工品运输不畅,产业工人供给不足,而受此影响最严重的是提供原材料及劳动力的民族地区;2019年各省区第三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都最高,除内蒙古为49.56%10外,其他省区均在50%以上。疫情防控导致的消费抑制效应凸显,住宿餐饮、旅游等服务性行业都将受到严重影响。从中长期来看,农牧产品出口订单将会大幅度下降。民族地区多是农牧产品出口大省,比如新疆向西亚乃至东欧国家出口棉花和粮食等大宗农产品,广西向东盟出口蔬菜和鲜干水果等产品。在境外疫情持续蔓延态势下,境外企业停工停产,对原材料的需求降低;受疫情影响,制造业产业链会继续阻隔,未来原材料和初加工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情况不容乐观;第三产业将会因为国外消费活力的持续下降而减少,尤其是集中在国际旅游和国际服务等行业。

(二)供应链和价值链传输受阻

疫情影响下,民族地区的供应链和价值链将会受到影响。一是国内供应链和价值链的传输受阻。疫情导致民族地区务工人员不能及时返岗复工,导致部分工厂停工停产,影响产品的正常生产和运输,阻断供应链,然后再以“链式反应”影响其他产业,迫使大部分企业停止生产,裁减员工,降低成本。消费需求的降低再加上生产的停顿,使得生产生活性消费急剧下降,价值链受损断裂。二是国际供应链和价值链的传输受阻。2019年民族地区对外贸易依存度中,广西最高,达到22.11%,其次是新疆,达到12.03%,再次是云南,达到10.01%11。不难看出,民族地区已经越来越融入国际经济环境中。但随着国外疫情的蔓延,世界经济环境恶化,国际供应链和价值链将会阻断,与相应国家经济合作较多的民族地区也将直接或间接受到影响。

(三)脱贫攻坚顺利完成受阻

2019年年底,广西、贵州、云南、西藏、青海和新疆等地的贫困发生率都在1%以上,内蒙古和宁夏的贫困发生率分别为0.11%0.47%12。全国52个未摘帽的贫困县中,新疆有10个,贵州和云南各有9个,广西有8个,宁夏有113,民族地区事实上就是我国脱贫攻坚战的最后主战场之一。然而,受疫情影响,民族地区脱贫攻坚任务的顺利完成受到阻碍。一是贫困人口增收受到影响。2019年全国有2729万贫困劳动力在外务工,这些家庭2/3的收入来自外出务工[7],但是受多重因素的影响,民族地区的贫困劳动力暂时不能复工复岗。2020年,外出务工人员占去年人员95%以上的省区仅有新疆、云南、贵州和广西。短期内没有收入,中长期收入渠道变窄,一定程度上都会影响顺利脱贫。二是产业扶贫项目的推进受到影响。已建设完成的扶贫产业生产出来的产品无法运输出去,所需生产资源也无法及时运输进来,产业正常发展受到影响;正在建设的扶贫产业受限于常态化防控措施,无法按时交付使用,对后续帮扶贫困群众稳定脱贫产生影响。目前,扶贫项目开工率高于90%的省区仅有贵州。

(四)生产生活模式受到影响

疫情防控期间,新的生产生活模式和民族地区特有的文化生活需要是对社会治理体系的重大挑战。一是对生产生活的挑战。由于新冠肺炎特效药和疫苗尚未研制成功,境外疫情输入病例不断增加,无症状感染病例不断出现,“口罩式”和“半阻断式”的生产生活方式将会成为民族地区的常态。如何在远距离社交生活状态中推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秩序快速恢复,在社会治理、信息处理和舆论引导上均对政府部门的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二是对民族特色文化生活的挑战。各民族在大杂居小聚居的生活状态下既保持本民族的特色文化,又与其他民族交往交流,形成更具特色的融合文化,使民族地区成为我国的文化特色区。部分民族的文化传统中有家庭团聚和文化庆祝等聚集性活动,有特殊的饮食文化和生活需求,这样的特色需要为疫情防控增加了难度,也对社会服务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在民族文化生活特色和疫情防控之间做出平衡,是民族地区政府部门和基层治理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

三、新冠肺炎疫情下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出路

新冠肺炎疫情虽然会给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挑战,但是危和机总是同生并存的,克服了危,即是机[8]。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治理迎来内向重整的机遇。

(一)经济跨越式发展

20203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议再次强调要“加大公共卫生服务,应急物资保障领域投入,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以“新基建”14为主的信息产业成为未来产业的发展方向和应对经济下行压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民族地区在经济发展滞后的情况下,可以借助这次疫情的影响,大力发展信息产业,推动“新基建”项目落地实施,这将会成为民族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良好助力和重要机遇。民族地区的自身优势也是推进“新基建”的主要原因之一,例如广西在5G网络建设、中国—东盟信息港基础设施和中国—东盟5G创新产业园建设上投资布局,争取通过5G“新基建”为区内高质量发展增添新引擎和新动力;贵州吸引大量互联网数据中心落地建设,争取成为国内大数据和云计算中心,推动经济发展。

(二)制造业产业转移红利

新冠肺炎疫情为民族地区承接产业转移提供了机遇,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国内产业链的断裂,民族地区生产优势显现。民族地区作为国家重要的资源富集区,有着众多现代制造业生产必需的原材料,疫情的发生导致原材料运输受阻,产业链被迫中断。将制造业工厂设立在原材料产区,可以得到更低的运输和劳动力成本,这样的成本优势成为承接产业转移的有利条件。二是国际产业链的断裂,民族地区区位优势显现。东部沿海地区的制造业在便利的海运贸易下,成功在世界制造业中崛起,但国际产业链的断裂却表明海运依旧存在不可控的风险。民族地区作为亚欧大陆的中心地带,既背靠国内经济发达地区,又可通过陆路运输充分辐射中西亚和东欧国家,是天然的经济洼地。在“一带一路”倡议下,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经贸文化交流,民族地区能够以极低的交易成本拥有中西亚和欧洲国家广阔市场,这也是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有利优势。

(三)社会治理服务体系优化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过程中,民族地区地广人稀的特点,从侧面凸显社会治理服务体系的短板和不足。由于人员尤其是农牧民居住较为分散,如何防控疫情在这些群体中传播,为他们宣传必要的卫生防疫知识和提供高效的医疗救治服务成为民族地区疫情防控的重中之重。同时,考虑到生产生活所必需的物资和生产产品的运输,疫情期间良好稳定的物流服务体系也极其重要。民族地区的政府部门以及相关的社会主体、市场主体,可以借助新冠肺炎疫情解决防控期间暴露出来的种种社会治理问题,诸如公共卫生管理不当、物流服务体系不完善、特色需求与现实相矛盾、环卫基础设施欠缺等,进一步优化社会治理体系,完善社会服务能力,做到既能有效防控疫情蔓延,又能为构建和谐社会夯实基础。

(四)中华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增强

目前,全国疫情防控阻击战已经取得重大战略成果,这来之不易的胜利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展现。在此次抗击疫情的过程中,中国在较短时间内研制出检测试剂盒、成功分离出病毒毒株、积极探索疫苗临床实验等,弘扬了伟大创新的民族精神;“火神山”医院和“雷神山”医院的快速交付使用,方舱医院的快速建成,全国人民同心协力的抗疫斗争,体现了团结奋斗的民族精神;在“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号召下,无数医务人员前往防疫前线战斗,“一省包一市”的对口支援行动,海外华侨华人捐款捐物,展示了众志成城的民族精神;在疫情可防可控的情况下,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两个大局,坚定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彰显了共筑梦想的民族精神。这些精神是由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谱,增强了民族地区人民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成为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精神源泉。

四、常态化疫情防控下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建议

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下,民族地区应该以自主性发展为导向,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战胜各种挑战。

(一)产业布局

民族地区要抓住产业转移和“新基建”机遇,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和产业链提升工程,巩固优势产业,布局新兴产业,打破产业发展困局。一是强化基础设施规划建设。要提高基础设施通达度、通畅性和均等化水平,抓住产业转移的良好机遇,以产业转型升级刺激市场活力,为传统优势产业提供增长动力。二是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要通过能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在5G建设、特高压建设、高速公路和轨道交通建设方面加强投入,刺激市场发展动力,培育未来发展的主导产业。三是提升经济发展潜力。要从财税优惠、人才补贴和营商环境等方面着手,吸纳由于疫情导致的外流资本和滞留人才,弥补科研创新、资本投入和人才储备方面的不足,为未来产业发展夯实基础。

(二)企业发展

民族地区要抓住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在国内超大规模市场和内需潜力的支持下,推进全产业链复苏发展。一是做到“一企一策”。针对不同规模、不同行业的企业,实施不同的帮扶政策。如龙头企业需要政府协调,推动上游企业复工供货;中小微企业需要财税减免、减缓社保和住房公积金缴费等措施提高生存能力;外贸企业需要政府通过扩大开放、落实政策、开放平台、促进投资和优化环境等措施稳定外资外贸基本盘。二是提振企业信心。推动生产生活秩序迅速恢复,生活性场所在可防可控的基础上尽快开业,只有打通产业和市场循环,才能给企业发展带来信心。三是激发市场活力。继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拉动国内需求,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以提高要素配置效率,激发企业创造力和市场活力。

(三)脱贫攻坚

民族地区要借助经济社会发展机遇,确保完成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是落实帮扶政策。要尽快落实中央就疫情之下打赢脱贫攻坚战推出的诸多措施,例如,提前下拨扶贫专项资金、打通农产品销售渠道和创新人力资源扶贫方式等,并针对重点区域在资金、项目方面做出调整,确保所有贫困地区如期脱贫。二是防范返贫致贫风险。在外出务工、公益性岗位和技能培训等方面下功夫,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措施,提高贫困边缘人群的生产生活能力,确保他们稳定脱贫不返贫。三是加大产业扶贫力度。要采用电商销售、直播“带货”和单位采购等措施解决农产品滞销问题;要及时对接贫困群众和扶贫产业车间,确保贫困农户有事可做,产业车间有人可用。

(四)社会治理服务

民族地区要根据疫情防控出现的实际问题,做好社会治理服务体系的优化升级,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构建多民族互嵌式社区。一是创新社会治理。要推动社会力量和市场主体参与治理,从政府部门、市场主体和微观个体三个系统的角度探索社会治理问题,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新格局。二是完善基层社区功能。要依托疫情防控表现突出的基层治理制度和社区网格化管理体系,在群防群控的治理理念下,打通社会治理的“最后一米”,构建长效的基层治理机制。三是推进多民族互嵌式社区建设。要在中华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增强的背景下,以中华文化为基础,让多民族在同一区域下,不分彼此地共同居住在一起,在文化、经济、生活上相互影响、相互交融,形成和谐统一的整体。


参考文献

[1]王昌林.加快建立同疫情防控相适应的经济社会运行秩序[N].人民日报,2020-04-05(6).

[2]王铁山,张青.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外贸企业的影响及应对措施[J].经济纵横,2020(3).

[3]祝坤福,等.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生产体系的冲击和我国产业链加速外移的风险分析[J].中国科学院院刊,2020(3).

[4]罗志恒.新冠疫情对经济、资本市场和国家治理的影响及应对[J].金融经济,2020(2).

[5]狄凯生,史秋梅.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极大激发民族认同感、归属感[N].青海日报,2020-04-13(10).

[6]本报评论员.坚持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N].人民日报,2014-10-09(1).

[7]新华社.习近平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0-03-07(2).

[8]新华社.习近平在浙江考察时强调: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奋力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N].人民日报,2020-04-02(1).


注释:

(1)数据来源:国际货币基金组织.https//www.imf.org/zh/Publications/WEO.

(2)数据来源:世界贸易组织.https//www.wto.org/.

(3)本文中所使用的民族地区主要指内蒙古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贵州省、云南省、西藏自治区、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等八省区。

(4)数据来源:中国和各省区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5)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及各省区统计局。

(6)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及各省区统计局,新疆的部分数据未获得。

(7)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及各省区统计局,新疆的部分数据未获得。

(8)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及各省区统计局,西藏、宁夏的部分数据未获得。

(9)数据来源:国家卫生健康委截至2020520日数据。

(10)数据来源:《中国口岸年鉴2017》,中国海关出版社,2018

(11)数据来源:各省区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12)由各省区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计算得出。

(13)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14)数据来源:国家扶贫领导开发小组办公室。

(15)“新基建”是指5G基站建设、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七大领域的基础设施建设。